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樂山海棠文化的傳統價值及其現代轉換(1 / 3)

李釗 方海燕

內容提要:樂山,古稱嘉州,因其大規模的香海棠種植而享有“海棠香國”的美譽。唐宋時期就形成了以賞海棠、品海棠為核心的海棠文化,較之周邊地區,可謂盛極一時,成為當時我國海棠文化發展的代表性地區之一。其傳統價值主要表現在深厚的曆史文化底蘊、豐富多彩的藝術文化和廣泛的社會認同等方麵。隨著社會的發展,要讓海棠文化重放海棠香國異彩,就要對其進行現代轉化。本文擬從文化旅遊、生態旅遊以及旅遊商品的開發等方麵,把海棠文化與樂山的旅遊業結合起來,使海棠文化在得到傳承的同時,增強其發展生命力,為樂山現代旅遊業的發展,提供一些參考性的建議和措施。

關鍵詞:樂山;海棠文化;旅遊業

一、樂山的海棠文化

樂山位於四川盆地西南的岷江、大渡河、青衣江彙合處,曆史悠久。這裏曾是蜀王開明部族的故都,北周始置嘉州,取其“郡土嘉美”之意,宋朝改嘉州為嘉定府,元代改為嘉定路,明代改為嘉定州。到清代,則升嘉定州為嘉定府,並在府治建置樂山縣,“樂山”之名沿用至今。

樂山地區氣候溫和濕潤,適宜花草植物的生長。在唐宋時期因盛產嬌豔馨香的海棠花而久負盛名,享有“海棠香國”的美譽。海棠是我國的傳統名花,被稱為“花中神仙”。其花姿妖嬈,果實亦可觀賞,深受人們喜愛。並且,“隨著曆史發展的變遷,人們由海棠花的形態、習性、品質等特點產生豐富的聯想,並借海棠花來表達思想觀點、寄情寓義,使海棠花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美學價值,產生了浩如煙海的有關海棠花的詩詞歌賦、神話傳說和各式各樣的以海棠花做裝飾或海棠式樣的藝術品”,從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海棠文化。在曆史發展過程中,樂山人從香海棠的種植栽培到觀賞品味,更是不斷賦予海棠思想與情感,將海棠與文學藝術相結合,在融入人們生活的同時,形成了以海棠為中心的文化現象,較之周邊地區,可謂盛極一時,成為當時我國海棠文化發展的代表性地區之一。

學術界迄今關於海棠文化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薑楠南的《中國海棠花文化初探》,對中國海棠文化的內涵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探討。孫雲的《論〈紅樓夢〉中的“海棠”》,分析了海棠花在推動情節發展、渲染環境、塑造人物形象方麵所起的重要作用。唐長壽的《嘉州海棠與“海棠香國”》,則對古代樂山的海棠發展曆程進行了闡述,並探討了“海棠香國”的意蘊所在。可見,目前學術界很少有筆墨觸及樂山海棠文化,即便為數不多的研究,也大多集中在對其表層的解讀,缺乏對其文化內涵的深層次挖掘及其傳統價值的現代轉化分析。鑒於此,本文試圖將樂山海棠的自然屬性和人文內涵相結合,拓展其社會價值的開發應用領域,從而對提升樂山旅遊形象的競爭力、建設現代化的曆史文化名城,提供參考性的建議和措施。

二、樂山海棠文化的傳統價值

在曆史與現代之間,樂山人從來沒有遺忘過海棠。這種意蘊悠長的灌類植物,早已作為一個城市的文化符號而深入人心。樂山海棠文化具有豐富的傳統價值,主要表現在深厚的曆史文化底蘊、豐富多彩的藝術文化和廣泛的社會認同三個方麵。

(一)深厚的曆史文化底蘊

郭沫若曾說“海棠香國荔枝灣,蘇子當年寓此間”,道出了樂山海棠文化的深厚底蘊。樂山海棠的種植與培育在唐朝已初具規模,並形成了與之對應的海棠文化。時人記載:“嘉州海棠,色香並勝”;“蜀海棠有聞……風雅盡在蜀矣”。晚唐時期,嘉州刺史薛能為我們留下了較多關於海棠的詩篇,如“晨前清露濕,晏後惡風吹,香少傳可計,妍多畫半遺……四海應無蜀海棠,一時開處一城香。晴來使府低臨檻,雨後人家散出牆”的詩句,說明了當時嘉州尋常百姓家已經普遍種植海棠的史實。

