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下崗?(1 / 2)

曾幾何時,國人不知“下崗”為何物,認為那是另一個世界的事兒。而今,“某某下崗了”、“某某丟掉飯碗了”之類的話幾乎天天在大街小巷流傳,“下崗”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了。

下崗了怎麼辦幹還能再起麼?

“是什麼讓我們下崗了?”這個問題總是縈繞著無數的下崗者。他們天天都在抱怨,有的說:“我在機關裏也是科級,怎麼就把我裁了”;有的說:“我是國企的老職工了,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啊”;還有的說:“老板怎麼連問都不問一聲就把我給開了”。

於是,眼看著身邊的人在下崗的戰場上一一倒下去,原先的那份堅定再也把持不住了,總是恐懼地自問:“下崗離我還遠嗎?”在這個社會大變革時期,哪些人離下崗最近呢?姑且稱其為下崗高危人群,我們不妨看一看。

國企職工

國有企業改革是我國經濟體製改革的重點與難點,在這新舊體製轉換的關鍵時刻,下崗以國企職工首當其衝。

那麼,我國目前究竟有多少城鎮企業下崗職工呢?根據國家統計局的統計,截止到2000年5月份,國有企業一下崗人數達到682萬人。最近幾年,我國登記火業率一直穩定在3.1%,而下崗職工人數保持在1000萬人以下;在全部下崗職工中,從國有企業下崗的人數占60%—70%。又根據國家統計局、全國總工會等聯合糾織的中國城市職工生活調查報告,我國城鎮下崗職工再就業率僅為26%。而目前的下崗工人中,還沒有算上那些應當算上的我國城鎮國有企業隱蔽性失業率。隱蔽性失業者主要包括兩部分人:一是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的冗員,二是未到法定退休年齡而被迫提前退休者。這些職工既未公開失業,也未明確下崗,而是以隱蔽失業狀態存在。我國國企的隱蔽失業率究竟有多大,目前尚無法準確確定,但據各種統計資料顯示,大約在20%左右。

以上的種種分析與數據例證,無非是想說明國有企業的失業率很高,國企職工已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樣與企業相守到老,而是時時刻刻麵臨著“下崗”的威脅。在國企職工中,有兩類人更容易成為“下崗”的寵兒,那就是快到退休年齡的老職工和中年女職工。

三無人員

我們這裏所稱的“三無人員”是指無戶口、無文憑、無技術的人,他們在就業市場中到處麵臨著尷尬。戶口,僅僅是一紙文書,幾個紅章,卻將人分為城裏人和鄉下人,它可以拴住一個人,也可以拋棄一個人。沒有戶口的人便成了城裏的“黑戶”,得不到別人的認可,注定要將無數美麗的風景拱手相讓。

年輕的學子沒有戶口但還有知識有幹勁,可對於這些三無人員,這區區的戶口本卻成了他們上天入地的陰陽界,不得不忍受著生活的流離之苦。作為三無人員,他們有什麼?他們有的隻是廉價的體力、淺薄的知識和僵化的思維。這一切決定了他們總是成為“下崗”的主力軍。

小何是個地地道道的山區農民,隻有小學文化。1998年他看到同村的青年人都出去打工,自己也坐不住了,就跟著一個老鄉從湖南來到了繁華的都市上海。老鄉給他在一家四川人開的飯店裏找了個活,工作是洗碗、打掃屋子。吃住飯店包,每月給工錢500元。小何是幸運的,能在偌大的上海灘這麼快就找到安身之所。相較之下,與他同來的民工或許正饑寒交迫地露宿街頭呢。小何是個勤快的年輕人,盡管每天要幹10個小時以上的活,他還是把碗洗得幹幹淨淨。每天常常要到夜裏11點鍾才能收工,回到他那簡陋的工房,一倒下就睡著了。每次發工資,他都將其中的400元存起來,隻留100塊錢作為一個月的開銷。就這樣,他做了4個月的洗碗工。終於有一天,他因不小心撞破了幾個碗而激怒了老板,老板解雇了他。失去工作和住宿的他,每天隻好在地下通道裏睡覺,然後到處找體力活幹。幸運的是,他又找了一份臨時工,這回是一家糧店的搬運工。

民工,是中國一個特殊的群體,由於曆史的原因和個體的農民意識,他們成了“容易受傷的人”。說起失業問題,人們往往首先想到的是國企職工的失業下崗。然而,有誰想到過民工這個弱勢群體,他們多麼需要社會伸出援助之手啊!

下麵的資料反映了外地來京民工的失業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