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車軟件的困局

最近一兩年,隨著私家車數量大幅度增多,很多城市的交通擁堵狀況不僅沒有削減,反而愈演愈烈;再加上複雜的出租車管製,現在中國一、二線城市,包括大部分三線城市,都不同程度地出現了上下班高峰時期打車難的狀況。進入2013年,一個可喜的現象出現了,很多城市開始使用各種各樣的打車軟件,這樣就使出租車司機和乘客之間的信息得到了對接,能夠降低空駛率,提高出租車行業的服務效率。可是,這種打車軟件卻一度遭到了很多城市政府管理部門的抵製,甚至是直接叫停,這是什麼原因呢?

打車軟件針對的就是“打車難”問題。說到打車難,很多人應該說有一肚子苦水。有的時候買一個私家車吧,覺得道路上也堵,而且你自己開車那種堵和坐車那種堵,心理感受是不一樣的。很多朋友寧願選擇打車。可是最近一兩年,很多城市上下班高峰時間打車越來越困難。為什麼呢?因為出租車司機在算一筆賬,在高峰時期拉人,把這個人送到那個地方,進去容易,再出來就難了。而且出租車在空駛的過程中,速度是非常慢的。這個過程他一算賬,消耗的油錢和浪費的時間跟打車的收入不成比例,所以很多城市的出租車司機在上下班高峰,尤其是行駛到擁堵路段的時候,索性躲到一邊:我不拉了,借這個工夫吃飯,或者是用這個工夫完成兩班的交接。所以結果是,越是上下班高峰的時候,打車越困難。

2013年6月6日,北京市公布了北京出租車價格最終調價方案,決定自2013年6月10日起調整北京出租汽車價格標準。調整後的價格為3公裏以內13元,基本單價從每公裏的2元上漲到2.3元,燃油附加費標準調整為每運次1元,同時高峰期低速行駛費和等候費由原來每5分鍾加收一公裏租價,提高為每5分鍾加收2公裏租價。電話預約叫車服務費調整為每次6元。那麼調價後的打車難題能緩解嗎?

從目前的市場反映來看,這個漲價方案解決不了打車難題,為什麼呢?打車難是因為交通擁堵帶來的消耗大於出車的收益,如果不解決這個問題,那麼即使調了價了,司機一算不合適還是有可能拒載。有人說不對,北京不是現在調到……假如說車速低於多少公裏以下,那麼出租車原來的等候費用就翻倍地往上漲嗎?就是說,這樣一調價,堵車那會兒司機還多掙著錢了。其實大家不妨這麼想,如果真堵得厲害,可能乘客就不在車上待著了:我堵著幹嗎?我幹脆就給你已駛過這段路的錢,然後下去該坐地鐵坐地鐵,該幹嗎幹嗎。這樣會使出租車司機損失更多。所以,上調出租車價格,不是解決打車難的一個根本途徑。

剛才提到的“打車軟件”,是在現在我們無法解決交通擁堵的情況下,實現資源配置最大化的一種現實選擇。它怎麼配置呢?咱們看一下“打車軟件”是怎麼樣對接不同的資源的。

知識鏈接

如果你在智能手機上下載一款打車軟件,綁定手機號碼注冊認證後,在出發之前,提前5~10分鍾發出用車需求,該程序就會通過手機的定位功能,抓取你所在的位置,並立刻向附近的使用同款軟件司機端的出租車司機推送用車信息。司機們會根據自己的情況,包括離乘客的遠近、目的地裏程等,自行決定是否接單。司機接單後還會電話聯係,進行二次確認。這種軟件的最大特點就是可以通過使用加價功能,吸引出租車司機搶單。有乘客表示通過這種方式,一般隻需要2~3分鍾就可以打到出租車。

