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民俗(4)(2 / 3)

端午節吃粽子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角黍是因粽子的形狀有棱有角,內裹糯米而得名。筒粽是因粽子在最初是用竹筒貯米燒煮而成命名的。

端午吃粽子的習俗在魏晉時期就已很盛行了。西晉人周處所撰《風土記》中雲:“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於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子,一名角黍。”用菰葉包粽子,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亦有記載:“俗作粽,古人以菰葉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棕桐葉心之形,故曰粽,曰角黍。還有用糯米矣。今俗五月五日以為節物相饋送。”菰是一種水生植物,莖的基部被細菌寄生後膨大,通稱“茭白”,可作蔬菜。黍是子實淡黃色的糜子,去皮後叫“黃米”。由此可見,粽子在其最早時是用菰葉包黃米製作成的,陝北粽子一直保留著這一製作方法,隻不過是以葦葉代替了菰葉,陝北民間稱之為“大軟米粽子”。到了唐宋時期,粽子已成了節日和民間四季出現於市的美味食品。唐代詩人鄭穀有“渚鬧漁歌響,風和角黍香”的詩句,反映了當時吃粽子的普遍情況。唐代元稹所寫“彩縷碧筠粽,香粳白玉團”詩句中所言是大米粽子,說明此時已出現了用大米包粽子的製作方法。唐代溫庭筠有詩雲:“盤鬥九子粽,甌擎玉雲漿。”這是描寫粽子的大小和質量的。所謂“九子”,就是九個填加食品,陝北則是以棗來作填加,或七個,或九個。唐明皇吃了九子粽以後讚不絕口,並以“四時花竟巧,九子粽爭新”的詩句來詠歎,說明九子粽在當時是一種創新。在這一創新下,長安城裏出現了專門製作粽子的店鋪,而且技藝很高。當時粽子有很多種餡,果仁餡的粽子味道比隻有黍米的要好得多。到了宋代,市井上有“巧粽”出售。還出現了“艾香粽子”,是用艾葉水浸米後做成的。陸遊的“盤中共解青菰粽,哀甚將簪艾一枝”詩句中所言就是艾香粽子。到了明弘治年間,用蘆葉代替了菰葉,自此,蘆葉粽子風靡天下,一直流傳至今。此時的粽子在用餡方麵也呈多樣化,有蜜糖、豆沙、豬肉、鬆仁、棗、胡桃等。到了清代乾隆年間,又出現了“火腿粽子”。林蘭癡在《邗上三百吟》中就有這樣的記載。火腿粽子一問世,就深受人們的歡迎,時至今日,仍不失其佳品的美譽,流傳不衰。

隨著曆史的推移和文化、地域的差異,粽子的種類也在不斷地繁衍著。現在的粽子大致可分為三大類。一是純粽子,即陝西一些地區仍在流行的粽子,另有西安的蜂蜜涼粽子。二是有餡粽子。有餡粽子又依其不同地區的不同習俗,被分為豆沙、棗泥、芝麻等種類。三是夾果粽子。一般以棗、栗子、杮子、銀杏等再與糯米一塊包製而成。粽子又依南北地域而言,又被分為南方粽子和北方粽子。南方粽子又稱江南粽子,以寧波、蘇州等地最負盛名。餡心多為豆沙、棗泥、鹹肉、火腿、油脂等為主。北方粽子以北京的江米小棗粽子為最佳,餡心以棗、果脯等最為常見。各地粽子的形狀有所不同,有三角,有四角,有枕頭形的,還有形若小寶塔的。湖州肉粽、八寶肉粽很有特色。台灣八寶粽子在我國眾多的粽子派係中成為名粽。粽子在各地有各地的特色,並且形成了獨特的派係。陝北粽子采用大軟米加七棗的包製方法製作而成,雖有糯米粽子出現,但仍取代不了它在粽子中的獨特地位,人們鍾愛它,不僅僅是因為它的口感更適合於陝北人民的飲食習慣,而且還因為它是最傳統的粽子。

端午掛艾。掛艾是端午的獨特風俗。民諺雲:“清明插柳,端午掛艾。”舊時,在端午節掛艾的同時,還要用艾葉、菖蒲、大蒜燒成水洗臉、洗澡和噴灑房前屋後,民間傳說,用這樣的方法可以避邪禦鬼,祛病消災。有的還將艾葉、菖蒲插在身上或是製作成香包帶在身上,以驅除五毒。

民間還有端午賜扇、貼端午符、掛長命縷、掛老虎索等習俗。還有捕蛤蟆的習俗。陝北民間認為,將蛤蟆捕捉到後把墨塞入口中陰幹,有人患無名腫頭時,用墨磨成墨汁,書寫畫符,可以療除腫痛。

