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院長生前深受大工人的敬愛,逝世後仍活在師生員工心中。不少老同誌接到“征稿函”後立即行動,年過九旬的老院黨委書記周明同誌欣然命筆,寫下了當年與屈老共同領導全校撥亂反正,實現偉大曆史轉折的難忘歲月;我校最年長的老教授、化工學院95歲的曹忠民老師以《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為題,回憶了在老院長領導下的愉快日子。對我校早期思想理論建設和馬克思主義教育做了大量奠基性工作的丁仰炎同誌(原新華社外事局局長),也已年過八旬,身體又不太好,仍熱情地寫來了稿件。各地校友會更是展現了各條戰線上的大工學子對老院長的共同敬愛。北京校友會理事長、原光明日報副總編輯魯諄不僅自己帶頭寫文章,還在網上轉發母校的約稿信,組織同屆同學楊欣等校友撰稿。上海校友會主辦的《連友報》主編陳飛虹不遺餘力,熱情協助組織了楊槱教授(原造船係主任、中科院院士)、錢冬生(原我校和複旦大學黨委書記)、胡天培(上海交大教授、我校兼職教授)等來稿。廣州校友會的張禹道(原化工部疲勞研究所黨委書記)在自己寫回憶文章的同時,代約了當年的學生、原先進班級染651班團支書郭國盛(原鞍山市化工局局長)寫稿。香港校友會的朱國懷先生,不僅向編者回憶了老院長緊跟時代,勉勵自己當企業家的往事,還和校友會理事會的同誌一起撰寫了稿件。1960年代初擔任過校報學生記者的香港《大公報》總主筆黃連城先生聞訊,也熱情回憶了在老院長關懷下在大學度過的“黃金歲月”。

經過半年多的努力,在書稿即將付梓之時學校領導審時度勢,決定把這項工作和紀念建校60周年暨屈老百年誕辰(皆在2009年)的活動結合起來。因此,本書的出版時間作了適當的推遲。

誠如前麵所言,屈老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是挖掘不盡的。在此期間,我們又組織到了關東工專畢業生、中國人民解放軍正軍職幹部王建業回憶屈老在62年前率領他們從蘇聯駐軍手中接管“南滿鐵路株式會社中央試驗所”的重要文章;還約請了王連煥、石銓年、陳法紓等同誌從各個側麵記敘屈院長對教育事業的建樹。

從北京回來,就著手本書的編輯工作。計劃本書共分三大部分:一、屈伯川傳記和教育思想;二、屈伯川論述選編,其中有多篇是首次發表;三、幹部師生的回憶和紀念,共61篇,其中有些是《光明日報》、《中國教育報》和校報上發表過的。

本書出版過程,始終得到了學校黨政領導的重視和關懷。校黨委書記張德祥教授和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歐進萍教授親自揮毫,為本書作序。原校黨委書記林安西教授、校黨委副書記邵龍潭教授一直關懷和指導著編寫工作。宣傳部的田守智和陳家晶兩同誌做了不少組織和編寫工作。校檔案館密切配合,在照片和其他資料上給予了大力支持。特別令我們感動的是,屈老的夫人徐烈英同誌,都快九十歲的人了,不僅自己寫回憶文章,發動妹妹、妹夫和小孫子一起來寫;同時還提供了不少屈老大學時代和留學德國時的珍貴照片,使我們能比較完整地看到老院長畢生形象的一個輪廓。

不幸的是,有四位同誌再也看不到自己撰寫的懷念屈老的文章麵世。這四位先後離開我們的同誌是:原電子係主任喬世增;原研究生院副院長孫大楨;中國工程院院士、精細化工國家重點實驗室首任主任楊錦宗;經屈老“三顧茅廬”之邀來我校任教,並經他推薦擔任大連工學院第二任院長的力學家、教育家、中科院資深院士錢令希。我們和廣大讀者一起,懷著深深的敬意,向他們致悼。

1999年4月15日,我在《群星璀璨》一書的前言中,曾寫下這樣一段話:“作為年近七旬,接受母校陽光雨露滋潤近半個世紀的老學生,筆者能夠有機會為尊敬的師長錢令希、王希季和學友彭士祿、俞鴻儒、徐性初等作傳、編書,向母校50年大慶再獻薄禮,心中感到非常高興,並把它當做晚年生涯中不可多得的幸事。”

十年容易又春風。在迎接建校60周年的喜慶日子裏,我又有機會為紀念敬愛的老院長誕生100周年編寫文集,更是晚年生涯中不可多得的盛事了。

憾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敬祝老院長別具特色的教育思想和革命風範在校園內生根開花,千古長青!

再祝我們的母校大連理工大學科學發展,和諧前進,早日成為國際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

編者

2009年4月25日

§§一 屈伯川傳記和教育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