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唯一終身未立皇後的皇帝(1 / 2)

在我國古代的封建體製中,皇帝的政治生活中有兩件大事,那就是立皇後和立太子。與之相對應的兩種製度是立後製與儲君製。古代帝王有多個夫人及眾多妃子,所謂“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皇帝的正妻為皇後,肩負“母儀天下”的神聖使命。

古代封建帝王對立後都發出後重視。曆史上隻有一位皇帝終身未立皇後,他就是“千古一帝”秦始皇。以至秦始皇陵園內一墓獨尊,而沒有皇後墓,成為一個難解的曆史之謎。

秦始皇姓嬴,名政,秦莊襄王之子,出生於趙國首都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公元前247年,秦王政13歲時即王位,因年幼朝政由太後和相邦呂不韋及嫪毐掌管。公元前238年(秦王政九年),秦始皇22歲時,在故都雍城舉行了成人加冕儀式,正式登基,“親理朝政”,除掉呂、嫪等人,重用李斯、尉繚,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完成了統一大業,建立起第一個以早期漢族為主體的強大秦漢多民族統一的封建大帝國--秦朝。定都鹹陽。秦王政自認為自己的功勞勝過之前的三皇五帝,將大臣議定的尊號改為“皇帝”。

秦人在秦孝公(公元前4世紀)以後對於立後和立太子之事已製度化,秦始皇十三歲即位到二十二歲親政,這中間有九年的時間,也正是古代男子要娶妻的時間。即位三年,他便有資格立後,但前後九年都未立後。二十二歲到三十九歲的十七年是其自己掌權、統一六國的時間,盡管國事繁忙,在後方立後也不費事。從三十九歲到五十歲時,秦始皇多在巡遊路上,但是立後以“母儀天下”也花不了多少時間。秦始皇在長達三十七年的統治時期一直沒有立皇後,不是他來不及立,實際上是他自己不願意立皇後。

坐擁天下的秦始皇為什麼不願意立皇後呢?

首先,和秦始皇的特殊出身有關。史載,秦始皇的母親趙姬行為很不檢點,先是做投機商人呂不韋的小妾,懷孕兩個月(多數人認為懷的就是後來的秦始皇)後,又被呂不韋獻給秦國的王孫子楚,子楚繼位後稱莊襄王,莊襄王死後,身為太後的她仍經常與呂不韋重溫舊情。《史記呂不韋列傳》中記載:“始皇帝益壯,太後淫不止。”後來她又與繆毐私通,並生下兩個兒子。繆毐甚至於酒後大罵眾臣:“我乃秦王假父,怎敢與我鬥口乎?”母親的失檢行為令秦始皇惱羞憤怒,無地自容,使他心理壓抑,性格變得極為複雜:內向、多疑、妄想、專製、暴虐、冷酷無情,把他變成了一個失去理性的暴君,最後徹底暴發,殺了兩個私生子弟弟;將嫪毐五馬分屍,曝屍示眾;將其母趕出鹹陽,並遷怒於呂不韋,罷免其相國之職,後又下詔命呂不韋“速徙蜀中,不得逗留”!並給呂不韋寫信說:“你對秦國有何功勞?秦國封你在河南,食邑十萬戶。你對秦王有什麼血緣關係?而號稱仲父。你與家屬都一概遷到蜀地去居住!”呂不韋一想到自己已經逐漸被逼迫,害怕日後被殺,就喝下鴆酒自殺而死。

因母親帶來的心理上的陰影一直伴隨著秦始皇,而且由對母親的怨憤,發展和泛化成對一切女人的仇視,造成他後來在婚姻上的偏執。盡管他的後宮裏充斥著六國佳麗,但他隻是把她們當作發泄對女人的仇視的對象,或者滿足生理需要的工具。秦始皇對統一六國後收入後宮的眾多佳麗非常鄙視,痛恨她們拋棄亡國之辱而媚悅新主的行徑,但對守貞重節的女子卻倍加讚賞。據說有一個年輕寡婦名清,她數年如一日遵守婦節,秦始皇曾賜令她“旁座”,與自己平起平坐,而秦時就連當朝丞相在皇帝麵前也隻能站著,少有賜座之事。秦始皇還為這名寡婦修築了一座“懷清台”,以彰揚其事跡。至今蜀中有一山名貞女山,便是該寡婦曾經寡居的地方。

所以說,由母親的行為而形成的心理傷害和心理扭曲,由怨母而仇視女人,是秦始皇一直不立皇後的一個重要原因。

其二,立皇後的標準過高。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始皇采取遠交近攻、分化離間的策略,發動秦滅六國之戰。先後於秦始皇十七年(前230年)滅韓、十九年(前228年)滅趙、二十二年(前225年)滅魏、二十四年(前223年)滅楚、二十五年(前222年)滅燕、二十六年(前221年)滅齊。在他登上秦國王位的第二十六個年頭,終於統一了中國,建立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專製主義中央集權製國家--秦帝國,也是中國封建製王朝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