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理工大學已經走過60年的曆程。經過60年的建設和發展,尤其是經過“211工程”、“985工程”的重點建設,我們學校已經站在新的曆史起點上。
站在新的曆史起點,麵對國家和人民的新期待、新要求,麵對建設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新機遇、新挑戰,我們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抓住發展這個辦學興校的第一要務,把握發展規律、創新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破解發展難題,提高發展質量和水平,堅持改革開放,紮實推進學校各項工作,切實把人才培養這一高等學校的根本任務落到實處,實施精英教育、培養精英人才,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不斷彙聚學科群體優勢,加強學科交叉與融合,努力打造學科“高峰”,全麵提升自主創新和社會服務能力,不斷提升國際化辦學水平。
站在新的曆史起點,我們必須牢記責任、肩負使命,積極有為、迎難而上,通過紀念建校60周年和名譽校長屈伯川博士誕辰100周年,繼承和弘揚我校長期以來所形成的優良的辦學傳統和成功的辦學經驗,適應新形勢,瞄準新目標,進一步解放思想,團結進取,艱苦奮鬥,自強不息,開拓創新,堅定不移地把大連理工大學建設成為國際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
2009年5月28日
張德祥大連理工大學黨委書記、高等教育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
歐進萍大連理工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結構監測、控製與防災減災工程專家
編者的話
2008年9月12日,人物傳記體教育史書《共和國老一輩教育家傳略》的首發儀式在北京隆重舉行。我校名譽校長、當代著名教育家屈伯川博士和其他17位著名教育家的生平、教育思想和教育成果,被翔實地收入了本書。這17位教育家是:吳玉章(原中國人民大學校長)、陳垣(原北京師範大學校長)、馬寅初(原北京大學校長)、劉仙洲(原清華大學校長)、李達(原武漢大學校長)、陳望道(原複旦大學校長)、孟憲承(原華東師範大學校長)、楊石先(原南開大學校長)、成仿吾(原中國人民大學、東北師範大學、山東大學校長)、彭康(原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校長)、王亞南(原廈門大學校長)、周培源(原北京大學校長)、蘇步青(原複旦大學校長)、賀綠汀(原上海音樂學院院長)、江隆基(原蘭州大學校長)、匡亞明(原東北人民大學、南京大學校長)、蔣南翔(原清華大學校長、國家高等教育部部長)。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陳至立出席儀式,並做了重要講話。她指出,共和國老一輩教育家作為教育領域的傑出代表,是“新中國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開拓者,是引領廣大教育工作者共同前進並取得巨大成就的領軍人物”,“他們創造的豐功偉績,為社會主義教育史樹立起一座座豐碑。”她說,《傳略》的出版對緬懷老一輩教育家的豐功偉績,學習、宣傳、研究他們的教育思想和辦學實踐,擴大他們的社會影響,推動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改革和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編者有幸參加了在教育部會議廳召開的這次盛會。從這本《傳略》的隆重麵世,不由想起了咱們這本《共和國老一輩教育家屈伯川》一書的組編經過來。
早在2006年5月,我校就接到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關於做好“共和國老一輩教育家宣傳活動”的通知。不久,教育部辦公廳又轉發了同一內容的文件。通知特別要求我校,在當年10月以前,撰寫好名譽校長屈伯川博士傳略。學校領導考慮到我以前曾為屈老寫過傳記,就要我帶領一位青年同誌來完成這項任務。
當時,我想到老院長1940年參與籌建中國共產黨創辦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學延安自然科學院,任教育處長;從1947年起,曆任我校前身關東工專校長、大連大學工學院院長、大連工學院院長、名譽院長、大連理工大學名譽校長,為我國高等教育事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而且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因此建議,在2007年屈老逝世10周年之前,發動全院師生員工,特別是老同誌撰寫回憶文章,出本文集,既是紀念,又是總結老院長和我們學校的辦學傳統和成就,以利更好建設國際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現在,不少知情的同誌年事已高,對珍貴的校史資料來說,也是一次及時的搶救。這個建議當即被學校采納。當年6月11日,黨委宣傳部發出“關於開展宣傳老一輩教育家屈伯川博士活動的通知”;6月15日,以學校名義發出的“《共和國老一輩教育家屈伯川》征稿函”,寄給了校內外100多位屈老的老同事、老部下和曆屆畢業生。
於是,撰稿和組稿兩項工作同時開展了起來。
名譽校長屈伯川博士名垂青史,他留下的精神財富像寶藏,挖掘得越深越見光彩。這次為他作傳,不僅在教育實踐的記述上有所開拓,尤其在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表述上,更有一些新的發現,新的提高。這裏,特別要感謝金同稷等老領導、項德鏞等老同誌和高教研究所遲景明等在崗同誌的指導和幫助。文中凝聚了不少他們珍貴的識見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