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表顯示,33.5%的民工在城市裏有過失業的經曆,這樣的比例顯然比經曆過失業之苦的城市居民比例高得多。從失業時間上看,多數民工還是屬於短期失業,失業1—2個月的人數最多,為47.7%,一部分民工的失業還是相當嚴重的,將近30%的外來民工曾經遇到過長達半年和半年以上的失業。在北京豐台區,32萬外來人口中,務工的估計隻有16萬人。
一組組嚴峻的數字在告誡著世人:民工兄弟,下崗離你們真的很近。
機關工作人員
在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時候,中國機關的人數陡然增加大到國家機關,小到地方機關,都是機構臃腫,人滿為患。“機關”,一個象征權力和仕途的稱謂,吸引著多少人削尖了腦袋往裏鑽。在這些人看來,去機關就業就等於是給自己上了雙重保險,隻要天下太平,機關就不倒,不管旱災澇災,總能領到“皇糧國稅”。
然而,如意算盤打得再精也會有失箅的時候。瞬息之間,風雲變幻。1998年,在國家“精簡機構、下崗分流”的號角巾,無數仕途中人紛紛“中箭落馬”,叫苦不迭。到了1999年,各級地方政府機構精簡30%,這又如一陣晴天霹靂讓人始料不及。
老王是浙江金華某機關的一名普通職工。1999年,他在機構精減中被裁了下來,工作僅僅兩年就下崗了,這令他自己都很驚訝:“以前我進政府機關就是圖個安逸和穩定,下崗隻能是國企職工的份兒,機關是旱澇保收,隻要不犯大的錯誤,你就能平安地幹上一輩子。這下可倒好了,板凳還沒坐熱呢,就給拉下來了。”下崗後的他,不得不麵對再就業的問題。可是,這幾年地方的國企就沒有再招過工,反而到處在裁員,找份工作談何容易啊!無奈之下,他向親戚朋友借了10萬塊錢,在小商品城買了個攤位,做起了服裝生意。
機構精簡、人員分流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要求。市場經濟需要一個廉潔高效的政府機關,需要高素質的幹部隊伍。否則的話,臃腫的機構、低素質的人員、拖拉的辦事效率必將成為經濟發展的絆腳石。所以,下崗的機關工作人員,也不必有太多的怨氣,社會是個大舞台,要有能上能下的信心和決心,提高自己的競爭力,迎接下一場挑戰吧!
一個並不恐怖的測試
上述3類人,國企職工、三無人員和機關工作人員構成了當前我國下崗者的主體。他們是失業的高危人群,他們需要得到社會的幫助、政府的引導,更需要得到人們的理解。其實,隨著我國巾場經濟體製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所有人都麵臨著失業下崗的威脅,並不僅僅隻有他們。你的個人素質、所處環境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你是上崗還是下崗。你不妨做一做下麵的小測驗,看一看您離下崗有多遠。
調查問卷
1.您是男性嗎?
是() 不是()
2.您的年齡是35周歲以下嗎?
是() 不是()
3.您的最高學曆是本科以上(含本科)嗎?
是() 不是()
4.您有工作城市的正式戶口嗎?
是() 不是()
5.您在國有企業或政府機關工作嗎?
是() 不是()
6.您所從事的行業是新興產業嗎?
是() 不是()
7.您在單位的職務是部門經理以上嗎?
是() 不是()
8.您總是參加各種培訓和學習班嗎?
是() 不是()
9.您跳槽的次數超過兩次嗎?
是() 不是()
10.您在單位和老總經常會麵嗎?
是() 不是()
以上所有問題均由被調查者在“是”和“不是”之間做出選擇。記住,所有的肯定選擇“是”都得0分,所有的否定選擇“不是”都得1分。如果您的累計得分超過7分(含7分),那麼很不幸地告訴您,您屬於失業高危人群之列,下崗離您真的很近,您可要有心理準備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