掛鍾馗像。民間認為,五月是惡月,初五是惡日,惡月惡日是非常可怕的,因此,要用鍾馗這位專門吃鬼的神來驅除邪魔。鍾馗是唐人,鍾馗信仰是唐宋以後的事。端午節掛鍾馗像以驅邪的習俗大概是在清乾隆二十二年以後才興起的一種民俗信仰。這一習俗一經流行,便風靡一時,至今尚存。

躲五,在陝北民間稱做“躲端五”,民間有“癩蛤蟆躲端午”的說法。此俗是在五月五日即惡月惡日的影響下產生的。一般是在五月初五這天,人們結伴親友,帶上一些食物外出飲宴,以避災難,所以叫做“躲五”。陝北民間則是一些年輕的婦女,尤其是新婚後的婦女,於初五這天要回娘家去躲端午。此俗源於白娘子傳說。傳說白娘子與許仙成婚不久,遇端午日,許仙受了法海的唆使,讓白娘子喝了雄黃酒,現了白蛇原形,招來災禍,致使白娘子遭受了不少苦難,被壓在雷峰塔下,使得一對恩愛夫妻被活活割離開來。

喝雄黃酒。喝雄黃酒在端午節裏是僅次於吃粽子的第二大習俗。這一習俗在我國民間早已有之,並有“早端午,晚中秋”的說法。就是說,端午應在早上喝雄黃酒,中秋節則在晚上喝。這是因為古人認為,辰屬龍,辰時正是群龍行雨之時,故而在端午的早上設雄黃酒宴,群龍聞香後必來飲宴。因雄黃有毒,可以使龍處於迷糊狀態,這樣就可以使龍在迷糊狀態下降下雨來,人們就可以祈求到一個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好年景。這種人龍共飲之俗,源於《白蛇傳》故事,認為雄黃酒可以將千年蛇妖現形,亦可將龍喝醉而降雨。有的地方是在端午的早上把雄黃酒或雄黃水灑在屋子外麵,或是塗在小孩的耳鼻、頭額和麵頰上,以驅除毒蟲或避免蚊蠅叮咬,驅散瘟疫毒氣。此俗認為,雄黃酒既然能對付了白蛇,一般的妖孽就更容易對付了。因此,雄黃酒也就成為民間信仰的一種神物。其實,據現代科學研究證明,雄黃酒內服被體內器官吸收後,可以導致中毒,並有致癌物質,對肝髒損害較大。

陝北民間在端午節的主要習俗是,於端午節的早上人們都要早起,來到河邊用這種長流水洗眼睛,迷信認為以此水洗眼後就會在一年之中保持明亮,不害眼疾。人們要早早起來,從山中拔回艾蒿,有些插於門上,有些別在熟睡的兒童的手指間和腳趾間以及耳朵上。有俗語說:“端午不夾艾,螞蟻鋏了癩。”在兒童的手腕上、腳腕上拴上用一種叫做“拉胖胖”草染成的五色線,名“長命縷”。拉胖胖草用葉可染成綠色,用根可染成黃色。在做完以上工作後,人們開始吃粽子,喝雄黃酒。在經曆了許多年以後,陝北民間在端午節的習俗逐漸簡化成為以上簡單習俗,貼鍾馗、貼端午符、掛老虎索等習俗,已不常見,躲端五習俗已很少有人行之。

另外,清代時期,我國北方一些漢族地區有在端午節“壓勝物”的習俗。就是人們在五月初五日購買畫有鍾馗像或五毒之像,蓋有朱印的黃紙,貼在中門,以避災驅邪,稱為“天師符”。古時還有一種叫做“條達”的絲織品,民間於五月初五互相贈送,並將此物係在臂上,以為能夠驅惡免疾,命長如縷。據《荊楚歲時記》中所載:“以五色絲係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疾瘟。又有條達組織雜物,以相贈遺。”

五月十三在全國大部分地區認為是關羽磨刀的日子。陝北民間於此日要去關公廟拜謁關帝。若遇天旱之時,人們要在關帝神前祈雨討卦,並給關帝獻牲,以祈普降好雨。

五月二十日被民間認為是分龍節。俗有五月多雨,龍各分域之說。相傳,是日,天上小龍要去自己管轄的區域,因不忍與老龍分離而流淚,故而名分龍節。此節早於宋代有之。葉夢得《避暑錄話》載:“吳俗,以五月二十日為分龍日。”是日前後之雨稱“分龍雨”。在江浙地區,人們認為分龍次日降雨,是年一定是個好年景。諺雲:“二十分龍二十一雨,水車擱拉弄堂裏。二十分龍二十一雨,石頭縫裏都是米。”傳說分龍日後,天上水龍分片行雨,故有“夏雨隔牛背”之諺。分龍節也名“分龍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