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心係校園 情牽師生(1 / 3)

心係校園 情牽師生

——老院長屈伯川主持建校、關心後勤紀事

王連煥

1951年的一天,大連工學院院長屈伯川,帶著土木係建築專業的老師汪坦和蕭宗誼,坐著小汽車向大連的西郊駛去。他們是去為學院選擇新校址的,因為市內原有的校舍已經無法滿足辦學需要,周圍又沒有擴建的空間。

他們走走停停,走到星海三站時,不免回憶起上次選址的情景。這個地方前麵是海,後麵是山,離市區近,交通也方便,本來準備選在這裏的,後來考慮到地方較小,再發展就沒有餘地了,就把它讓給了規模較小的大連醫學院。再往西走,到淩水河時,大家的眼睛亮了。不知是誰說了一句:“這個地方好啊,三麵靠山,一麵臨海,中間的發展空間大,足夠我們建一所又大又好的學校了。”那時,淩水河畔除了果園菜園就是荒地,大家興奮地走來走去,邊走邊說:“可以在這裏蓋主樓,在那裏建一個體育場,這邊可以修條大路,路邊種上樹。”顯然已經迫不及待地規劃起來了。

老院長一行看好的這個地方,就是如今的大連理工大學淩水河校園。

新校址確定後,按照屈院長的安排,土木係建築專業53屆張祥久等17名同學邊幹邊學,當起了施工員,夥食科的王丕發同誌領了幾名炊事員來給他們做飯。荒郊野外,搭個棚子當廚房。大連工學院新校舍就這樣開始建設了。

從這天起,淩水河畔如同一張白紙,老院長屈伯川如同一位總設計師,帶領大連工學院的全體師生,開始在這裏書寫最新最美的文字,描繪最新最美的圖畫。

在建校過程中,老院長投入了全部的心血和智慧。他那時50多歲,正是年富力強的好時候,每一幢教學樓的設計與施工,每一棟學生宿舍的設施與結構,他都要親自過問,親自審定。因為他要建的,不是一所普通的學校,而是要在未來50年乃至100年都不落後的現代化大學。他為此起早貪黑,日夜操勞。

當時,新中國剛剛建立,國家對教育的投資是有限的。要想用有限的資金建最好的學校,就必須堅持自力更生的原則,這是我們黨的光榮傳統,也是屈院長從延安帶來的好傳統好作風。他常常向大家介紹解放區的辦學經驗和抗大精神,鼓勵大家自己動手艱苦奮鬥,能自己設計施工的就自己做。好在大連工學院人才濟濟,比如新校址的測量就是土木係侯穆堂副教授帶著頭一屆港工專業學生完成的;一館、二館教學樓、熱機實驗室和西山學生宿舍的供暖係統,是機械係教師王希季做的,他後來成為著名航天專家和中國科學院院士。1960年代建設主樓時,屈院長發動全校師生參加義務勞動和勤工儉學,他自己更是帶頭到工地去搬運建築材料,和大家一起勞動,幹得熱火朝天。電子係的一位畢業生說:“那時雖然吃不飽,可和老院長一起幹活,同學們熱情高漲,主樓六層樓的樓板,都是我們班同學一塊一塊搬上去的。”當時塞拉利昂代表團來校訪問,看到學校師生在工地勞動的壯觀場麵,非常感動,連說:“中國人,了不起!”還在現場和師生合影留念。

在全校師生的努力下,主樓每平方米造價不足100元,是全市造價最低的優質工程。更重要的是,全校師生從老院長身上學到了艱苦奮鬥的革命傳統。

老院長屈伯川從1950年擔任院長,到1981年辭去院長職務擔任名譽院長,這期間的30年,正是新校址大搞基本建設的30年。每年都有很多工程開工,最多時有20多個工程同時開工,年施工麵積達六七萬平方米,年竣工麵積有三萬多平方米。在這些工地上,都留有老院長的身影和足跡。每一個項目開工,他都像迎接出生的嬰兒一樣興奮與緊張,接著便是操勞與忙碌,等到工程竣工了,他便像看到孩子長大成才一樣欣喜與滿足。

屈院長不僅重視學院的基本建設,同樣重視實驗室的建設。他認為,要辦一流的大學,就要建一流的實驗室。1954年,土木係在他的領導下,建成了具有港工、水工、水力學、水力機械4個實驗室的水力館,是當時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海洋動力實驗基地。在建設過程中,屈院長親自審閱圖紙,組織後勤部門采購儀器設備,還經常到一線檢查工作。1955年,剛從美國歸來的錢學森教授到大連工學院參觀訪問時,高興地說:“想不到國內已經建立起這樣具有現代化水平的實驗室。”

很多人都知道,屈院長熱衷於建現代化的實驗室。“文革”結束後,他經過幾年的努力,我校相繼建成了我國北方最大的船模實驗水池,具有多項現代化設備的大港池,還有裝備了大型電子計算機的計算中心。後來,又以大港池為基礎,建成了結構大廳、抗震實驗室和高速水流實驗室,形成了配套的實驗室群,建成了海岸及近海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做了多年後勤工作的老總務長林振東說:“老院長為這些實驗室花費了大量精力和心血,他腿勤嘴勤,每次建實驗室,他都會經常去看去問,看工程進展,問材料進得怎麼樣,還有什麼困難。有這樣的領導,我們做具體工作的,不敢不敬業。老院長常說,後勤工作是教學、科研的物質保證。他以此鞭策我們,讓我們做好後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