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廿八日在青海一些地區被視做“奶奶會”。因該會由德高望重的老奶奶主持,故名。屆時,人們於廿八日和廿九日前往奶奶廟中燒香、燒紙、點燈、拜叩。其中,最多的是去求兒女、禳病和為老人求福的。還有向城隍獻袍、獻長紅、添香錢、添香油和送麵食禮物者。傳說此日是城隍奶奶壽誕,故而,婦女們聚會祭祀城隍及其夫人。該會也因此名為“五月廿八城隍會”。陝北民間的奶奶廟不如娘娘廟多,但也有,上世紀仍有人對奶奶祭祀。
六月六
六月六在我國很多地方被稱做“過小年”,這是針對六月六在一年中已經過去一半而言的。六月六是我國漢民族民間的傳統節日,相傳此節是為紀念女媧煉石補天而設定的節日。又有說法是該日為龍王爺曬鱗的日子,所以,民間於是日都要晾曬衣物。明代的《宛署雜記》中載:“六月六日,各家取井水收藏,以造醬醋,浸瓜茄。水取五更初汲者,即久收不壞。曝所有衣服。是日朝內亦曬鑾駕。”明朝時期,內府皇史晟曬列聖錄、禦製文集諸大函。是日,江蘇民間有“翻經會”,要曬各寺廟的藏經;上海全城裁縫彙聚城隍廟中舉行曬袍會;安徽江淮一帶,食臘月所醃鹹豬肉以防病;江浙一帶婦女浣發以使頭發不膩不垢。民間有“六月六,狗洗浴”的說法。胡樸安《中華全國風俗誌》記:“六月初六日,家家曬衣服。”俗傳此舉可防黴防蛀。貴州的布依族在六月六這天要舉行驅鬼和祈求豐收的活動。人們要宰豬殺牛,用以祭祀山神、社神和地母。這是人們感謝山神把猛獸管住了,人們才得以家畜興旺;有社神和地母的恩賜,才有了莊稼長得好的年景。貞豐的布依族每逢六月六日還要帶紙馬數迭,方肉一塊,雞一隻,到地裏去祭祀田神。祭祀儀式是先把雞宰殺後,將雞血灑在紙馬上,然後再將紙馬插在田間,其俗以為,這樣可以祈祝來五穀豐登的年景,並可以禳災禱福。
陝北民間將六月六與七月十五、九月九一樣作為一個祭祀日子在民間傳承著,主要祭祀社神、稷神、風、雨、雷、電之神等。因為陝北是以大秋作物為主要農作物耕種的,麥田很少,六月正是麥田收獲的季節,六月六麥子上場了,人們為了慶祝豐收,所以要祭祀管理農作物的“稷神”,同時也感謝風、雨、雷、電之神給人們帶來風調雨順的年景。所以有農諺雲:“六月六,新麥子饃饃熬羊肉。”就是說,人們要宰殺羊向神靈祭祀。
陝北民間有六月六接女兒回娘家慶豐收的習俗。這一習俗是“六月六,請姑姑”典故的承襲。相傳,在春秋戰國時期,晉國的一位叫狐偃的人,是保重耳流亡列國的功臣。六月初六是他的生日。每逢這日,人們總要給他送禮,時間長了,就對他產生了不滿情緒。狐偃的親家也是功臣,叫趙衰,他對親家的這種受禮行為很反感,當著麵說了很多不是。狐偃很惱怒,責怪趙衰不該說自己不是。趙衰受不了狐偃的責怪,氣死了。趙衰的兒子便很惱老丈人,恨他將父親氣死,企圖殺老丈人為父報仇,為民除害。
第二年,晉國遭了災害,狐偃出京放糧去了,臨行前對家人說,六月六這天一定回來過生日。狐偃之婿聞知後想趁此機會報仇,便試探妻子的想法,對妻子說:像你父親這樣的人,天下的老百姓恨不恨?妻子說:連你我都恨他,還用說別人?於是,他便向妻子說了自己的想法。妻子聽後,愣了半天才說,我是你家的人,顧不得娘家的事了,你看怎麼辦就怎麼辦。從這天以後,狐偃的女兒整天心驚肉跳,既恨自己的父親妄自尊大,對親家太絕情,又念及父親對自己的養育之恩,而今父親有了殺身之禍,女兒都不能救他。
到了六月初五的後晌,她趁丈夫忙事之機跑回娘家,問母親:丈夫和父親誰最親。母親聽後心裏有些懷疑,便說:父親好比你的頭,割掉了就長不出來了;丈夫好比你身上的衣裳,脫了還可以換一件。女兒聽了後,明白了其中的利害關係,便將丈夫密謀殺害父親的事說了出來。母親聽後,令人給狐偃報信,早做準備,以防不測。趙衰之子見妻子跑了,知道事情已經敗露,就在家中悶坐著,準備受死。六月初六一大早,狐偃來到女婿家,像沒事一樣,將女婿迎回相府。
