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2 / 3)

其二,由刻畫角色的或類型的人(如閨人、思婦),轉而抒寫生命個體本身——也就是詞人自己,即“這一個”——抒發“這一個”的喜怒哀樂(下首《蝶戀花·晚止昌樂館寄姊妹》,便是一個突出的案例,寫詞訴說對丈夫之外的人的深厚情感,這在此之前,是沒有過的)。

誠然。自《詩經·衛風·伯兮》唱出“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豈無膏沐,誰適為容”以後,“女為悅己者容”——這樣一種在現實生活中存在著的思維定式或行為規範,便不僅成為詩詞創作中的一個主題,而且也成為了“閨人懷春”、“思婦懷人”類詩詞創作的主要表現手段或表情模式。於是,“閨人懷春”之什,總要寫“閨人”是怎樣為“悅己者”而“容”;“思婦懷人”之篇,則總要寫因“悅己者”(戀人或丈夫)不在身邊,“思婦”是如何如何地不“容”——

小山重疊金明滅,鬢雲欲度香腮雪。懶起畫娥眉,弄妝梳洗遲。(唐·溫庭筠《菩薩蠻》)

日上花梢,鶯穿柳帶,猶壓香衾臥。暖酥消,膩雲,終日厭厭倦梳裹。(宋·柳永《定風波》)

——兩個名家,一個套路,那就是寫思婦之不“容”、之“慵懶”:懶得起床,不願化妝。

李清照這一首,顯然也沒有走出這個套路,她的“集大成”,則是把這個套路推到了極致,一口氣寫了六個“慵懶”——“香冷金猊”,懶得續香;“被翻紅浪”,懶得起床;起床之後,“慵自梳頭”;“寶奩塵滿”,懶得拂拭;“日上簾鉤”,懶得動彈;心事很多,懶得再說……試想,慵懶至此,幾近寫盡,誰還能再去這樣寫呢?

所以,李清照自己也不能再寫了。

此首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於是也就成了李清照筆下的最後一個“思婦”。

蝶戀花

晚止昌樂館寄姊妹

此首最早見於宋·曾慥《樂府雅詞》卷下,無題;元·劉應季《事文類聚》,題作《晚止昌樂館寄姊妹》,無撰人姓氏(前首為無撰人《踏莎行·寄妹》詞,再前有署名延安夫人之《臨江仙·立春寄季順妹》一詞;田藝衡《詩女史》、清·周銘《林下詞選》、《陽關三疊》等以為延安夫人作,並題作《暫止昌樂館寄姊妹》,明·酈琥《彤管遺編》等亦作延安夫人詞,題作《寄姊妹》。王仲聞《李清照集校注》雲:“此首既見於宋·曾慥《樂府雅詞》,題李易安作,而曾慥又與易安同時,必無錯誤。《詩女史》等以為延安夫人作,皆非。”又雲:“《翰墨大全》作無名氏,疑誤奪李易安姓名。此首殆為宣和三年辛醜八月間清照相館由青州至萊州途中宿昌樂寄姊妹所作。按地理圖,由青至萊,須經昌樂……《翰墨大全》所題《暫止昌樂館寄姊妹》(按:暫應為晚,或為筆誤,或為印刷錯誤),恐為原題。”是以王本中題作《晚止昌樂館寄姊妹》,茲從之。

這是李清照詞中少有的、標明了是寫給誰(雖然沒說明姊妹的實指)的一首詞。有論者言“李清照婚後之詞,首首有丈夫”,曾信。然至此首卻沒有了,解釋可能會有很多,但可圓之說中,必有這樣一種:即當時李清照和丈夫是在一起的。也就是說,她是隨丈夫一起到萊州赴任的。

於中航《趙明誠題名和鄉居青州考》文中曾雲:

自宣和三年下半年起,有關明誠守郡的記載有:

1、李清照《感懷詩序》“宣和辛醜八月十日到萊,獨坐一室內,平生所見,皆不在目前。幾上有《禮韻》,因信手開之,約以所開為韻作詩,偶得子字”(《彤管遺編》)。

2、《金石錄》卷二八(唐富平尉顏喬卿碣)跋中有雲:“宣和癸卯(五年)中秋,在東萊重易裝標。”

……

就清照《感懷詩序》所說,宣和三年八月十日清照到萊,“平生所見,皆不在目前”,是明誠到任未久的情景。

而在《李清照柳絮泉故宅說質疑中》,中航先生則更明確表述雲:“《後序》後麵說:‘因憶侯在東萊靜治堂,裝卷初就,芸簽縹帶……’這些材料充分證明,明誠曾守萊州,而清照隨夫居於任所。另外,益都仰天山,有趙明誠宣和三年四月的兩處題名,其出守萊州當在宣和三年四月以後,或即是年八月。”