看了這段介紹,大家應該對打車軟件有所了解。其實它的功能原理非常簡單,無非就是這邊是出租車司機,這邊是乘客,雙方利用互聯網技術在一個平台上把不同的信息對接。它解決了我們傳統打車方式中的很多困難問題。以往打車,我們有幾種形式呢?第一種形式是“隨手招”,就是在道邊看到出租車來了招手。這個方式問題比較大的是,很多路段你打不著車,有的司機空駛,從你麵前過他不拉你。如果他覺得那段路不好走,他不想去,甚至還會有拒載的情況。所以“隨手招”麵臨的問題很多,有的時候你在路邊等半天也等不來出租車。有一個統計是,中國一線城市在上下班高峰期,大約有53%左右的乘客,打車要至少等10分鍾,甚至要等半小時以上。而那一邊的出租車可能還空駛著,不知道你這邊有人要打車,這樣空駛的也有將近40%左右的車。兩邊的信息是完全不對接的。後來發現這個情況,人們開始怎麼對接呢?通過電話預約平台,也就是電話叫車來進行信息對接。但這裏有個問題,電話裏一來一往,確認你在哪個位置,估計雙方得總共打三四個電話,光溝通時間就10多分鍾。而且司機還不能通過第一次電話預約知道這個乘客去哪兒,他也沒什麼選擇,隻能悶著頭往前開。要是再碰著溝通不暢,或者說話口音很怪的,溝通成本就更高了。

乘客不通過這個平台的話,還可以通過與出租車司機互留聯係方式的方法進行溝通:“你把電話給我,我有事叫你們。”這個形式倒是比較靈活,而且這裏頭還有一個好處:如果要走得遠了,或者是道路不便了,能不能給司機加倆錢兒也能談。但是這裏又有新的問題:第一個是我需要出租車的時候,這幾個司機都在挺遠的地方,可能趕不過來或者不願意大老遠趕過來;第二個,我在約你來的時候,你路上有可能碰到更好的活兒,就有可能拉別的了,我沒法約束你。雙方的選擇權都比較差。而且在這種情況下,還有可能雙方價格談不攏,沒法成交。所以電話預約和隨手招這幾種方式,都沒法對接更有效的資源。

這個打車軟件,就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這不是說乘客隻跟幾個出租車聯係,也不是說這個出租車隻跟一個固定乘客聯係,而是多個乘客對多個出租車司機,在軟件平台上進行對接。所以司機的選擇麵提高了,作為乘客來說也是如此,他要打車的信息同時被多個司機了解了。所以局麵就變成了多對多,在這個平台上資源對接得就會非常通暢,選擇麵非常寬。所以“打車軟件”解決了這個問題,在中國好多個城市迅速流行開來。

打車軟件的突出優勢就是,上下班高峰期,打車和出車之間的信息溝通得更加順暢了,解決了很多信息不對稱的現象。按道理說這是好事,它能使出租車公司、出租車、乘客,包括政府交通管理部門,四個方麵共贏。可是這個“四贏”的事,最近出現了很大問題,好多城市對這個軟件是抵製的,有的直接叫停。

有人說既然你說是“四贏”,這種打車軟件這麼好,為什麼政府部門抵製呢?政府的交通部門提出了幾個理由:第一個理由是說這個競價機製不好,又是加價5塊,加價10塊,加價20塊……出租車價格是固定的,一公裏多少錢這都是定好的,這麼一弄就突破了原來的價格協議,變成了誰有錢誰就能先打著車?這不就使打車變成了富人的遊戲了嗎?對於窮人不公平。所以說這違背了原先的出租車價格協議,這是第一個原因。

第二個理由,這個軟件誰都能使,誰都能上,信息共享。出租車是知道了,黑車司機安裝個軟件也一樣能知道,可能就先把這活兒搶了,這不助長了黑車運營的歪風邪氣嗎?

第三個理由是,司機拿著手機用這軟件,在開車過程當中得聯係,一邊開車一邊打電話多危險啊,這不容易造成交通事故嗎?

