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此,每當晨曦剛剛照進辦公室的時候,林晶已經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忙碌開了;每當傍晚的路燈照亮回家的路時,林晶依然在堆積如山的文件裏進行著她的工作;即使是回到家裏,林晶也沒有放鬆,在她的床頭,堆滿了各種專業管理類書籍,每晚睡前,她至少讀一小時專業書籍,然後回顧一天的工作,有針對性地對工作中遇到的問題進行分析研究,並對第二天的工作做出計劃。
林晶對自己的嚴格要求終於換來了成果,人力資源部的工作蒸蒸日上,公司領導對她的工作也給予了充分的認可,任命她為人力資源部的部長。
盡管如此,林晶並沒有在成績麵前驕傲自滿,也沒有安於現狀。2004年,林晶成功考取助理人力資源管理師資格證,使自身能力再上一個新的台階。她還通過網絡、報紙、招聘會等載體,通過獵頭公司,以及直接與大專院校聯係等渠道,廣泛獲取各方麵人才信息,並通過麵試詢問內容、公司情況簡介、限時回複等工作方法,使人力資源部工作走向製度化、規範化,讓人才與企業的交流更加暢通,有效地吸引了大批人才的加盟。
同時,由於國運集團的發展,公司內部員工也需要不斷地學習和提高。林晶以身作則,積極投身爭做學習型員工的行列中。她利用業餘時間,自費參加第二學曆教育,積極參與主管部門的培訓班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拓寬知識麵,為正確做出領導決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林晶成功了,而她的成功是可以複製的,因為我們盡管沒有她那樣的才華與際遇,卻可以學習她那種自信狀態與學習精神。在成功麵前,我們不應該感到驕傲;在失敗麵前,我們更不能氣餒鬆懈。自信增添我們戰勝困難的勇氣,學習則加添我們不斷向前的力量。世界著名的大提琴演奏家帕柏羅卡沙成名後,仍每天練琴6個小時,有人問他為什麼還這麼努力,他的回答是:“我認為我正在進步之中。”大師尚且如此,何況我們這樣的普通人物呢?要知道,唯有不斷地查缺補漏、學習進步,才能讓我們保持強大,讓我們的信心得以堅定。試想,如果我們已經變得足夠強大,也早已做好了準備,這時候哪怕困難如洪水一般降臨到我們麵前,我們用用不著落荒而逃。
培養危機意識,變危為機練內功
在困難麵前,很多人選擇了停滯不前,因為他們喪失了信心,以為自己還有很多退路,能夠找到讓自己妥協的理由。但是如果我們做事總是經常給自己留條後路,又怎麼可能全力以赴呢?以這樣的心態做事,可能永遠成就不了偉大的事業。項羽之所以能夠在巨鹿之戰中以少勝多,取得勝利,就在於他充滿信心,破釜沉舟,不給自己留後路,而是把危機當成了取勝的機遇。後來,他烏江自刎,則是徹底灰心喪氣的表現。可見,有無信心、樂不樂觀,對於事情成敗關係重大。
事實上,適度的危機感能夠激發一個人的潛能,可以提升一個人的工作績效。如果在企業中,人們覺察不到危機感,領導者就必須創造一種環境,讓他們產生不穩定感。心理學上的兩個重要發現解釋了這種現象:
第一,Yerkes-Donson規律表明,隨著焦慮程度的加深,人的業績也會提高。當焦慮度達到一個理想水平時,業績也會隨之達到最高點。不過,如果焦慮程度過高,業績就會下降。
第二,根據麥克利蘭的成就動機理論,當成功概率達50%時,人們取得成功的動力最大。換句話說,如果人們追求的目標或接手的任務具有挑戰性,但仍有極大可能成功時,人們追求目標或接手任務的動力最大。這說明,在企業中員工處於不同的狀態,其工作績效是不同的。
每次看到短跑運動員在田徑場上飛奔的時候,人們忍不住會問自己一個問題:這些運動員在平時也會以這種速度跑步嗎?這是一個看起來非常愚蠢的問題,但由此可以引申出一個更有深意的問題:為什麼這些運動員平時的速度跟比賽時的速度會有如此大的差異呢?
一個簡單而合理的解釋就是:他們在平時不會保持高度緊張。確實如此,對於比賽中的運動員來說,不停跳動的秒針、身邊閃過的選手,以及前方不遠處的終點線……都會給他們帶來巨大的壓力,使其無形之中產生一種強烈的緊迫感,從而使他們的精神保持高度緊張,速度自然也會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