又:黃盛璋《李清照事跡考辨》亦在分析《感懷詩序》及詩中之句“寒窗敗幾無書史”後雲:“因為明誠是初上任,前任卸任必然把一切都搬走,所以住的地方顯得四壁蕭然,寒窗敗幾以外,略無陳設。”“據詩意,清照應該是隨明誠同往。”

兩位先生所言極是,故在此依李清照夫婦同往解評之。

淚濕羅衣脂粉滿,四疊《陽關》,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長山又斷,蕭蕭微雨聞孤館。惜別傷離方寸亂,忘了臨行,酒盞深和淺,好把音書憑過雁,東萊不似蓬萊遠。

淚濕羅衣脂粉滿,四疊《陽關》,唱到千千遍——眼淚和著脂粉沾濕了衣裳,反複地唱著《陽關》,唱了有一萬遍。羅衣:質地輕軟、布紋呈眼紋狀的衣服,也泛指絲綢衣服。羅,絲織品,質地輕而薄。陽關:唐·王維《送元二使安西》:“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唐代盛唱此曲,名《陽關》,又名《渭城》,後人以此為離別之曲。《陽關》曲在尾句演唱時需重複三遍,故稱《陽關三疊》。宋·蘇軾《論三疊歌法》雲:“若通一首言之,又是四疊。”意謂全詩唱完一遍後,尾句再重複疊唱三遍,故為四疊。極言離別之不忍。

人道山長山又斷,蕭蕭微雨聞孤館——人們說青山綿長,青山卻隔斷了自己和姐妹。如今在這孤寂的驛館裏,聽著細細的雨聲,真有淒清之感。人道:人們說。斷:隔斷,隔絕。宋·蘇軾《大風留金山兩日》:“塔上一鈴獨自語,明日顛風當斷渡。”蕭蕭:雨聲。唐·徐凝《八月望夕雨》:“今年八月十五夜,寒雨蕭蕭不可聞。”孤館:孤寂的館驛、客店。

惜別傷離方寸亂,忘了臨行,酒盞深和淺——惜別傷離,心亂如麻,臨行的時候舉杯一飲而盡,竟忘了看看酒杯是深是淺。方寸:指心,也稱方寸地。這裏是心緒的意思。方寸亂,心緒紊亂。酒盞:小酒杯。

好把音書憑過雁,東萊不似蓬萊遠——好在可以把書信托付給過往的大雁,萊州並不像蓬萊那般遙遠。音書:書信。憑:倚仗,這裏是托付的意思。過雁:天空飛過的鴻雁。東萊:即萊州,今山東省萊州市,時趙明誠守地。蓬萊:傳說中海上三神山之一,此處指神仙所居的渺茫遙遠之地。

前首已談及:李清照本是想著要老在青州的(“甘心老是鄉”),她沒有想過,趙明誠突又起知萊州,這不能不令李清照愁腸百結,因為宦海浮沉,翻雲覆雨,這對李清照來說,真可謂是深受其害了。於是就勸丈夫,可偏偏趙明誠返身宦海之意已決,不聽勸阻,以致讓李清照不得不說“休休,這回去也……”這很像是兩口子吵架時所說的話。或者二人也真的吵了,隻是李清照最終還是沒拗過丈夫,不僅勸阻未成,而且最終跟著丈夫離開了她一生中最為懷念的青州,到萊州赴任了。

一個人的一生,不可能有多少“黃金歲月”,對於李清照而言,似乎也隻有“新婚前後”和“屏居青州”為其“黃金歲月”了。然而,這一切眨眼間就都要遠去了。這或者也就是她說“多少事,欲說還休”,“新來瘦,非幹病酒,不是悲秋”的根本原因(《鳳凰台上憶吹簫》),也就是這首詞為什麼會說“淚濕羅衣脂粉滿”、“人道山長山又斷”、“惜別傷離方寸亂”的原因吧。

陳祖美先生在解讀此詞時曾雲:

關於李清照的生平和創作,以往被分為前後二期。曆來認為她前期生活美滿、婚姻幸福。“諸書皆曰與夫同誌,故相親相愛之極”(郎瑛語)。這雖然幾成共識,但卻不完全符合實際。依照二期說,此首無疑是前期所作。此時作者隻有三十八歲,離“靖康之變”還有五年,離丈夫逝世整整八年。詞的內容非伉儷暌違,倒是夫妻即將相見,而且是她自己主動前往,按說屆時她應該喜形於色才是,詞的基調反倒如此悲苦,這是發人深思的。