針對這些現實存在的問題,除了叫停,監管部門有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

就說最後一個,說開車打電話這個事,其實很簡單。平常出租車怎麼停靠呢?看到前麵有人打車,你不也得停一個地方,讓人上來嗎?你完全可以利用這個時候看一看誰需要,然後聯係好再開,這隻是一個管理規範的問題。這就如同平常很多地方的交通法規裏規定開車不能打電話,交警看到是不是得抓,這你也不可以一樣抓嗎?這就是個規範化的問題。

再說這黑車司機也可能利用“打車軟件”獲取信息,這其實在軟件領域之內完全可以解決的。就是說,通過改進或規範打車軟件,正牌的出租車牌照跟軟件能對接,黑車是對接不上的。這不是一個我們無法解決的問題。其實在現代網絡技術和IT技術情況之下,這種問題很容易就解決了。

至於第一個問題,就複雜了:這加價才能打著車,不就意味著富人能打著車,而窮人打不著了嗎?這加價解決的,不是說這價給得多,我就一定能打到車。為什麼要加價呢?他著急打車,他特別需要;如果他可以選擇地鐵或者別的,就不一定加價了。這個加價方案體現的不是誰錢多,而是體現了誰需要,誰更著急。再者說,現在各地軟件加價,基本都有封頂,5塊、10塊、15塊、20塊。我多掏20塊錢打這個車,也不能說就是富人了吧。第二個呢,從市場經濟角度來講,價高者得,是任何一個行業裏都存在的現象。我要出高價,是著急打車。著急打車和不著急打車的人,在一個平台上絕對公平,那也不可能。我願意多出錢先打到車,我不願意出錢就後打到車,這也是很正常的。

為什麼很多地方卻抵製這個打車軟件呢?這裏頭有非常複雜的問題。其實“打車軟件”遭遇的困局是什麼?是行政管製的困局。打車軟件的性質是什麼呢?我們管它叫“居間技術”,居於兩個行業或者兩種力量中間;說白了,它就是解決一個交易成本的問題。“居間技術”的特點就是:你倆交易,得費挺大勁兒;我中間給搭個平台,節省你們的交易成本。像房屋中介就是典型的居間技術。隨著互聯網的發明,居間技術的發展突飛猛進。比較典型的,過去談戀愛上婚姻介紹所,現在像什麼世紀佳緣、百合網,網上就能直接對接信息,所以這種網上婚介現在很流行。

我們剛才說到,打車軟件就是一種新型的居間技術,它是新型的一種服務技術模式。那麼為什麼這種模式遭到很多地方的抵製呢?首先,這種技術打破了原有的利益格局。你沒聽說過哪家民政部的婚姻介紹所去打壓婚戀網站,是因為它原先就沒有形成多大的利益格局,沒受到什麼衝擊;可是打車軟件不一樣,它確實衝擊了原有的利益格局。為什麼呢?你看著它好像通過這種信息對接,使交易成本降低了。但是由於出租車行業在很多城市是壟斷行業,這些壟斷行業比如出租車公司,它就會認為你節約的這成本,或者你獲得的收益,應該是它流失的利潤。所以在現在很多城市,出租車公司就琢磨,我們自己搞個軟件解決這個問題,不用你那個。這不就為了掙錢嗎?所以“打車軟件”的應用,觸動了原來的利益格局。

第二個原因是,“打車軟件”的應用,打破了原來的監管秩序。原先出租車有個價格體係,而現在搞競價;原來是價格監管的,你必須一公裏2元錢,或者說一公裏2.3元,這都定好了,現在你把它打破了。原來的監管被你給砸了個口子。再者,黑車有可能利用“打車軟件”,更打破了原來的監督秩序。秩序監管那一塊,其實本來不難,比如說怎麼避免黑車摻和進來,怎麼能更好地引導,甚至在立法層麵怎麼解決這個問題,以突破原來的管製瓶頸,能夠讓新的居間技術、新型的服務模式和經營模式,高效率地推進社會的發展?這是政府職責。可是我們也知道,規範和引導總是最費勁兒的。所以很多地方出於我剛才所說的這些原因,抵製打車軟件。這也客觀地說明,現在我們的國家在新型服務模式和新型經營模式出現之後,還麵臨著強大的行政管製的瓶頸,而且很難突破。