壽筵開始了,狐偃並沒有坐到壽堂上,他恭恭敬敬地請女兒、女婿坐在上席。這時,狐偃才向眾人說:老夫今年放糧,親見百姓疾苦後,深知我近年來做事有錯,因而引起女婿設計要在今天害我,雖然太狠毒了些,但他是為民除害,為父報仇,我決不怪罪於他。女兒救父於危難之際,盡了大孝,所以,你們二人禮當受我一拜,還望賢婿看老夫薄麵,捐棄前嫌,兩相和好。一席話說得賓客們又驚又喜,女兒女婿也深感父親深明大義之舉,一齊離座,跪在父親麵前請罪。
從此以後,狐偃真心改過,成為名相,受人尊敬。為了記住這個教訓,狐偃於每年六月六日都要將女兒女婿接回家中相聚。這一事情傳入民間後,老百姓們也效仿起來,接女兒女婿到家裏說說心裏話,消仇解怨,免災免難,以求吉利。
陝北民間對六月六看得很重可能與這一故事有關。雖然人們已不太知道這一故事,但在漫長的流行歲月中,六月六已深入人心,成為人們不可忘記的節日了。
六月六又是我國民間的“蟲王節”,人們於這日祭祀蟲王,讓蟲王管好百蟲,不要毀壞莊稼,以祈盼豐收。
陝北在舊時是一個半農牧區,以牧羊為多。由於夏天氣溫高,羊很容易患上一種叫做“疙癆”的流行病。人們為了減少羊群的損失,就於六月六日將羊群趕入河中洗浴,以祈天神將“疙癆”除去。
六月六曝曬節
古人在六月初六這天,把家裏的衣服、書卷、物件都拿在太陽底下晾曬,因此也有了“曝曬節”。
這一節日是根據一個流傳在民間的傳說而形成的。上古時期,世上本來很平靜,不料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打起來了,一個發來滔滔大水,一個燃起熊熊烈火,他們從天上打到人間,又從人間打到天上,攪得天昏地暗,民不聊生。突然一聲巨響,他們把天打了一個大窟窿,太陽不見了,月亮不見了,星星也不亮了。人們在黑暗的世界裏缺衣少食,受著煎熬。這時,女媧出現了。她勤勞勇敢,心地善良,看到人們的這種悲慘情景後便對人們產生了憐憫之情,就在江河裏揀來五彩石頭,引來山火,開始煉石補天。把堅硬的石頭煉成石液後,又把石液擀成石餅,一張一張地向破碎的天宇貼去。經過千辛萬苦,女媧終於把天補好了,天空又恢複如初,日月星辰又發出了光亮,青山綠水美麗如前。人們又重新獲得了光明,過上了好日子。但是,好心的女媧為了拯救人類卻毀滅了自己,她因過度勞累,於農曆六月初六死去了。人們為了紀念她,每當這天都要舉行祭祀活動,以表示對她的懷念。人們曝曬衣物,就是紀念女媧把天補好以後,太陽重新照耀大地,人間獲得了光明。這一天,有些地方還吃蒸餅,被稱做“補天餅”,以紀念女媧煉石補天的豐功偉績。
《世說新語》記載了兩則曬東西的趣事。
一個是晉朝人阮鹹。阮家出生在一個大家族中,家族中達官富戶很多。那些有錢人家都住在街北,貧窮人家都住在街南。阮鹹是個名士,他是有名的文學家阮籍的侄兒,他善於彈琵琶,有一種形狀細長的琵琶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叫做“阮鹹”。他沒有錢,住在街南。六月六這天,街北的大家們都打開箱子,把華麗珍貴的衣裳帽子搬出來曝曬,滿街滿巷地曬著。過往的人見了嘖嘖稱羨。這時,街南的阮鹹把一條破衣裙用竹竿一撐也曬了出來。別人看了覺得好笑:“這麼條裙子還有什麼曬頭?”也有人問他:“你這是算什麼?”阮鹹答道:“未能免俗,聊複爾耳!”意思是說,人家都在翻曬東西,我也不能不隨著大家這樣來一下。
另一個是郝隆曬書。郝隆也是晉朝名士,他博覽群書,學問很好,但家裏很窮,什麼積蓄也沒有。在盛夏季節,有錢人按習慣將各色衣物拿到太陽底下曬,郝隆卻在地上攤開一條席子,仰躺在席子上,敞開了衣服,在烈日下曝著肚皮。旁人看了十分奇怪,問道:“這麼烈的太陽,你躺著幹什麼?”郝隆冷冷地說:“你們看不見麼,人家都在曬東西,我也得把肚子裏的書曬一曬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