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把這個活兒接了,接下來他要練的倒不是演技,而是快速換衣服。因為整個小品不到十分鍾,他倒場就得兩三分鍾的時間。他一會兒套著線褲,一會兒穿著毛衣,一會兒戴著發套,一會兒穿大褂,一會兒換西服的……反正把他忙活得夠嗆。但是這一下子,林永健在春晚小品舞台上就火起來了。所以從2005年到現在,每年春晚基本上都有他。而且林永健也因此得到了很多電視劇導演的青睞,接連拿下了諸多優秀電視劇,像《喜耕田的故事》,像《黎明之前》,所以林永健也是靠春晚這個平台火起來的。
春晚的創新也迎合了時代的發展,因為從進入新世紀以後,中國網民的數據遞增,由原來的不到一個億,迅速翻到三個億、五個億……網民的數量大幅度提升,網絡歌曲也大行其道。大家可能還記得,雪村唱了個《東北人都是活雷鋒》,當時全國都火遍了。所以當時就考慮,2002年春晚把雪村找來吧。當年雪村在春晚唱了一首歌,叫作《出門在外》。
現在除了偶爾在電視台露個麵,你基本上看不著他了,他沒那麼好的創作實力,更談不上長得帥。但是為什麼當年春晚請他呢?為的是表達一種開放的姿態——向老百姓開放,你喜歡什麼我來什麼,顯得我們導演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親民的。所以當時用雪村,就是因為他在網絡上火,表示春晚向網絡靠攏,吸引更年輕的觀眾。那麼到2004年呢,這種從網絡上吸取養料的打法,被多個導演采用。
當年有一首很出名的網絡歌曲,叫《老鼠愛大米》,很多人都管他叫口水歌。口水歌有一個好處,你聽著它不怎麼的,可是聽兩遍就學會了,非常好學。有個叫楊臣剛的給唱紅了,後來把他找來上春晚的時候,還惹出亂了。因為楊臣剛原先籍籍無名,他這首歌做出之後,把版權賣給了四家。你這沒出名,這歌一文不值的時候,沒人找你麻煩。一旦出名了,這四個版權擁有方都來告楊臣剛。後來這個官司打來打去,對楊臣剛上春晚產生影響,而且楊臣剛在春晚審查過程當中,表現得也不怎麼好,晃腔走板,還有一點跑調。當時導演就考慮,是不是別用他,可是臨時再找也很麻煩,所以最後這個《老鼠愛大米》勉勉強強上了春晚。
我個人覺得,什麼《老鼠愛大米》根本不夠上春晚的資格。如果全民都迷這種歌曲的話,那中國的音樂真的快死了,快到頭兒了。但是那幾年春晚,確實有一些亮點,亮點體現在哪兒呢?體現在舞蹈上。我們大夥看春晚都知道,春晚的舞蹈是饒頭,白送的。一般情況下,春晚舞蹈上來了,紅男綠女在這兒亂蹦達,大夥也看不出個好壞來,這時候大夥兒幹什麼呢?咱吃點兒東西吧,打個電話拜年吧,歇一會兒上廁所去吧……然後等到舞蹈過去了,再回來看。基本上春晚的舞蹈就起個廣告作用,中間搭橋過去了,咱大夥兒歇歇,打個隔斷。但是2005年春晚舞蹈弄出亮點來了,因為導演想啊,舞蹈如果僅僅當個饒頭那不行,咱得琢磨一下如何在舞蹈當中搞出亮點。
若幹年前,楊麗萍在春晚上跳舞,《兩棵樹》什麼的,大夥都誇好,可是這樣的節目可遇不可求。2004年雅典奧運會閉幕式的時候,給了中國人八分鍾。這八分鍾裏,又大紅燈籠,又旗袍,又二胡的,都弄上了。本來沒有給中國人八分鍾,可是閉幕式的導演看了一個節目,就是邰麗華領著一群殘疾人跳的《千手觀音》,一看這節目太好了,太有感染力了!當時震驚了全世界,為什麼呢?扮演千手觀音的都是殘疾人,有些甚至是聾啞人。這些舞蹈演員,要靠音樂帶動自己的感覺,然後大家進行配合。舞蹈是有時間步點的,要是聽不著音樂,大家琢磨琢磨這演起來得多難?這個節目要搬到春晚上,不能出差錯,而且它跟在奧運會閉幕式上的表演不一樣,還加了很多表現喜慶、吉祥等內涵的新動作。要練這個,時間緊,任務急,這對一群殘疾人藝術家而言,是非常難的。演員們必須得練到心有靈犀才行,所以每天至少練14個小時。連續著這麼練,到什麼程度呢?