所以從這幾條來看,為什麼我們喊了這麼多年創新,很多新的經營模式卻很難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推廣?這和我剛才說的有直接關係。所以我說,今天我們提到打車軟件這種居間技術的典型案例目前所遭遇的困局,實際上遇到的就是這種行政管製的瓶頸。2013年李克強總理在兩會之後的記者招待會上說,市場能管好的交給市場,社會能辦的事交給社會,政府隻管它自己該管的。我想這句話說的,就是這屆政府下決心要做的一件事。由此可見,雖然改革開放已經30多年了,但是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進一步破除行政管製的領域依然不少。這恐怕是現在中國改革進入深水區必須要解決的一大難題。

城市化進程的幾種病

2010年夏天多雨,江西五撫河一帶發生了潰壩,好多地區都被水給淹了。

當地的政府往上報的時候,說這個堤壩是按照防備20年一遇洪水的標準來設計的;而對於這種五六十年甚至上百年才碰到一次的洪水,沒有設計到位。也就是說,這個堤壩的安全係數不夠。有人問,那怎麼平常不修呢?地方政府給的結論是沒錢——上頭撥款不夠,我們也沒處籌錢去。

這方麵沒錢,可在別的上麵就有錢。原來,就在離撫州市不遠的地方,準備建立一個新城區。這個新城區是當地政府2006年開始籌建的,到現在為止,據說已經投資了250億人民幣,建得相當漂亮,又有廣場又有河區景點什麼的。修堤壩沒錢,建新城區有錢,豈不怪哉?

建新城,這可不僅僅發生在江西撫州。從全國範圍來看,從大城市到二三線城市,甚至就是小縣城也開始了“造城運動”,就跟攤大餅似的,不可遏製。

城市化本來不是個壞事,它能優化我們的環境,能使更多人享受到更高品質的生活。現在沿海地區,已經達到60%的城鎮化水平了,中西部地區才38%,需要迎頭趕上,這點是毋庸置疑的,好讓咱們的生活變得更美好。

可是,在城市化的進程當中,出現了好多弊病。其中最突出的問題就是盲目地求大求精。2010年新華社曾經報道了一件事情,說是內蒙古有個清水河縣——這個縣,老百姓大都依山而居,住在窯洞裏邊,居住條件很差;當地經濟條件很一般,2002年的時候,縣財政收入一年才3千萬,所以說這是一個很有名的貧困縣——可是自2001年,它有一個龐大的規劃!準備在距離縣城26公裏開外的山坡上,建一個清水河縣的新縣區!

早在2007年,這裏就建好了清水河縣黨政綜合辦公大樓,以及稅務局、財政局、法院、第一高中等單位的辦公樓。有的單位還蓋起了家屬樓,但是至今沒有人進駐新區辦公,除此之外新區還有八座沒有建起的爛尾樓:有的蓋起了一半,有的隻打了地基。由於無人居住,新區顯得十分荒涼。據前去采訪的新華社記者了解,從1998年打算遷址到2008年放棄搬遷,耗費了10年時間。據初步統計,新區建設花費了上億元資金,由於沒有得到有關部門的審批手續,這座半拉子新城隻能以違規建築的名義矗立在荒山之上。

縣財政一年收入才3000萬,它卻要投60個億,哪來的錢呢?完全不顧自己的區域麵積和人口規模。有的領導甚至要求按照現有人口規模跟產業規模的30倍進行擴建。

從21世紀開始的時候,全國各地就紛紛掀起了這種造城運動,而且這種運動不可遏製。記得那時候有48個城市,喊出了要建國際化大都市的口號。中國哪來那麼些個國際化大都市?數來數去,北京、上海、香港,就這麼幾個!可是口號喊出去了,建的時候就得真按那標準來。比較突出的一點是什麼呢?有的地方本來建個飛機場沒用,也非要弄個飛機場。而且廣場特別大,馬路特別寬。比方說一個幾十萬人口的小城市,非得弄個八車道的馬路,你說那有什麼用?現在冷冷清清在那兒閑置著,沒多少車在上麵跑。

另外一個比較突出的手段是什麼呢?為了把土地價值炒起來,說要進行行政中心搬家。比方說我老家哈爾濱,把市政府從鬆花江南搬到鬆花江北,離原來的城區得有十幾裏地。這樣,一下就把周邊的地產炒熱了,然後政府土地財政收入大大增加了。為什麼離那麼老遠建立新的行政區劃呢?那邊原來是郊區,征地容易,沒啥成本;而在城區裏,拆遷成本高,所以現在好多城市都把行政中心搬到郊區去。行政中心搬家,為的就是滿足這種擴城運動的需要。

