妻子說話的語氣好像在責怪他沒有幫忙,還在偷懶,其實妻子根本不需要他幫忙。
聽完妻子的話,他安靜下來了。五分鍾過後,妻子覺得自己的態度不好,便走過去問他要她看什麼。
他這時才說:“五分鍾前滿天的彩霞,好漂亮,現在已經沒有了。”
妻子隨著他的手指往窗外看,一片昏黃的夕照將天空染成淡黃色的,實在沒什麼稀奇,便回過頭再做自己的事,這個黃昏就這樣過去了。
幾天後的一個清晨,妻子起床準備早餐。她拉開窗簾,打開窗戶,突然看到滿天層次分明的彩雲,一層淡紫,一層粉紅,邊緣還鑲著淡淡的金光,迤邐到天邊才漸漸淡去。
麵對天然的神奇畫麵,妻子有種說不出的感動,本想與丈夫一起分享這份感動和美好,但時間還早,她不想打擾他睡覺,便想等一下再說吧。結果剛轉過身,再回過頭來,天空已經改變了,剛才的美景已經不見了,這時她即使叫醒丈夫,也來不及欣賞那神奇的美麗了。
妻子若有所失地離開了窗子。就在那一刹那,她想起幾天前丈夫讓她看窗外滿天的晚霞,卻因為自己不耐煩,錯過了人間的美景,想必當時他的心情與現在的自己一樣悵然若失。
我們總是希望與人分享美好的東西,但往往有些緣由使我們錯失了分享的機會,或許是因為某一方心情不好,或許是因為對方不在身邊,或是其他理由,使我們無法分享抑或不願意分享。人們之間的關係漸行漸遠,慢慢習慣了禁錮在自己的世界裏,也就無法體會到滿村菊花的芳香了。
分享是一種美德,也是一種心靈上的溝通。它可以跨越一切障礙,讓人們為之動容,達到菊花香滿村的境界。分享,有時是實質性的事物,但更多的是一種來自心靈的溝通,一起分享花開日落的美麗,能增進人們之間的了解、關懷與愛護。分享的機會稍縱即逝,如果不懂得把握,就留不住那份美麗與感動,因而懂得分享的人是幸福的!
倒掉鞋子裏的沙
每個人前麵都有一條通向遠方的路,崎嶇但充滿希望,不是人人都能走到遠方,因為總有人因為沒倒掉鞋裏的沙子而疲憊不堪、半途而廢。所以,主宰人的感覺的並非歡樂和痛苦本身,而是心情。
保持一顆平常心,是一種適可而止、知足常樂的人生智慧。在平常心下,你不會去計較,不會去算計,你隻覺得平淡就是幸福。沒有紛爭,沒有怨恨,是一種至高的心態境界。
平常心是“無為、無爭、不貪、知足”,對事對人不要強求,不要完美主義,要順其自然,人生在事,不如意十之有八九,所以發生就發生了,順它而去,這樣才會有廣闊的胸懷,做大的事情。
貪、嗔、癡、慢、疑,是世人受苦的根因,這五毒就像是潛藏於內心深處的五個心魔。
嗔,即是怒火中燒。凡是遇到不如意的事情,世人總是會發脾氣、不高興,它是障道之禍首,所以,經書上說“寧起百千貪心,不起一嗔恚”。嗔怒,是一種極為強烈的情緒,有嗔怒習性的人,就像胸中有一股怒火,隨時都準備爆發。
古時有一位久戰沙場的將軍,他厭倦了戰爭,便找到禪師那裏請求出家。
他向禪師說:“我現在已看破紅塵,請禪師慈悲收留我出家,讓我做你的弟子吧!”
禪師說:“你有家庭,有太重的社會習氣,你還不能出家,慢慢再說吧!”
將軍說:“禪師!我現在什麼都放得下,妻子、兒女、家庭都不是問題,請您即刻為我剃度吧!”
禪師還是說:“慢慢再說吧!”
將軍沒有辦法,第二天起了個大早,到寺裏禮佛,禪師一見到他便說:“將軍為什麼那麼早就來拜佛呢?”
將軍用禪語詩偈說道:“為除心頭火,起早禮師尊。”
禪師也開玩笑地用偈語回道:“起得那麼早,不怕妻偷人?”
將軍一聽,非常生氣,罵道:“你這老怪物,講話太傷人!”
禪師聽後哈哈一笑說:“輕輕一撥扇,性火又燃燒,如此暴躁氣,怎算放得下?”
去掉心頭火,不是嘴巴說放下就能放下的,“說時似悟,對境生迷”,習氣也不是說改就能改的,別人輕輕一點,怒火又起,其實是心未淨。
嗔心不除,休言四禪八定。所謂火燒功德林,就是指人發脾氣,便起了嗔恚之火,就把所有的功德都燒光了。除此之外,憤怒往往會波及他人,傷害他人。
富蘭克林說:“憤怒起於愚昧,終於悔恨。”人在憤怒時,常控製不住手勁,一旦失手,便會造成一生無法彌補的遺憾。
真正有智慧、有覺悟的人,即使遇到逆境,也不會燃燒自己的功德,不會不問青紅皂白就發脾氣。能忍,而後才有定;能定,而後才有慧。也就是說,要提高情緒自製力,讓激動和盛怒降溫,直至徹底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