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衛生改革中的倫理問題(2 / 3)

(二)衛生改革與發展的成就

在衛生改革與發展過程中,雖然帶來了不少問題,但也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麵。

1.衛生服務能力顯著增強

通過一係列的改革,我國的衛生機構、衛生經費、衛生人員都有大幅增加,與之相應的是醫療衛生服務的數量增加、質量提高。除了診療人次、住院人次增加外,城鄉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2.我國人口的健康水平大幅提高

衡量一國人口的健康水平最敏感的指標是嬰兒死亡率、孕產婦死亡率和人均期望壽命。我國1981年嬰兒死亡率是34.7‰,2002年為29.2‰;1991年孕產婦死亡率是80/10萬,2007年為36.6/10萬;1981年人均期望壽命是67.9歲,2006年為73歲,國民的健康水平大幅提高。

3.衛生機構管理水平提高,職工的待遇提高

通過開展多種形式開辦衛生機構、增加醫療衛生服務項目、改革利益分配形式等,衛生機構間競爭加劇的同時也調動了衛生機構的積極性,衛生機構隻有加強管理、購置新設備、引進人才等才能生存和發展,管理水平得到大幅提高。伴隨著經濟效益的增長,衛生機構改善了職工的工作環境,也提高了職工的收入。

(三)衛生改革與發展中的問題

雖然衛生改革取得了不少成就,但受人口眾多、經濟發展不平衡以及社會管理體製落後等因素的影響,我國的衛生事業在衛生資源、籌資體製、公共衛生體係等方麵存在以下四個方麵的問題。

1.衛生資源總量不足,水平不高,“看病難”依然存在

盡管我國的衛生資源總量有大幅上升,但必須考慮人口眾多的因素。2007年,我國每千人擁有執業醫師為1.24個,而在2000年OECD組織(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各國每千人擁有執業醫師超過2個(英國和日本除外);2007年,衛生總費用占GDP比重為4.81%,低於WHO提出的一國衛生總費用占本國GDP的比重不低於5%的基本要求。從健康水平看,我國人均預期壽命2006年為73歲,2000年OECD組織30個成員國的人均預期壽命為74.2歲;嬰兒死亡率,2002年中國為29.2‰,而OECD三十個成員國低於10‰(墨西哥和土耳其除外)。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醫療衛生服務需求總量增加、層次和內容多樣化,現有衛生資源難以滿足人們的醫療衛生需求,“看病難”問題依然存在。

2.籌資體製不合理,“看病貴”現象嚴重

1978年,人均衛生費為11.5元,政府預算支出占32.2%,個人現金支出占20.2%;2005年,人均衛生費為662.3元,政府預算支出占18%,社會支出占29.8%,個人支出占52.2%。個人支出的比例提高、基數加大,看病費用大幅上漲,人們普遍感到“看病貴”。而醫療機構改革市場化的傾向,以藥養醫、開“大處方”等愈演愈烈,進一步加重了民眾看病的負擔。

3.衛生資源布局不合理,發展不協調

城鄉之間,發達地區和老、少、邊、窮地區之間,大、中、小城市之間衛生資源配置失調。大多數衛生資源集中在大城市和大醫院,而廣大農村和社區,特別是中西部農村和社區的基本醫療衛生條件很差,城鄉之間、區域之間醫療衛生服務水平差距拉大。城鄉實行兩種醫療保障製度,不利於農村人口的醫療衛生保障。資料顯示,城鄉居民在一些主要健康指標如預期壽命、嬰兒死亡率、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孕產婦死亡率上存在顯著差異。

5.公共衛生體係薄弱

改革開放以來較長一段時間內,在公共衛生方麵存在的問題主要有:政府投入大幅下降,加上過度放權,公共衛生機構產生盈利傾向;疾病預防控製體係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體係不夠健全,尤其是農村和基層;疾病預防控製能力和應急救治能力不強,一些重大疾病流行蔓延的趨勢仍未得到有效遏製;疫情信息監測報告網絡有待進一步完善;執法監督隊伍薄弱、執法能力不強,人才隊伍不適應工作需要等。

在近30年的醫療衛生體製改革過程中,一直伴隨著大量的爭議。2005年7月,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和世界衛生組織共同完成的《中國醫療衛生體製改革》報告指出:“目前中國的醫療衛生體製改革基本上是不成功的。”醫療衛生改革再次引起人們的極大關注,國家正在醞釀新一輪的醫療衛生改革方案。

二、衛生改革與發展中的倫理原則

當今世界各國都在探索解決衛生事業發展中的困難,並且推行各種各樣的衛生改革,但收效不盡相同。究其原因,有沒有一個正確的倫理導向是衛生改革能否成功的一個基本保障。我國的衛生改革與發展應堅持以下的倫理原則。

(一)以政府為主導

世界各國的衛生改革與發展都麵臨衛生資源的有限性與衛生需求的無限性之間的矛盾。一方麵,受經濟、社會製度和科技發展水平等因素的製約,國家和社會能提供的衛生資源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是有限的。另一方麵,隨著社會發展、科技進步、人口增長以及疾病譜發生變化等,居民對醫療衛生服務的需求的數量和內容都在增加,衛生需求是無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