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心係校園 情牽師生(3 / 3)

1954年春天,機械係應屆畢業生給院長屈伯川寫信,要用義務勞動來美化校園,以表達離校前對母校的心意。屈伯川看了信很高興,立即給予嘉勉,並發動全校師生向他們學習,都來綠化校園。而屈院長自己更是身先士卒,和師生一起種樹栽花。僅這一年,就在校園裏種了4萬多棵樹,還開辟花壇,種上了千日紅、美人蕉、丁香、五角楓等觀賞植物。從這以後,勞動建校、綠化美化校園就成了傳統,在大工師生中代代相傳。

屈院長一生喜愛植物,他在自家的院子裏種了葡萄。每年秋天,他都要把葡萄帶給搞後勤的同誌們品嚐,讓大家分享他的勞動成果。今年77歲的原總務處副處長孫治榮說:“我和園林隊的工人都吃過他種的葡萄,他還跟我們說,不要小瞧種樹種花這個工作,這是大有前途的,以後你們能成百萬富翁的。當時不理解老院長的話,以為他在開玩笑,現在理解了。他是一個有遠見的人,當年小小的園林隊,已經發展成為頗具規模的綠化園林中心,家產何止千萬啊!”

孫治榮至今還記得,1964年“四清”運動時,屈院長還在會上做過檢討,說自己不夠突出政治,每天都在想這棵樹往哪裏栽好,怎麼栽才能活。老院長的確是這樣,他對校園的樹木花草,愛之如同家人。建校之初,荒地上有一棵高大的法國梧桐樹,做規劃時他把這棵樹保留了下來,在當時大連工學院的筆記本封麵上,印的就是這棵樹。由此可見他對樹木的愛惜。他還親自製定了“先綠化,再美化”的原則。根據這個原則,一邊建房修路,一邊栽樹。栽的都是生長快的楊柳樹和槐樹,等房子蓋起來了,路修好了,樹也長起來了,校園也綠了。然後再來美化環境,栽四季常青的雪鬆、雲杉、冷杉,種月季花、小桃紅,校園有紅有綠,成了大花園。每年“五一”節,市區的居民常常跑到大連工學院來照相。有一年,孫治榮到吉林買雲杉,一棵才20元錢,他覺得太便宜了,多買了一些。回來後卻沒地方栽了,隻好去請示屈院長。老院長說:“這好辦,你把它們一起栽到管理學院門前的空地上,既綠化又育苗,以後哪裏需要再移走。”至今,那裏還剩下20多棵雲杉樹呢,都成林了。

屈院長有一次到中央黨校去學習,孫治榮收到了他從北京寄來的一封信,說醫院前花果山上的黑鬆生蟲子了,你趕緊想辦法,不然樹就死了。孫治榮馬上跑到那裏去看,黑鬆果然生蟲子了,他立即組織打藥,消滅了蟲子。他站在樹下,心想:這些樹長在校園裏,更長在老院長的心裏啊!

對校園裏的樹木,老院長如數家珍。有一個校慶日,正是櫻花盛開的季節。那天,他在校園裏漫步,指著主樓廣場前一棵櫻花正豔的樹木,對身旁的同誌說:“這就是第一棵從一二九街移植過來的櫻花樹啊。”1990年,學校被評為遼寧省“花園式單位”,1997年被評為遼寧省“文明校園”,這都是老院長當年栽樹結成的果實。

老院長不僅在校園內種樹,在校園外也種樹,每年春季的植樹造林活動,他都親自布置,帶頭參加。校南海邊的7座山,都是大工的師生綠化的,原來7個山頭就像7個光腦袋瓜,如今已成了7個鬱鬱蔥蔥的綠山頭。學校北山也是綠化的重點,可由於山上有許多墳墓,上墳燒紙總是引起山火,結果,年年植樹年年被燒。1984年,學校和當地政府一起,對北山進行了治理,遷移了墳墓,修建了祭祀堂,為抗美援朝烈士建了紀念碑,在山上栽種了大片的鬆柏和刺槐。這時,屈院長雖已退居二線,可他對山林樹木對全校師生的愛心依舊。他找來退休辦和土木係的同誌,兩次帶他們上北山,說:“北山現在綠了,多好啊,但是光種樹是不夠的,還得修路,有了路這座山才漂亮,才能發揮作用。我想啊,上下山要修一條石階路,東西再修一條山路。有了路,大家上山活動就方便了。而且山上有樹有花有路,環境很美,年輕人談情說愛也有了好地方。”說完,他開心地笑了。這時,屈院長已經是70多歲的老人了,可他還有一顆年輕的心。

根據他的設計,土木係的同誌做了具體規劃,老院長又費了很大勁兒,要來1萬元經費,在北山上修築了500多級石階,完成了他的心願。路修好後,早晨和晚上,爬山鍛煉的師生多了,連附近的居民都受益。

這麼多年過去了,現在住在北山宿舍的學生們,恐怕都不知道這條上山的路是一位老人提出替他們修的。這位已故去的老人也不想要他們知道,他隻希望他們熱愛學習,熱愛生活。

1997年屈院長逝世後,遵照他的遺囑,把他的骨灰灑在了圖書館前的樹林裏,老院長和他生前喜愛的樹木永遠地合為一體。

樹也有情,草也有意。它們在一歲一枯榮的輪回中,感念著老院長對它們的深厚情意,如同大連理工大學的師生,在一年一大步的發展中,銘記著屈院長對學校的巨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