在場有個男舞蹈演員,你想想這十來個人,要有一個人不齊,前功盡棄。必須得十多個人就像一個人一樣。這個男舞蹈演員動作總是慢那麼一點兒,這節拍就不對了,連著練十多次,次次都是他慢一點兒。最後這個舞蹈演員做了什麼舉動?跪下來給大夥磕頭。他不能說話,就跪下來磕頭。這些殘疾人舞蹈藝術家,費了這麼大的勁兒,又花了這麼多的心血,最後我們才得以在春晚舞台上看到了那個美輪美奐的《千手觀音》。所以當他們用心演這個節目的時候,就一定能收獲大家的掌聲和鮮花。
春晚上的新搭檔
這些年,大家看完了春晚以後,普遍覺得滋味不厚,沒有多大的意思。所以很多人反映,春晚越來越不好看。可是辦春晚的人卻說,這春晚是越來越難辦了。所以從2006年開始,春晚每年都提出一個口號,叫作“創新辦春晚”,而導演也確實玩了一些新創意,推出了一些新組合。當然效果總體來看還不夠理想,可是這些新創意、新組合,畢竟給原來很沉悶的春晚帶來了一股春風。那麼這些新組合,有的挺成功,也有的演砸了。
從2006年到現在,春晚上的創新,大頭兒體現在哪兒?應該說體現在小品上,如果說小品這塊兒不動的話,就談不上創新。這個創新應該說是趙本山帶了一個頭——倒不一定是他主動的帶頭,而是他自己的一些需要。什麼需要呢?你看趙本山以前的這些搭檔,最早跟黃曉娟搭檔,後來跟高秀敏、範偉組成鐵三角組合,還有宋丹丹,這些人基本上都是跟趙本山年齡差不多的,有的跟他的業務沒有直接的關係,有的雖然有關係,但也不是100%屬於他的團隊。我們知道,他的團隊,就是以劉老根大舞台為班底的這些二人轉演員。發展到2009年前後的時候,趙本山的團隊已經打造得基本成型了。在這個前提之下,趙本山需要借助春晚這個平台推徒弟。趙本山在這些徒弟當中選取了小沈陽。
有人現在還納悶,說這麼些徒弟,優秀的很多,為什麼選中小沈陽呢?我們比較一下就可以發現。2010年春晚的時候,他推了王小利,演劉能那個,觀眾會發現王小利獲得的平台並不比小沈陽差,《捐款》整個小品裏麵所有的包袱都在王小利身上。可是大家發現,王小利遠遠沒有小沈陽火,這是為什麼呢?推誰,先推誰,後推誰,這人有沒有料,都是原因。這行當有一句老話,說你得看他的“麵相”。小沈陽雖然是二人轉演員,但是那張臉長得不土氣,而且歌唱得好,非常符合年輕人喜歡的基本條件。但是王小利那張東北黑土地上飽經滄桑的臉,就不容易獲得大眾緣。所以趙本山當初先推小沈陽是有他的考量的。所以2009年春晚的《不差錢》,趙本山、小沈陽這一老一少的組合深受觀眾喜愛。
當然我們說組合多少有點兒牽強,因為趙本山在裏麵就是托著徒弟演的,他心甘情願地演一個不重要的角色,讓自己的徒弟出彩。在這之前,其實趙本山已經做了大量的工作了,比如小沈陽曾在北京電視台表演了一個小品——《我要當明星》,當時就拿著這個衝2008年春晚。春晚那審片人,也樂得前仰後合的,可是完了又提意見。咱們有一些同誌,有一個毛病,比如說聽到某一個段子,讚不絕口,說這太有意思了,可是同時又認為那低俗,不能上。所以2008年審查的時候,把它拿下了,小沈陽沒上去。轉過頭來,他又跟魏積安合作了另外一個小品,等到第二輪審查,又被拿下。導演都有點兒覺得對不住小沈陽了。這麼著吧,春晚你上不了,元宵節這個晚會,我讓你上。小沈陽一聽,說這也行,上吧。趙本山也同意,又演了一遍,結果到元宵晚會的時候,他演的一段又給剪下去了,領導不同意他上。所以小沈陽當時挺倒黴,心裏能不窩火嗎?可是現在網絡時代又有這個好處,什麼事你都瞞不住,這兩次沒通過的事兒迅速在網上廣泛流傳。結果全國老百姓都在關注——小沈陽何許人也?
