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唯一終身未立皇後的皇帝(2 / 2)

天下初定,39歲的秦始皇第一件急著想做的事,就是要重新給自己確定一個稱號。

春秋戰國,各國諸侯都被稱為“君”或“王”。戰國後期,秦國與齊國曾一度稱“帝”,不過這一稱號在當時並不同行。已經一統天下的秦王政,以為過去的這些稱號都不足以顯示自己的尊崇,“今名號不更,無以稱成功,傳後世”。他下令左右大臣們議稱號。

經過一番商議,丞相王綰、禦史大夫馮劫、廷尉李斯等人認為,秦始皇“興義兵,誅殘賊,平定下”,功績“自上古以來未嚐有,五帝所不及”。他們援引傳統的尊稱,說“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建議采用“泰皇”頭銜。然而,秦始皇對此並不滿意。他隻采用一個“皇”字,而在其下加一“帝”字,創造出“皇帝”這個新頭銜授予自己。

從此以後,“皇帝”就成為中國國家最高統治者的稱謂。“皇帝”稱謂的出現,不僅僅是簡單的名號變更,還反映了一種新的通知觀念的產生。在古代,“皇”有“大”的意思,人們對祖先神和其他一些神明,有時就稱“皇”。“帝”是上古人們想象中的主宰萬物的最高天神。秦始皇將“皇”和“帝”兩個字結合起來,第一,說明了他想表示其至高無上的地位和權威,是上天給予的,即“君權神授”;第二,反映了他覺得僅僅是做人間的統治者還不滿足,還要當神。

可見,“皇帝”的稱號,乃是秦始皇神化君權的一個產物。由於是第一個將中國基本統一的帝王,秦始皇當時也很自命不凡,自認功德超過了古代的聖賢--三皇五帝,對皇後的要求自然也就非常高了,高到連自己也說不清楚,於是左看右看,後宮佳麗中竟沒有一個人能符合他的標準。

其三,秦始皇誌在天下,擔心立了皇後會對他有所掣肘。由於身世及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養成了秦始皇從小刻薄、多疑的性格。一方麵心氣極高,他連年征戰,橫掃六國,撫定四方,建立起一個統一的大帝國;另一方麵他可能擔心立了皇後會對他有所掣肘,妨礙他實現遠大的理想。

其四、秦始皇是個工作狂,公務繁忙,整日埋頭工作,沒興趣考慮後宮的事情,以至於遲遲沒立皇後。秦始皇沒有立皇後,倒是省卻了許多沉湎於後宮的時間以及麻煩。他每天日理萬機,白天審理案子,晚上批閱公文,而且給自己定下了工作量:每天必須批完一石公文才能休息。當時的一石大概相當於現在的六十斤。每天批閱這麼一大堆竹簡,工作量著實不小。

其五,沉湎於長生不老的迷夢之中,無暇顧及後宮之事。眾所周知,秦始皇追求長生不老,對方術、煉丹術等情有獨鍾,為求長生延遲了立皇後之事。秦始皇曾四次巡視六國故地,其中三次都會見了徐福等方士以求長生不老之藥,還派徐福率領三千名童男童女赴東海神山求藥。徐入海數年,哪裏找得到仙藥,又耗費巨大,他怕秦始皇發怒,於是謊稱可得仙藥,但是海上常有巨鮫出沒,無法靠近,請派神箭手用連弩射殺巨鮫。秦始皇便令人捕殺巨魚,還親自到海邊觀測大魚出沒,甚至想自己入海嚐試求仙。這種對長生不老夢想的濃厚興趣和孜孜追求,也轉移了他的注意力,在一定程度上也抑製了對其它事情的興趣,結果之一便是導致了立皇後這一大事卻被置之腦後,終其一生也沒立皇後,成為了曆史上唯一沒有立皇後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