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足蟲”情報人員“千足蟲”情報人員實際上就是網絡“黑客”的一種。曾入侵過印度的核工業部門,也曾在美國軍方“北約防空指揮中心”計算機網絡中盜走許多核心機密,包括美國指向俄羅斯的全部核彈頭的數據與資料等核心機密。未來的網絡戰,“千足蟲”情報人員將同時擔負雙重任務,即在有目的地竊取重要的軍事機密後,將以能瘋狂吞食計算機數據的“邏輯炸彈”,能造成網絡大麵積堵塞,能通過網絡傳輸、短時間內癱瘓網絡係統的“磁爆炸彈”為手段,使敵方指揮控製係統徹底失去功能。
“機器蟲”間諜是納米技術發展的必然結果。如“間諜草”“間諜蚊子”“情報人員蒼蠅”“間諜蟻兵”“微型偵察器”等。是能夠破壞敵網絡係統、搜集情報信息的“微型攻擊機器人”,體積似硬幣大小。目前,瑞典科研人員已成功地研製了世界上最小的機器人。
由於其長度不足1毫米,故被稱為“機器蟲”,有8條腿,能以每秒鍾1厘米的速度移動或以每秒鍾100厘米的速度飛行。它最終可能成為網絡情報人員中的一員。在它的頂部安裝一部超微型攝像機,控製者能讓其深入敵後進行情報人員活動,或讓其直接進入敵方的指揮控製中心內,收集敵方的情報,並根據指令攻擊和破壞敵方的網絡係統,使敵方失去對己方部隊實時控製的能力。
另外還有正在設想中的“混血兒”情報人員等等,都是成功獲取情報的方式。
從網絡情報人員與傳統情報人員相比較我們可以發現它們有著鮮明的特點:網絡情報人員隱蔽性好,不易暴露。用計算機網絡竊取情報幾乎不留任何痕跡,通常也不會對目標計算機網絡造成損害,因此很難被發現和分辨出來。
網絡情報人員工作效率高、威脅大,一旦計算機網絡情報人員侵入重要的計算機係統,特別是獲得訪問特權,情報人員們就能夠以此為基地,源源不斷地獲得大量的高度機密的信息,而受害者一方往往還不清楚自己所受的損失。從理論上講,網絡情報人員可以從世界上任何一個有計算機網絡的地方嚐試進入敵方計算機網絡。這樣,計算機網絡情報人員坐在本國整潔的實驗室內,就可以竊取對方機密信息,而不用擔心自己的安全。網絡情報人員可以在幾千公裏之外,一邊品味咖啡,一邊竊取對方的核心機密,悄然展開一場大戰。
這種既沒有硝煙,又無聲無息的網絡情報人員同樣會令人談虎色變。網絡情報人員雖然不能像尋常的情報人員那樣用手槍或毒藥去奪取對手的性命,但卻可以在一瞬間卷走或毀掉對手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數年積累。使對手的網站陷於癱瘓。
將來,也許沒有任何一種災難能比得上網絡的癱瘓更可怕。情報人員是戰爭的產物,其自身的價值與戰爭的激烈程度成正比。網絡情報人員是一個嶄新的領域。在網絡情報人員戰中,知識和技術是決定戰爭勝負的根本因素。未來的社會是網絡的社會,它仍然會在激烈的競爭中發展,而網絡情報人員在未來的競爭中始終是各方都需要認真研究和對付的一支可怕的力量。
第二節 “超級情報人員”混戰太空
隨著科技的發展,情報人員衛星進入了人們的視線,它有著傳統情報人員手段無法比擬的優勢,情報人員衛星在幾百公裏以上的高空繞地球飛行,它的一張照片所覆蓋的麵積就抵得上幾百張航空照片,其包含的情報容量之大是可以想象得到的。
情報人員衛星既可以對地球表麵進行大麵積覆蓋式的普查,也可以就具體的目標進行反複的詳查,而且不受大氣等多方因素的幹擾,因而能拍攝出清晰度極高的照片,而衛星上紅外線傳感器則可以剝下導彈發射場上的任何偽裝,甚至連軍事設施裏的能夠發出熱量的爐灶、電鍾、收音機都可以探測到。因此,情報人員衛星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為各國情報部門所鍾愛。
1957年10月4日,前蘇聯用運載火箭向太空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斯普特尼克1號。美國緊隨其後於1958年3月將“先鋒號”衛星送上了繞地球運行的軌道,這顆衛星至今還在太空中正常運行著。這兩顆衛星上天之後,各國都爭先恐後地涉足外層空間。美國參議員林登·約翰遜就此曾公開發表評論說:“誰要是獲得了控製太空的最後地位,誰就獲得了對地球的控製權,不管他是出於獨裁統治的目的,還是為了維護自由。”這句話道破了太空爭奪的實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