在這種攤大餅似的造城過程當中,出現了很多的問題。第一個,盲目地上馬一些大項目。比如像藝術劇院,都按照國家大劇院的標準弄,結果弄得大而無當,一年用不了幾回;平常老百姓又進不去這地方,就是進去,費用也非常高。劇院隻能擱那兒,每年消耗了大量的財政費用。

再有就是,開發不怕,就怕大開發。大開發是什麼呢?它意味著這種“開發”遠遠超過了城市承受能力和環境承受能力。我們說,你不管怎麼開發,總得用水吧,那你把將來子孫後代的水都給用沒了怎麼辦?比如安徽巢湖一帶,圍著這個湖開發,大量的生活汙水就排到湖裏麵,造成了嚴重汙染——地下水汙染,湖也汙染。這是在開發過程當中很要命的問題。

還有一個毛病是,每個城市都建很大的開發區,但開而不發,土地就閑置在那兒,意思是先把地皮批下來再說。說為什麼要這麼做呢?原因是,這地批下來就是錢。2008年有個統計數字,說全國閑置了大概14.5萬畝土地!有這麼多地在開發商手裏囤著。建開發區也沒有具體項目,那為什麼就把地圈了呢?這就源於強大的利益衝動。那些地基本上都是強製性地從農民手中低價征收來的,就像城市裏低價拆遷老百姓住房一樣。征收過了之後給的補償,高的一畝給到3萬塊錢,低的可能隻有幾千塊錢。可是轉手一賣,最少一畝得賣幾十萬,像北京、上海周邊的,甚至都能賣到幾百萬。一裏一外這差價,那土地財政是賺透了。所以這個利益衝動很大。

還得說我老家哈爾濱,整個城市現在就變成一個工業區,要麼是拆遷要麼是征地。這種衝動絕不僅僅就在哈爾濱,全國各地哪兒都是,鋪天蓋地。以前媒體提到過,北京這邊大望京村直接是把低保轉到跟城市居民一樣了,這是做得特別好的,可是很多地方根本就做不到。

城裏低價拆遷這個問題由來已久。有人提議說,不如建立一個有效的房屋征收與補償條例。可這種條例到現在為止也沒有出台。怎麼回事兒?原來,一旦這個條例通過了,現在這種征地就不能進行了,那樣地方土地財政就沒了。所以地方政府和開發商極力表示反對。

當然,即使這個條例出台,也會有一些問題,我看到其中有一條,叫作舊房和危房改造也列入公益事業。就是說,搞公益事業,你可以強行拆除一些舊房;搞非公益事業拆遷,就一定得跟用戶商量。問題是,現在大多數地方政府,都是以舊房改造的名義來拆這些老百姓住房的。所以對於這個事,現在還處在一種爭議階段。

地方政府GDP以及幹部政績的提升,要靠什麼呢?一是依靠這種土地財政。第二個是什麼?地方上希望有大量的外來資金,注入當地經濟建設當中。這就會導致另一個問題,就是城市擴建過程當中的招商引資問題。

一提“招商引資”四個字,我估計任何一個鄉級以上政府部門的工作人員,都知道這四個字意味著什麼。很多地方的幹部明明是德才兼備,卻因招商引資沒成績,得不到重用;能招商能引來資的,才德差點兒也用。每個領導幹部都有指標,比如在某一個縣城,副處級以上的官員,每人得交一萬塊錢的保證金。一年引資的目標是一個億,引不來,這一萬保證金就沒收。科級的幹部一年交五千,一年引資的目標是五千萬,引不來的話,這五千塊錢也沒收!這多霸道!有哪一條規定,說黨政幹部非得招商引資?

