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對的同時,《中報》為她和她的另一位同事開辟了一個名為《大城小景》的專欄,讓她們每天撰寫一篇短文。每天50字的專欄稿,磨煉了她的筆鋒,活躍了她的思維。隨著自我能力的不斷提高,曾慧燕也對未來的成功之路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
香港的報館沒有“鐵飯碗”,你樂意在這家幹就幹,不樂意可以走;同時,你也隨時都有被解雇的危險。正當曾慧燕的工作漸入佳境時,《香港日報》創刊,她決定前去一試,因為在多年的工作過程中,她已經培養出了一名優秀記者所需的種種素質與能力。麵對這麼優秀的新人,《中報》的老板也樂得幫她推薦,就這樣,曾慧燕轉入《香港日報》做了一名正式記者。她履職後接受的第一個任務,是調查內地外流人才在港的情況。編輯部要求她每天采訪一人,寫成千字左右的文章並配上照片,在《鄉情版》刊出。這對她這個初出茅廬的記者來說,無疑是一次考驗,曾慧燕竟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成果:她采訪了100人,並將其中30人的材料編輯成《外流人才列傳》(第一集)一書在港出版。這不僅在香港讀者中引起了轟動,而且引起了內地有關部門的重視。曾慧燕也因此而成名。
無論是她在《中報》的第一份工作,還是後來轉入《香港日報》,曾慧燕都能充滿信心,牢牢地把握機會,就在於她始終在充實自己。通常來說,一個人的自信跟他的視野成反比,見得越多,越不自信,而跟他的實力成正比,但是如果你的實力足夠強大,那視野的影響便會相應減弱。也就是說,如果你有實力,那麼無論你到哪裏,做什麼工作,都可以信心滿滿。因此,我們在工作中呼籲樹立信心,最重要的落腳點還是不斷地學習,提升自己的實力。
做個學習型員工
如果說這個世界是個競技場的話,那每一個人從出生那天起,就投入比賽了。比學習成績,比工作成果,比事業成就,比家庭幸福……成功的人是自信的人,更是積極進取,不滿足於現狀的人。我們如果想在工作中保持長久的優勢,就必須化信心為動力,保持積極進取的狀態,做個學習型員工。俗話說,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在工作中,無論你一開始的能力有多強,如果你安於現狀,那麼你便會被身邊的人趕上,然後變成一個相對比較“弱”的人。
某公司有一位員工,已經工作了10年,薪水卻不見漲。有一天,他終於忍不住內心的不平,當麵向老板訴苦。老板說:“你雖然在公司待了10年,但你的工作經驗不到1年,能力也隻是新手的水平。”這名可憐的員工在他最寶貴的10年青春中,除了得到10年的新員工工資外,其他一無所獲。
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是不是有很多這樣的人?他們看似勤勤懇懇、兢兢業業,但幾十年如一日,沒能在能力方麵得到顯著的提升。這樣的人遲早會落後於時代,甚至可能影響企業向前發展的速度。當危機到來之時,他們不但不能幫助企業,反而可能成為企業應該拋掉的包袱。這樣的人就是再有信心,也會麵臨裁員的危險。
那麼,有什麼辦法可以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呢?答案很簡單,就是不斷學習,保持進步。戴爾公司的創始人、董事會主席兼CEO邁克·戴爾甚至認為學習比工作本身還要重要。他說:“首先要把學習當成一種奢侈品,要認為學習是非常必要和必需的事情。然後,才是明確自己在工作中的研究對象是誰,要找到什麼樣的解決方案。”一個能夠不斷學習的人,才能夠讓自己保持得更加長久。
2002年,畢業於山東曲阜師範經濟學院經濟管理專業的林晶,懷著無限的夢想與對未來的美好憧憬走進了青島國運。由於林晶在校期間品學兼優,接受新鮮事物比較快,國運決定把林晶安排在新生部門——人力資源部。
此時,正是國運集團高速發展時期,隨著規模的不斷擴大,企業所需大量專業人員遠遠超過了往常。林晶是學經濟管理的,現在突然要轉型做人力資源,陌生的環境、全新的工作、超負荷的用人需求,使初來乍到的林晶馬上陷入了被動。
由於工作滯後,人才跟不上企業發展的需要,心急火燎的領導對林晶提出了嚴肅的批評。麵對壓力,林晶委屈,但她並未灰心,永不退卻的上進心馬上占了上風。“世上無難事,隻怕有心人。工作沒做好,得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林晶暗暗給自己鼓勁,決定用行動證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