這時候,其實小沈陽已經具備了蓬勃而出的實力,果然2009年一個《不差錢》演完,小沈陽火遍全中國。那一年,商演價碼都是直線往上漲,所以趙本山、小沈陽這種組合,可以說是春晚的一種創新。我們看後來,趙本山再捧王小利,王小利沒有火到小沈陽那種程度,但是他捧的這些徒弟,對趙本山可都是感恩戴德的。這同時還包括了一層意思:他們真怕趙本山。你看電視裏麵,趙本山的徒弟一露麵,一對著觀眾說,保準是首先是感謝自個兒的師傅,這都成了一句套話了:我要感謝我師傅趙本山,沒有我師傅,我就沒有今天;有了我師傅,我才有今天。我祝願我師傅永遠健康,長命百歲。為什麼他們如此“忠”於趙本山呢?是“怕”帶來的,這就西方哲學家講的,“絕對的忠誠來自於絕對的恐懼”。
當年的春晚,試圖通過這些形式上的創新和變化,給大家帶來耳目一新的感覺。這種創新不是幾個人閉門造車想出來的,很多時候是從民間汲取靈感。從哪兒汲取靈感最方便呢?現在不少的朋友,喜歡沒事兒上上網,看看網友們的想法。當時很多春晚的導演,就是上網考察民意,看看民間有什麼點子。一考察,研究出一個點子來,於是出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組合,我們管它叫“英倫組合”。英是宋祖英,倫是周傑倫。要不是因為春晚,你想都想象不到他倆能湊一塊兒。他們本來風馬牛不相及,誰跟誰都不挨著。大家開始以為:這怎麼能行,他倆能唱到一塊兒嗎?一看不是,他倆合唱,這倆人你唱你的,我唱我的。但《本草綱目》的高潮部分跟《辣妹子》的高潮部分,兩個音調非常像,真能合到一塊兒去。
這個主意非常妙,居然能有這樣的效果!這是導演的創意嗎?不是。周傑倫的歌剛開始火起來的時候,有的人聽了這個《本草綱目》,說這周傑倫真行,這麼能抄襲!這不就是抄宋祖英的《辣妹子》嘛!因為兩首歌的調很像。新聞發布會的時候,有記者問周傑倫:你是不是抄宋祖英的《辣妹子》?周傑倫當時傻了,什麼“辣妹子”?人家周傑倫在台灣,《辣妹子》是大陸的民族歌曲,周傑倫之前根本不知道有這個歌,何談抄襲二字?網上起哄,這兩歌等於是脫胎於一個母體,說周傑倫抄襲。時間長了,有人說,讓他倆合唱得了。春晚的導演一看這個想法,靈機一動:我索性讓他們倆湊到一起搞個合唱!春晚節目組的辦事力度是很強的,馬上這邊找周傑倫,那邊聯係宋祖英,把他倆捏一塊兒了,組成一個看著有點兒不倫不類的“英倫組合”。你還別說,周傑倫跟宋祖英,本來可能這輩子都不相交叉的兩個歌手,通過這次表演,關係處得還相當不錯,比如說宋祖英開演唱會,周傑倫積極當嘉賓來捧場。
當然這幾年,春晚上最引人注目的一個創新,是造就了另外一個偶像人物——假如說小沈陽算一個的話——劉謙。劉謙現在火得不得了,而且火得讓魔術界很嫉妒,因為魔術界不少人說,劉謙的活兒非常一般。可是劉謙這麼火爆!他掙的錢,其他魔術師看著都眼紅。這個沒有辦法,因為人的能耐多大,跟掙多少錢沒有直接的關係。能掙到錢的人,他不見得能耐大上天;那些能耐大上天的人,不見得能掙上錢。藝術是什麼意思?藝是你的能耐,術是你掙錢的方法。有的人一輩子都是有藝無術,缺乏掙錢的方式。劉謙掙錢的方法在哪兒呢?擱行話說,叫作“剛口”好。比如他說,“這就是見證奇跡的時刻”,這是什麼呢?行話叫“領招”,吸引大夥注意。跟你聊天的時候,把你的手擦一擦,他說你會發現一個奇跡。你會發現一個什麼奇跡?你的手變幹淨了!這不廢話嘛!大夥兒一聽很高興,這本身又分散了注意力,他那邊“使事兒”,同時讓大夥高興。
