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心係校園 情牽師生(2 / 3)

屈院長當年有個心願,就是要把淩水校區建設好,要想方設法讓這裏的生活條件趕上甚至超過市區,以吸引教職員工願意住到這邊來。為此,基建部門在建校的同時,興建住宅,改善生活配套設施,先後建成了商店、新華書店、銀行、郵局、煤場、餐館、理發店、糧店、縫紉鋪等服務部門,滿足了教職員工的生活需要。這裏生活方便,環境優美,空氣新鮮,越來越多的人把家從市區搬了過來。

距屈伯川在淩水河畔確定新校址整整43年後,1993年8月22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江澤民來到大連理工大學。一進校門,就被眼前一大片筆直的水杉樹林所吸引,這片樹林不僅在大連市有名,在全國高校也有名,凡是來過大連理工大學的人,都記得校門口這片美麗幽靜的杉樹林。江澤民對時任名譽校長的屈伯川說:“屈校長,你這個地方選得好啊,綠樹蒼翠,風景好,氣候好,地理位置也好,是讀書做學問的好地方。”

這時的屈伯川已經84歲。他用畢生精力把荒涼的淩水河畔建成了“讀書做學問的好地方”,他是這片校園的奠基人和開拓者。當年的荒郊野外,如今已是高樓林立,道路縱橫,綠樹成蔭,鳥語花香。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圖書館矗立在校園內,無言地把他的曆史功績告訴給後來者。

1977年底,因為“文革”中斷10年的高考恢複了,這對渴求知識的學子和冷清多年的高校來說,都是一個天大的喜訊。一輩子從事教育工作的屈伯川卻是又喜又憂,喜的是,中國高等教育的春天終於到來;憂的是,在“文革”中大傷元氣的高校,恐怕一時難以恢複。

1978年,77級和78級學生先後入校,第二年,79級學生入學。學校一下子增加了幾千名學生,而學校的食堂、宿舍等設施都存在很多問題,無法滿足這麼多學生的生活需要。1979年冬天學生們反映,食堂夥食太差,宿舍暖氣不熱,窗戶透風,動不動就停電停水,廁所沒有水衝洗,臭得進不去人,學生們平時喝不上熱開水,洗澡也困難。屈院長聽到這些情況,心裏很不安。他在黨委會上主動提出親自去解決這些問題。

第二天,屈院長帶著總務長張祥久和學生工作部部長莊青住進了學生宿舍。這讓學生們很意外也很感動,屈伯川連續開了幾個座談會,傾聽學生的意見和建議,他動情地對學生們說:“你們到大工來,是來學知識、長本事的,我這個當院長的,沒有照顧好你們。你們年輕,正是長身體的時候,可你們在學校吃不好睡不好,連口熱水都喝不上,我很難過。不過,請同學們相信,這些困難是暫時的,我們一定會盡快解決問題,給同學們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但有些問題不是一天兩天能解決的,也請同學們克服一下困難,為學校分憂。”

晚上,屈院長睡在學生宿舍,因為冷而戴上了棉帽子。早晨起床後,他對總務長說:“找後勤部門的同誌來,馬上開會。”在會上,屈院長說:“不能讓學生們睡在這麼冷的宿舍裏。這樣,他們白天能上好課嗎?這段時間,請同誌們辛苦一下,想方設法解決好這個問題。你們的工作是很光榮的,小平同誌都願意當後勤部長,我也願意當。”然後,他和大家一項一項地研究解決問題的方法,並且分工落實。

首先擴建了開水房,派專人燒開水,六七千名學生隨時都可以打到開水了。又建了變電所,解決了停電的問題。給各個食堂增加了炊事員,並且輪流進行技術培訓,粗糧細做,改善夥食。老院長還係上圍裙親自到廚房幫廚,和夥食科長王丕發研究到哪裏買菜又便宜又新鮮,商量下一步辦麵包廠和食品加工廠。他說:“一定要想盡辦法讓學生吃飽吃好,後勤工作要以辦好夥食為中心。”

暖氣和用水的問題比較難解決。到了1980年屈院長問新任總務長林振東:“你檢查沒有,暖氣為什麼不熱?”

林振東說:“檢查過了,西山宿舍原先是汽暖,後來改成水暖,但改得不徹底,細管子沒有換,要改就得徹底改,把細管子換成粗管子,把小鍋爐換成大鍋爐。”

屈院長當即拍板:“徹底改,你們做個預算。”

談到水的問題,老院長也犯了難。大連本來就是一座嚴重缺水的城市,地處郊區的學校,用水更是難上加難。林振東出主意說:“老院長,不行咱打井吧。”

屈院長想了想說:“隻好打井了,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後勤部門在校內先後打了60口井,非常好地解決了學校的用水問題,有了水,學生洗澡等問題都迎刃而解了。直到大連碧流河引水工程建成,這些水井才完成了曆史使命。

如今,學生食堂和宿舍早已現代化、賓館化了。然而,從那個年代走過來的人,都還記得老院長為此花費的心血。從建校開始,他就重視夥食問題,他說:“民以食為天嘛。”在1950年代,他就經常下廚房幫廚。他不僅認識夥食科長,還認識許多炊事員,大家都說老院長平易近人,沒有架子。他是從德國留學歸來的洋博士,更是從延安走出來的“土八路”,在他的身上,時時處處閃耀著一個共產黨人的光芒,這是他留給大工人的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