政府是幹什麼的呢?首先是公益事業的提供者,就是要做對老百姓有好處的事。同時是遊戲規則的製定者,是市場競爭的監督者,而不是單純負責招商引資的。現在有些地方的黨政幹部,絕大多數都投入到招商引資當中,這是地道的錯位和越位。咱們遠的不說,就說大夥兒都熟悉的電視劇《鄉村愛情》,齊鎮長不就是派下命令來,說得招商引資,要把王大拿給弄來。甭管用什麼手段,一定要讓他在象牙山投資。長貴給逼得沒招了,甚至想著把自個兒媳婦兒獻出去。你琢磨琢磨,這招商引資對幹部的壓力得有多大!

招商引資對內壓力固然大,對外同樣如此。而且在招商引資過程當中,種種違規現象層出不窮。有的地方政府說了,在一個小縣城,你如果引來500萬資金,就能免費使用15畝地,或者說你投入資金超過多少,完成利稅超過多少,那就可以免費使用多少地。這其實跟賣地是一樣的。所謂“招商零政策”,就是商資來了之後,其他什麼都是零,又是免稅又是幹嗎的,等於在公然違背國家政策。

至於招商政策更是五花八門,記得湖北大冶市出台一個政策,說哪個幹部要能把世界500強企業給我領來,隻要人家到我們這兒考察一次,就獎勵12000塊錢;要是人家能在這兒投資,就獎勵50萬。什麼“招來500強,給車又給房”,這種口號都弄出來了。

還有的地方,比如說甘肅一個縣,出台了一個大家都想不到的招商政策:投資商來投資,比如達到300萬,就可以享受副科級待遇,而且還真給發工資;達到500萬,就給正科待遇,達到一千萬享受副處待遇。還有一個地方,說隻要你投資了,就任命你為縣招商局副局長,結果這招商局副局長冒出一大堆來,據說先後任命了138位招商局副局長。

河南某地更不像話,出台了個什麼政策呢?投資商投資達到一定數目,那麼子女就可以自由擇校,想上哪個學校都行;甚至開車違章,也不罰你,晚上到夜總會消費也不必受審查。你琢磨琢磨,招商政策現在都已經到了多荒謬的程度了。

每一級都把任務往下壓,你完不成,那對不起,不用你了。所以出現了什麼情況呢?叫“上級壓下級,層層加碼,馬到成功”。但是這有反作用,叫“下級騙上級,層層摻水,水到渠成”。什麼意思呢?比如某地招商,把企業家招來了,人家說要投資多少;地方政府急忙把空頭支票寫進文件,寫進政績報上去了,回頭人家根本不投資。有時還出現什麼情況呢?招來的錢,還沒有為招商花出去的錢多!

還有一些政策很有意思,比如說黑龍江,該地招商引資有什麼政策呢?你如果是家鄉人,你引來幾百萬甚至上千萬,那麼就可以把你家的一個親屬安排到當地的行政單位上班,解決正式編製。這對很多家鄉人是有吸引力的。但是大夥兒想想,這種安排合理嗎?被安排者能勝任那職務嗎?所以說,現在招商引資成了城市建設過程中的一種病。我們現在用GDP考核,有政績考核指標,招商引資成了一個硬件指標,根本不管你招來的是什麼商、引來的是什麼資,不管是不是符合當地的發展。記得以前的“蘇南模式”,把環境汙染得不行了,蘇北有些貧困縣馬上喊:“到我這兒來吧,隨便排放。”這也是招商引資,結果給當地的環境帶來了巨大的危害,真是遺禍無窮。

所以,對於現在城市擴建過程當中的招商引資風潮,我們真應該好好去整頓整頓。而且真正的商人考慮的投資環境更多的是軟環境,不見得都是硬件,如果給房子給地,可各方麵配套服務不好也不行……有的地方就是這樣,你來投資時非常歡迎,投資之後不管你了。比如有個南亞電子城,這麼一個大的投資集團,準備建一個27億美金的項目,開始考察時準備建在深圳,後來說不行,搬到昆山去了。人家為什麼搬到昆山?投資商顯得非常理性,說深圳那個地方服務不行,你想見個科長都難,官氣十足。昆山這兒呢,你有什麼問題當地能給迅速解決。因此,關鍵是得加強投資環境等軟件的服務。咱們很多地方就是喊硬件,等投資商真來了,反而不能很好地跟當地環境結合,求得發展。