劉謙的剛口非常的好,這就是他現在出了大名的原因。其實春晚舞台上以前多次有過魔術表演,可是那個魔術有問題,為什麼呢?它離著我們很遠,一有距離,你就懷疑:這東西肯定有機關,就是我沒看明白,我走跟前就看明白了。所以以前我們對魔術有抵觸情緒。你想啊,一個演員旁邊配一大姑娘,穿著很“節省”的衣服,站在這裏。演員一會兒手上整出一鴿子,一會兒弄成一杯酒,一會兒再變一活人。離那麼遠,咱們跟看戲一樣。劉謙好就好在這裏,他玩兒“近距離模式”。你不是想到跟前看嗎?用攝像頭來代替觀眾的眼,盯著魔術師的手。手上的活兒怎麼弄的,這戒指怎麼弄雞蛋裏麵的,硬幣怎麼直接從玻璃底下穿過去的……近景魔術的魅力就在這兒,但是難演。為什麼呢?演員必須打時間差,而且得手快,手快的過程當中,還得分散你的注意力。
所以“剛口”的好處就在於,通過連說帶比畫,吸引你的注意力。然後他再把魔術基本的東西表演出來,所以這就是劉謙在表演方式方麵的一個創新。當然我們說,這個創新肯定不是劉謙一個人的,春晚導演都參與了背後的策劃。所以這引發了一個話題,韓寒在博客上罵劉謙:所有的人,連導演,帶攝像,帶董卿,都是你的托兒。你是近景魔術,還是近景騙術?你把大夥都給騙了!所以說這點引發的爭議,也是魔術界的一個話題。不管怎麼說,大家高興了,這就成功了。所以我倒覺得韓寒在博客上批劉謙,批得沒有什麼道理。因為韓寒是行外人,他不懂裏麵的規矩。劉謙一方麵借助周圍人的幫助,另一方麵對傳統魔術進行了改良,對近景魔術加了很多“剛口”的東西,吸引大家,使魔術不僅僅是手上的古彩戲法,也變成了嘴上的一種戲法。所以你得承認,這是春晚上的一個創新。
那麼說到創新,還有一種觀點很有意思,比如說有人就發現一個規律——什麼叫時尚?複古就是時尚。把二百年以前人家穿過的東西,拿過來穿一遍,你馬上就時尚了。什麼是創新呢?有時候把過去使過的,再拿過來,人家都說你是創新。所以有人根據這個道理,在春晚上完成了幾次漂亮的循環,包括2010年春節聯歡晚會玩兒了一次“小虎隊複出”。而這種複古,在春晚上變成了一種創新。確實!應該說“70後”的一部分,加上1985年以前出生的這一撥,都是小虎隊的受眾。小虎隊唱《愛》《青春果樂園》的時候,正是這幫人處在青春期的時候。小虎隊在春晚上的再一次聚首,勾起了一代人的集體回憶。
當年小虎隊俊逸瀟灑、輕手利腳,現在你看都成了一幫“胖老虎”了,跳一會兒舞以後,上氣不接下氣的。但是大家看了,會想起自個兒的過去,想起那時候聽小虎隊歌曲的時候,自己幹的那些傻事。你現在看到的小虎隊是什麼模樣並不重要,關鍵是勾起了你對過去的一種回憶。所以說這種複古,在一定程度是創新,它的核心在於把你的回憶重新又勾起來了。所以小虎隊在春晚上也成了當年一大亮點。有人建議,小虎隊還這麼火,幹脆你們三個人在一起開演唱會得了。這不可能。因為人家那邊經紀公司定得很嚴,他們各簽了三家經紀公司,人家有拍電影的,有演電視劇的,不大可能再湊到一塊兒。所以隻有春晚這樣一個全民族大團結的舞台,才有可能創造出我們一些想象不到的組合,創造出一些我們想象不到的新創意。
§§觀影:戲裏戲外皆真實
影視導演
當紅女星
醜男當道
趙家班子
南周北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