進入宋朝,嘉州海棠文化走向全盛。這一時期歌詠海棠的詩詞層出不窮,甚至出現了不少記載嘉州海棠花的專著,如沈立的《海棠記》、陳思的《海棠譜》等。宋人《廣輿記》載:“海棠,嘉州出者香。”說明此時嘉州的香海棠已久負盛名。進士王十朋作《嘉州香海棠》詞雲:“絲蕊垂垂,嫣然一笑新妝就。錦亭前後,燕子來時候。誰恨無香,試把花枝嗅。風微透,細熏錦袖,不止嘉州有”,證明了海棠雖非嘉州獨有,但“嘉州出者香”是無可置疑的。孫長民則在其《海棠記》中說道:“海棠盛稱於蜀中,然亦唯蜀之嘉州者有香而本大。”再次印證了嘉州海棠文化的領先地位。

明朝時期,嘉州正式被賦予了“海棠香國”這一名號。明清《嘉定州誌》記載“廨後為甘棠樓,舊名桂花樓,不若甘棠之切也。知州鍾振題‘海棠香國’於此”。明朝人李采曾在嘉州任職,在他的《挺秀軒前海棠》中,留下了對嘉州海棠香韻的描寫:“淡煙輕鎖簾生媚,細雨初經院度香。”湯顯祖的《送陳仲道餉延綏歸嘉定州》亦有詩雲:“海棠香盡歸休晚,解道峨眉似遠山。”張所望《閱耕餘錄》載:“蜀嘉定州海棠有香,獨異它處。”所有這些都說明了這一時期嘉州海棠文化仍是相當濃烈。

清代的方象瑛在《使蜀日記》中寫道:“譙樓榜曰‘海棠香國’,所謂海棠無香,惟嘉州獨香也。或雲昌州今重慶府大足縣有香菲亭,然漢嘉海棠實香,州守為餘言,氣似蘭雲。”清同治《嘉定府誌·物產》則記載:“嘉州舊多海棠,今不常有,有亦非真者。惟郡署數株,既佳,子尤累累可愛也。”這些相關記載也說明了這一時期嘉州海棠盛名依舊。

自唐宋至明清,海棠文化的高度繁榮,與樂山地區經濟的相對發達及文化產業的興盛不無關係。由於這一時期樂山地區在農業生產方麵已達到較高水平,所以《嘉定府誌》才會有“土地沃美,民勤耕織,士尚詩書”、“山川秀發,商賈喧闐”的記載。與此同時,樂山的文化氛圍也很濃烈。以印刷業為代表的文化產業繁榮,藏書事業興盛,書院普及,文人輩出,“唐代樂山地區隻有5名進士,到宋代增至1204,占川籍進士的28%。這個比例,可以說是空前絕後的,元、明、清各朝都未能再有此輝煌成就”,這樣一來就為嘉州海棠文化的興盛創造了前提條件。另一方麵,良好的經濟和文化氛圍使得嘉州百姓生活相對富裕悠閑,慢慢地形成了當地的休閑文化,這種獨特的文化體係則直接孕育了海棠文化深厚的底蘊和魅力。

(二)豐富多彩的海棠藝術文化

海棠的花色嬌豔,有緋紅色、朱紅色、粉紅色、橘紅色、白色和複色等。其花姿嬌美,象征著美好、吉祥、富貴與理想。因此,海棠不僅出現在文學作品中,而且也為很多畫家所鍾愛。從《宋光宗會僚屬賞海棠偶有題詠》“濃淡名花產蜀鄉,半含風露浥新妝。妖嬈不減舊時態,誰與丹青為發揚”等詩句中,可以看出宋人喜愛畫蜀海棠。著名畫家張大千的《海棠春睡圖》,就是以蜀海棠為題材,並題詩雲:“錦繡裹城憶舊遊,昌州香夢接嘉州,卅年家國關憂樂,畫裏應嗟我白頭。”以此寄托了自己對四川老家的懷念以及對親屬舊友的思戀之情。

此外,海棠品種多樣,有木本和草本的,包括西府海棠、貼梗海棠、垂絲海棠、木瓜海棠、四季海棠等多個品種,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和園林美學特征,受到曆代園林人士的喜愛,成為我國打造園林不可或缺的花卉品種之一。海棠還是園林製作盆景的上佳選材。其樹姿優美,較易整形,而且觀賞季節較長,可觀花,可觀果,可製作成臨水式、懸崖式、曲幹式、多幹式、斜幹式和雙幹式等多種造型,為園林增添了更為雅致的意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