還有,為了所謂改良招商引資環境,各地亂建高爾夫球場,上下都知道,高爾夫球場打的說是球,其實是人。打球過程中跟商人談判,觸目青山綠水,商人容易在這兒投資,所以很多地方一分錢沒引來,先投資建高爾夫球場。現在全國高爾夫球場的建設,比中小學生足球場、籃球場建設要快得多。不給孩子建操場,反而建高爾夫球場,不少地方都有這個現象。

建高爾夫球場最開始是江蘇昆山搞的,可是人家搞得還是比較成功的。昆山原先在蘇州下轄的這些地市當中,經濟排名第六,是倒數第一,人稱“小六子縣城”。後來昆山建市以後,在1985年說要招商引資,這在當時是比較前衛的。昆山撥出四公裏土地建了一個國家級的經濟技術開發區,號召外邊來投資。人家昆山政府拿出50萬,在上海浦東各機場都打上牌子,說歡迎到我們這兒投資——這是1985年的事。後來建高爾夫球場也是昆山在20世紀90年代初的時候想到的。人家是有預案的——先有市場後有生產。得先知道市場需求量多大,我這兒才生產。現在很多地方是不管不顧,招不招得來商以後再說,先把高爾夫球場建成,先把這錢花出去。結果全國大概得有十多萬公務員——什麼招商局、貿發局、經貿局,什麼開發區、招商部……各種各樣的機構的公務員——都在忙活這事。這浪費了政府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而且把政府的職能給弄擰了。政府應該關注公益事業,而不是這些事情。這是典型的錯位、越位。

所以現在中國城市這種擴建運動當中問題很多,不光是征地問題,不光是盲目建設問題、環境汙染問題,還有招商問題,等等。這些都是現在中國城市建設過程當中典型的幾種病,危害很大!

醫患糾紛有新法

2009年7月4日,有一部新的法律正式開始生效了。這部法律的名字叫作《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

這部法律跟我們老百姓的關係非常密切。為什麼呢?就在7月1日前後,咱們身邊的各大醫療機構,無論院長還是主治醫師,還是一般醫護人員,都被組織起來學習這部《侵權責任法》。醫院為什麼要學這部《侵權責任法》呢?因為《侵權責任法》裏有11條涉及醫療責任事故的規定。而《侵權責任法》規定的醫療責任事故,跟以往我們對一些醫療責任事故的判斷完全不同,作出了不同的司法解釋,它將會對今後醫患糾紛的判定產生一種顛覆性的影響。

以往咱們到醫院看病,跟醫院之間發生醫療糾紛,是什麼原因造成的?一般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大夫給患者看病,看得不對,把患者病情耽誤了,或者他壓根兒治療手段就是錯誤的,把一個健康的人給治成了病人,把病人可能給治死了,這個叫醫療事故;還有一種情況,醫院裏頭用藥不對,有可能是假藥,器械有可能是假器械,大夫可能不具備行醫資格,非法行醫。這是一種非醫療事故。簡單來說就是,讓你吃錯藥了,這是醫療事故;讓你吃假藥,這是非醫療事故,也就是說是司法行為了。

所以在醫療糾紛的過程當中,有醫療事故跟非醫療事故。可是這兩種事故,我們去打官司效果不一樣。怎麼不一樣呢?它分門別類,比如說醫療事故,醫院不承認,說這不是醫療事故,怎麼辦呢?找醫學會來鑒定。醫學會組織權威專家來鑒定這是不是醫療事故,是不是醫院的過錯。非醫療事故則是由司法部門組織法醫過來搞司法鑒定。所以一個叫醫療鑒定,一個叫司法鑒定。這兩個不一樣,給我們打醫患糾紛的官司帶來了非常多的變化。什麼變化呢?比如說醫療事故,由醫學會組織權威專家來鑒定。從醫學知識角度來講他們可能比法醫要厲害,可是醫學會是哪個行業的呢?是衛生行業的,它跟醫院有扯不清的關係。由它來鑒定醫療事故很有可能偏向醫院、偏向大夫。所以它來鑒定醫療事故,其實就是老爹鑒定兒子,容易“官官相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