在同樣的曆史條件下,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醫德境界。目前,按照醫德境界層次的不同可分為以下幾種情況:
1.利己主義的醫德境界
利己主義的醫德境界是個人主義道德觀在醫學實踐中的具體反映,其特點是一切動機、行為的出發點和歸宿都是以對自己有利為標準。這種觀點認為,行醫的目的就是滿足自己的私利,在處理“公”與“私”的關係時,它們的信條是“對自己有利就辦,對自己不利就不辦,”“不占便宜就等於吃虧”,損公肥私,損人利己是利己主義醫德境界的具體體現。從這種醫德境界出發,必然把醫療職業當作獲取個人利益的手段,以聽診器、手術刀、處方權為資本,拉關係,走後門,搞交易。對待病人的態度完全以病人能夠給多少好處為轉移。以利己主義為醫德境界的人在工作中必然缺乏責任感,服務中缺乏熱情,技術上缺乏鑽勁,對同行缺乏真誠,在集體中缺乏紀律。這種人雖屬少數,但影響惡劣。利己主義的醫德境界有違醫學宗旨,和社會主義醫德觀背離,應該堅決予以摒棄。
2.先私後公的醫德境界
先私後公的醫德境界是利己主義的醫德境界的另類表現,這種觀點是把自己的利益放在首位,把集體利益和他人利益放在其次,這種醫德境界似乎比前一種好一點,在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病人利益一致時,尚能考慮到集體和病人的利益,但如果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病人利益發生矛盾時,不能自覺地放棄個人利益,把集體利益、病人利益放在首位,更不會全心全意為病人服務。因此,持這種醫德境界的醫務人員,對病人缺乏高度的責任心和應有的關心和熱情,工作時冷時熱,服務態度時好時壞。這種不穩定的波動過程,就是公私利益鬥爭的過程。這種醫德境界也不是我們提倡的醫德境界。
3.先人後己,先公後私的醫德境界
先人後己,先公後私的醫德境界是把病人利益和集體利益放在首位的醫德觀的具體反映。這種醫德境界是社會主義道德觀認同的。持這種醫德觀的人有時也考慮個人的利益,考慮各方麵的得失,然而,他們總能先集體後個人,先他人後自己,在必要時能犧牲個人的利益服從集體或病人的利益。在處理與病人及他人的關係時,能夠做到以病人利益為重,關心病人疾苦,服務態度熱情主動,工作認真負責,耐心細致,作風正派,善於團結協作。這是大多數醫務人員的醫德境界。
5.毫不利己,大公無私的醫德境界
毫不利己,大公無私的醫德境界是共產主義職業道德的最高境界,是先人後己境界的升華。這種醫德境界以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奉獻精神為人生目的,以公而忘私,勇於獻身為行為準則,表現在醫德行為上,就是在任何情況下,都能自覺地按照醫德原則和規範對病人極端熱忱,對工作極端負責,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具備這種醫德境界的醫務工作者思想上具有高度的自覺性,他們的醫德行為具有高度的堅定性,無論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能堅持自己的醫德信念,不顧各種引誘或威脅,堅定不移地把醫德信念化為自己實際的醫德行為。白求恩、呂世才、林巧稚就是這種醫德境界的典範。
就目前我國醫療隊伍狀況看,上述四個層次,第一和第四種都占少數,第二和第三種占大多數。醫務人員的醫德境界作為一種客觀存在,在或長或短的期間是具有相對穩定性的,但也不是永恒的、一成不變的,隨著環境的變化,醫德的教育和自我修養的提高,其醫德境界也會不斷提高。
二、醫德修養的基本途徑和方法
醫德修養是個體醫德品質的形成和完善的過程。醫德修養是一個不斷認識、不斷實踐的複雜過程,決非是朝夕之功、一蹴而就的,它不僅需要正確世界觀和人生觀的指導,還必須與防病治病、維護人民健康的醫學實踐相結合,與具體的醫德行為相結合。
(一)醫德修養的基本途徑
道德修養有途徑,作為道德修養一部分的醫德修養也有許多途徑,在眾多的途徑中根本途徑是醫學實踐。
1.醫學實踐是醫德修養的前提和基礎
醫務人員隻有在醫學實踐中,才能表現出醫德活動,才能磨煉出醫德意誌,才能培養出醫德情感,才能樹立起醫德信念,才能養成良好的醫德醫風;也隻有在醫學實踐中,醫務人員才能深刻認識和理解各種醫德關係,才能暴露自己的思想矛盾,才能認識到自己的行為是符合還是違背醫德的要求。
2.醫學實踐是醫德修養的目的和歸宿
醫德修養本身隻是一種手段,其目的是培育醫務人員的高尚的醫德品質,提高醫務人員的醫德境界,以便更好地指導醫學實踐,離開了這個目的,為醫德修養而修養,是毫無意義的。隻有把醫德原則、醫德規範真正地轉化成自己的高尚醫德品質,才能達到醫德修養的目的。否則,隻能是紙上談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