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民俗(4)(1 / 3)

另外,三月廿八日是東嶽大帝的誕辰日。到時候,一些有病的人要到東嶽廟去許願,許過願的人要去還願。一些觸犯過神靈自認為有罪的人要到東嶽廟參加迎神隊伍。他們身著奇裝異服,在浩浩蕩蕩的迎神隊伍中手持白棍,舉著“肅靜”、“回避”的木牌,或是敲鑼打鼓,或是抬神轎,隨著號令,繞廟一周後舉行宗教儀式。此俗在舊時還是很盛行,新中國成立以後已不多見,除了白雲山、青雲寺、清涼山大的寺廟群中有東嶽廟外,鄉村中已很少見到。筆者家鄉元龍寺鄉有一處叫“八佛腰峴”的山上乃有一東嶽廟,不過已僅存廟而無神了。

三月廿八廟會也有被稱做“天齊會”的。又傳說,三月廿八日是造字先師倉頡的誕日。據傳說,倉頡是黃帝的史官,漢字就是由他創造的。我國古人認為,漢字具有咒力,所以稱倉頡是製字先師。由於人們對倉頡的敬仰,後來就逐漸形成了敬惜帶字的紙的習俗。人們修建字爐、字紙亭、敬字亭、敬跡亭、聖跡亭等焚化爐,定期焚燒收集到的帶字的紙,焚香點燭,叩首行禮,以示對倉頡的懷念。

四月八

四月初八是佛教節日,傳說佛祖釋迦牟尼就是這一天誕生的。在佛教傳說中,釋迦牟尼出生時,有九條龍口吐香水,洗浴佛身。根據這一傳說,佛教就將這一天定為“浴佛節”。屆時,寺廟要舉行誦經法會,並根據佛生時龍噴香雨浴佛身的傳說,以各種茗香浸水盥洗佛像,並供養各種花卉。在浴佛節這一天,還要舉行拜謁佛祖儀式、施舍僧眾等慶祝活動。據《百丈清規》卷二雲:“四月八日,恭遇本師釋迦如來大和尚降誕令辰,率比丘眾,嚴備香花、燈燭、茶果、珍饈,以伸供養。

四月八在道教中沒有什麼記載,卻在陝北的道觀如白雲山、延安清涼山卻成為一年中最大的宗教節日。這是二教融合的一個旁證。

陝北民間也將四月八作為節日來過,有俗語雲:“四月八,不吃豆腐不得發,一頓豆腐吃倒塌。”由這一俗語中吃豆腐習俗可以知道,陝北民間將四月八也作為佛教節日來過,因為佛教以素食為主,在重大節日時尤以豆腐為上品供奉佛祖。

陝北民間於四月八有領牲之俗。後來因佛教的影響,此俗漸廢,取而代之的是吃豆腐。吃豆腐既方便,又符合佛教理念,所以一直保留下來。

也有將四月八稱做“古會”的,如山東鄉寧一帶,他們在四月八舉行古會是為了紀念晉國大夫荀息。

端午節

端午節是我國傳統節日裏名稱最多的節日,有端五節、重午節、端陽節、蒲節、天長節、解粽節、重五節、五月節、龍船節、粽包節、女媧節等諸多稱。因古人於這天要用蘭草湯沐浴,所以又被稱做“浴蘭節”。道教又將此日稱做“地臘節”,唐宋時又將此日稱做“天中節”。抗日戰爭時期,人們把偉大詩人屈原的愛國精神與抗日思想結合起來紀念,稱這日為“詩人節”,在我國古代,端午又是圖騰信仰中龍圖騰的崇拜氏族的祭祖日。民間對端午非常重視,重視得竟然把五月十五日這天稱做“大端陽”或“大端午節”。在大端午的這天,人們仍然要吃粽子,以繼續端午的活動。

五月初五為何被稱“端午”呢?端有多種解釋,可以作開頭來解釋,即發端,是事物的邊緣或開始的意思。也可作端正、正直來解釋,如端莊。也可作果真來解釋,如蔡伸在他的《滿庭芳》詞中雲:“端不負平生。”亦可作究竟來解釋,如鮑照在《行藥至城東橋》詩中雲:“端為誰辛苦”。也可以作完全來解釋。午是十二地支之一,因“五”與“午”同音,所以將五月初五稱做“端午”。又因“午月”與“午日”的兩個“午”字重複,所以又叫“重午”。古人把“午時”當做“陽辰”,所以端五被稱做“端陽”。古人把奇數一、三、五、七、九稱為陽數,把偶數二、四、六、八稱做陰數,所以,這也是將端五稱做“端陽”的一個來曆,因為五是陽數。本來,端午節一直被稱做“端陽”或“端五”、“重五”的,到了唐代,因唐玄宗是八月初五日生,宋璟為了討好這位皇帝,便以避諱為由,將五改稱為“午”,端五節也因此成了“端午節”。