不妨設身處地地想一想,一個即將與最親密、最想念的人團聚的多情女子,在告別姊妹(並非親生)時,難免傷感或流淚,此係人之常情。而李清照卻痛苦到淚如泉湧,以致衝掉臉上的脂粉,汙染了衣衫。走到半路,心情更加沉重,以至把未來的希望仍然寄托在“姊妹”身上。這難道不是隱喻著對丈夫的懷疑或失望?本來青州到萊州的實際空間,談不上那麼山高水長。詞中所雲“人道山長山又斷”,當是喻指她與丈夫的心理空間,是一種前程未卜的揪心。眼下又離情同手足的“姊妹”愈來愈遠,前不著村後不著店,孤館聞雨,淒苦無似!這當是上片的詞旨所在。

下片寫她臨行時亂了方寸,以至忘了喝了多少酒。這其中亦當別有寓意,即她雖然身在離筵,心卻懸掛著——自己即使到了丈夫身邊,倘若他把我視為不受歡迎的人,該如何是好!心裏藏著這樣的難言之隱,其方寸如何不亂?看來在這裏,詞人是有意以離情來掩蓋怨情。(《李清照詩詞文選評》)

李清照寫此詞的苦心,除了以山高水長之意喻指心理距離以外,結拍的“好把音書憑過雁,東萊不似蓬萊遠”二句中,恐怕也隱含著她的一段心事。此二句盡管字麵可以意譯為:“姐妹們別忘了給我寫信,萊州不像蓬萊那樣遠。”但其深層語義卻要委婉豐富得多,可否這樣理解:對姐妹們的雁書,詞人看得很珍貴,她絕不會像她們那個“武陵人”的姐(妹)夫那樣,詞人給他寫了那麼多的信,竟如石沉大海,隻字不回。原因是他置身“蓬萊”,向往的是“武陵源”,哪裏還把“老婆”放在心上!假如他仍然冷遇她,那麼她到“東萊”後的惟一希望和安慰,就是收到姐妹們的信函。(《李清照詞新釋輯評》)

祖美先生的這些話,讓我有“對話”的欲望(其實她的許多解評都是這樣),因為她是李清照研究專家(本身任“李清照辛棄疾學會”副會長),在包括把李清照生平創作由“二期”改為三期等等研究上都極有見地,讓我受益匪淺。然而,在讀過能找到的先生的著述後,卻也十分清楚地感到了一點,即:也許是先生對自己“婕妤之歎”、“‘蕭史’成了‘武陵人’”的發現太重視了,因而每每將對作品的解讀扯到這上麵來,以致讓晚輩大有“障目”之感。

就說這首,也許真的不是祖美先生所理解的那樣,因為李清照是同丈夫一起赴萊,因而不存在“喜形於色”的問題;此“詞的基調反倒如此悲苦”,以致“痛苦到淚如泉湧”,隻是因為她敏感地意識到自己人生的“黃金歲月”就要過去,而且以後很可能不再有了;她說“人道山長山又斷”,也許隻是說她原本是想要老死青州的(終其一生自然可以說是長),但現在“斷”了,不可能了。她“把未來的希望仍然寄托在‘姊妹’身上”,並言“她到‘東萊’後的惟一希望和安慰,就是收到姐妹們的信函”,也許隻是因為這些身在青州的姐妹就是青州的象征,她不願失去青州的記憶、不願割斷和青州相連的“血脈”……

以上或可作解評,或可用文雅點的話叫和祖美先生商榷,用現在流行的網絡語言說叫“拍磚”吧。

硏人嬌

後亭梅花開有感

此首《花草粹編》卷七題作“後亭梅花開有感”,作李清照詞;《曆代詩餘》、四印齋刊本《漱玉詞》及趙萬裏《宋金元人詞·漱玉詞》俱收之。趙本案雲:“《梅苑》九引上闋,不注撰人。《花草粹編》題作李詞者,其所據《梅苑》,殆較今本為善故也。茲並校之。”

王仲聞《李清照集校注》列為“存疑之作”,雲:“按舊本《梅苑》,今不可見。傳本《梅苑》既不注撰人姓名,或《花草粹編》誤題清照姓名,亦不可知。隻能存疑。”徐培均《李清照集注》就此案雲:“王係揣測之辭,應從趙說作李詞。又《梅苑》成書於建炎三年(1129),其收李詞當可信,不可因今人不見原刻本而妄加否定。”所言是。

靳極蒼老曾提出——

《李清照集校注》中的存疑部分,有些還是可以歸之清照所作的。於此,定一原則,凡是詞所表現的生活、思想、情感和詞的風格,可歸之清照者,俱歸之清照。這樣在清照詞嚴重遺失的情況下,也該是合於要求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