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婦人本想從高僧那裏得到一些啟發,可是沒想到高僧卻把她關在又冷又暗的禪房裏。她氣得跳腳,並且開口大罵,但是無論她怎樣罵,高僧都不理睬她。老婦人實在忍受不了,於是乞求高僧放她出去,可是高僧仍然無動於衷,任由她說個不停。
過了很久,高僧聽不到房間裏的聲音了,就在門外問:“你還生氣嗎?”
老婦人惡狠狠地回答:“我隻是生自己的氣,後悔聽信別人的話,幹嘛沒事找事到這種鬼地方。”
高僧聽完,說道:“你連自己都不肯原諒,怎麼會原諒別人呢?”
說完轉身就走了。
過了一會兒,高僧又問:“還生氣嗎?”
老婦人說:“不生氣了。”
“為什麼不生氣了呢?”
“我生氣有什麼用?還不是被你關在又冷又黑的禪房裏嗎?”
高僧有點擔心地說:“其實這樣會更可怕,因為你把氣全部壓在了一起,一旦爆發會比以前更強烈的。”於是又轉身離去了。
等到高僧第三次來問她的時候,老婦人說:“我不生氣了,因為你不值得我生氣。”
“你生氣的根還在,你還是不能從氣的漩渦中擺脫出來!”高僧說道。
又過了很久,老婦人問高僧:“您能告訴我氣是什麼嗎?”
高僧還是不說話,隻是看似無意地將手中的茶水倒在地上。
老婦人終於明白,原來,自己不氣,哪裏來的氣?心地透明,了無一物,何氣之有?
心裏沒有氣,還怎麼會生氣呢?其實生氣不僅使我們自己痛苦,還會使我們身邊的人跟著一起痛苦。生氣時口無遮攔,什麼都說,有些話會刺痛愛我們、關心我們的人。
事物的存在,必有他存在的理由,事物的消亡自有它消亡的道理。
沒有了尖酸刻薄,沒有了斤斤計較,就不會自尋煩惱。寬容一切,善待自己,善待他人。用自己的豁達和寬容,取得別人認同的快樂。當你為他人開啟一扇窗時,自己看到的會是整片天空。
菊花舍後的滿村花香
人生中,要學會分享,學會生活。同在藍天下,共擁一片天,共享的生活猶如荒漠中的綠洲,幹涸中帶來希望的綠,讓我們的生活更加鮮活;共享的生活仿佛曠野裏的村莊,是荒煙蔓草中綻放的花,讓我們的生活更加溫馨。
一位老禪師在院子裏種了一株菊花,到了第三年的秋天,院子成了菊花園,香氣一直傳到了山下的村子裏。凡是到寺院的人都忍不住讚歎:“好美的花兒啊!”
有一天,村子裏的人開口向老禪師要幾株菊花種在自己的院子裏,老禪師答應了,並親自挑揀最好的菊花送給村子裏的人。消息傳開後,前來要花的人接連不斷。在老禪師的眼裏,這些人都是那麼知心和親近,凡是來要花的人,老禪師都會慷慨地送出菊花。沒幾天,院子裏的菊花就被老禪師送得一幹二淨。
沒有了菊花,院子裏就如同沒有了陽光一樣寂寞。秋天的一個黃昏,弟子看到滿院的淒涼,忍不住對老禪師說:“真可惜,這裏本應該是滿院的花朵與花香的。”
老禪師對著弟子笑著說:“你想想,這豈不是更好嗎?三年之後,將是一村的菊香。”
“一村菊香!”弟子不由地心頭一熱,看著老禪師,隻見他臉上的笑容比綻開的花還要燦爛。
老禪師告訴弟子說:“我們應該把美好的事與別人一起分享,讓每一個人都感受到這種幸福,即使自己一無所有了,心裏也是幸福的,這時候我們才真正地擁有了幸福。”
老禪師把美好的東西拿出來與別人一起分享,當別人臉上洋溢著笑容時,他感到很欣慰,因為他明白與別人分享幸福比自己占有幸福更幸福。
如果不舍一株菊花,哪得一村菊香?沒有小舍,怎麼可以得到更多?生活是一種付出與收獲的往複循環過程,付出是前提,收獲是結果,假如不能小舍,就不可能有大得。
快樂如果與人分享,快樂就會加倍;悲傷如果與人傾訴,悲傷就會隨風而逝。懂得分享,生活便是彩色的。但是,人們因為忙碌、冷淡,忘記了與人分享,更不能體會其中的樂趣。
一個黃昏,妻子正為炒菜做飯忙得不可開交,丈夫也跟著團團轉,他想給妻子幫點忙,其實他什麼也做不了。妻子明白他是好意,但總覺得他礙手礙腳的。正當妻子火氣很大的時候,丈夫朝窗外望去,突然喜出望外地對妻子說:“親愛的,快來看,天空好漂亮呀!”
妻子聽了更不耐煩地說:“等一下!你沒有看到我現在正忙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