端午節的由來眾說紛紜,僅其起源一說就有十餘種之多。

一說起源於三代時期的“浴蘭”習俗,即用一種蘭草熬成湯洗浴身體,以達到祛邪之目的。這一習俗是以驅除邪魔為迷信的,自周代就已經有了此俗。這一時期,將朱索及桃枝飾於門庭之上,以及用艾人懸於戶、係五彩縷、掛赤靈符等禳災避邪的習俗也產生了,時至今日,仍在民間流行。

第二種說法是起源於春秋時期的越國。傳說越王勾踐要在五月初五這天操練水軍。龍舟賽大概與此說有一定的聯係。

第三種說法是為紀念介子推而形成的,但證據不充分,不為人們所認可。

第四種說法是為了紀念伍子胥,說伍子胥在吳國是忠臣,被吳王夫差殺害後,於五月五日拋屍於江中,後成為濤神。這一說法流行於江浙一帶,至今仍有“迎濤神”伍子胥的習俗在民間流行。

第五種說法是為了紀念曹娥。傳說曹娥是浙江會稽上虞人,其父能弦歌為巫,漢安帝二年五月五日於縣江祈禱迎神而被溺死,不得屍骸。曹娥女沿江號哭,七個晝夜不絕其聲,遂投江而死。所以,浙江一帶每年於五月五日舉行紀念曹娥的活動,遂沿襲而成俗,並將此江改名為曹娥江。

第六種說法是“祭地臘”。此為道教說法。

第七種說法是五月五日是龍的節日。

第八種說法是源自“惡月”之說。民間俗信認為五月五日驕陽高照,烈日炎炎,兩個陽數相遇,僅有陽而沒有陰,陰陽不配,所以是一個“惡日”。源於這一迷信,所以在我國曆史上有了五月五日所生之人是壞人的說法,從而產生了“不舉五月子”的講究。即五月五日所生的人不能進入科舉。

第九中說法,據《風土記》中說“俗重五月五日與夏至同”。就是說人們重視五月五日就如同重視夏至一樣。因夏至是我國最早產生的四個節氣之一,這四個節氣人們很重視。以此說來,人們重視端午的程度不亞於起源於夏、商、周三代人們對夏至節的程度,也可以說,端午之俗與三代的夏至節之俗同。

第十種說法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端午節之習俗,普遍認為與屈原有關。相傳,戰國時期,楚國著名的愛國詩人屈原看到秦國屢屢侵犯楚國,使楚國人民不堪忍受被蹂躪的痛苦,便站在楚國人民的立場上,堅決主張聯合齊國,對抗秦國,以避免楚國亡國危機的發生。楚懷王不僅沒有接受屈原的這一政治主張,反而被張儀騙到秦國後軟禁起來,還逼他割地獻城。楚懷王這時才有所省悟,又羞又悔,憂慮成疾,不久便死於秦國。消息傳到楚國以後,忠貞愛國的屈原悲痛欲絕,憂傷之際,上書給剛剛即位的頃襄王,希望他能近忠遠奸,選將練兵,為懷王報仇。誰知頃襄王非但不聽屈原的一片忠言,反而寵信奸佞,將屈原削職流放。秦國此時看到滅楚的時機已經成熟,便於公元前278年攻占了楚國的郢都,使楚國失地千裏,橫屍遍野。屈原看到楚國淪陷,自己又救國無望,心如刀割,在極端憂鬱、悲憤、絕望下,懷著一腔熱血和未酬壯誌,於公元前278年農曆五月五日投入了汨羅江,以自己的生命譜出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楚國當地漁民聞訊後,紛紛趕來打撈屈原的屍體,可怎麼也不見屈大夫的身影。百姓們為了不讓江中魚龍傷及屈原的屍體,便將粽子、鹹蛋,投入江中喂魚龍。一個老郎中還拿來一壇雄黃酒倒入江中,想將魚龍藥暈。果然,沒有一會,水麵上浮起了一條被雄黃酒藥暈的龍來,龍須上還沾著一片衣襟。人們立即將這條惡龍拉上岸來,剝了龍皮,抽了龍筋,以解心頭之恨。最後人們把龍筋纏在了孩子們的手腕上和脖子上,又用雄黃酒抹在孩子們的七竅上,使那些毒蛇蟲害不敢傷害有著像屈原那樣貞潔心靈的孩子們。

在眾多的端午節來曆中,人們很願意將它說成是源於對屈原的紀念。但在紀念屈原習俗形成之前這個節日早已形成,也並不叫做“端午”,而是以“惡日”、“龍節”和“地臘”等習俗存在於民間。由於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優美的詩篇對後世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自秦漢以來,五月五日紀念屈原的習俗在楚地形成,並逐漸傳播到祖國各地,被我國人民所公認。因此,也可以說,端午節既是一個南北習俗的融會,也是古代各個傳說的大融會。隨著社會的發展,思想文化的進步,又不斷地向它注入了新的內容,使端午節成為我國民俗中重要的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