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者的理想最大的忌諱就是空洞而不具體,對一個組織來說,需要有一個可行的,能夠看得見的具體理想,這樣才會讓人覺得有希望去實現它,如果是捉摸不定的理想,別說組織成員,就連領導者本身也不知該如何實現。各個組織有各個組織的特點,企業要謀求經濟效益,而事業單位則要求高的社會效益,如果不分組織的類型、性質而一刀切地製定目標理想,那麼這種理想必然是空洞無力的。
自尊為重古希臘哲人畢達哥拉斯在《金言》中指出:“最要緊的是自尊。”黑格爾在《小邏輯》中認為:“人應該尊敬他自己,並應自視能配得上最高尚的東西。”簡單說,自尊就是自覺做一個高尚的人。這有兩方麵的內容:從人與物的關係而言,人是主人,物是從屬,人操縱和支配物,人高貴於物,而不是相反。“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三條中的兩條都是講的金錢財富,也就是物欲對人自尊的考驗,正確取舍就保持了自尊。這就叫“物物而不物於物”,即做物質的主人,不做物質的奴隸。從人與人的關係而言,自尊是在人群中的自我承認、自我肯定、自我尊重,它是由自主的意識和獨立的人格所形成的,並因自尊的行為而得到他人的尊重。人做什麼樣的事,也就成為什麼樣的人,因為人與物的關係也要在人與人的關係中才能建立起來,實際上也貫穿著人與人的關係,所以後一方麵的內容更重要。
自尊意味著對自己的思想行為負責,所以首先要有自主意識和獨立人格,前者是內在的自尊心,後者是外在的尊嚴。自主意識是自我依據對真理的認識,對社會生活中的是非善惡等進行獨立的判斷。自主意識要求的是獨立思考,追求真理,不能人雲亦雲,隨聲附和,更不能屈從於權威或多數人的意見,違心地放棄自己的主見。在原則性的爭論中,那些左右逢源的騎牆派,社會風雲突變中朝三暮四的風派人物,都是失去了最可寶貴的自主意識。當然,自主意識也絕不意味著自以為是、固執己見,這恰恰是自主意識差的表現。因為人是社會的人,人的意識離不開社會空間。實際上,自主意識是對社會,包括自己所從屬的社會群體的價值觀念、道德原則、行為規範的自我抉擇、自我認定和自我堅持,這些社會和群體意識也隻有通過人的自主意識才能得到現實而生動的表現。如果人的自主意識隻反映個人私欲,不反映社會要求,絕談不到自尊心和人的尊嚴。
自主意識直接決定著人的獨立人格。人如果喪失自主意識,或者有意趨炎附勢,依附於他人,受他人支配、擺布,也就失去了獨立的人格,如妄自菲薄、阿諛諂媚、卑躬屈節、喪失國格等,這也就沒有尊嚴可談了。有的領導者在上級和下級麵前有兩副麵孔,召開員工大會時不是麵對台下的員工講話,而是一味側身麵向上級來的領導講話;還有的領導者對上級的批評即刻快速反應,或虛表同意,或沉痛檢討,顯得輕率,這都有失自尊。自尊的人對上級的批評起碼慢半拍表態,經過理智的思考,再作出實事求是的回答。總之,自尊具有社會的標準性,人的行為隻有符合社會標準,受到社會的褒獎,才會有自尊。自尊實質上是人以社會的價值觀念、道德標準來約束自我、控製自我、指導自我和評價自我。
自尊的人需要得到別人的尊重,也最知道尊重他人,這恰恰是自尊的表現。作為領導者,要特別注意尊重下屬工作人員的姓名、肖像、麵容、職業、隱私、成就、聲譽,尊重人格尊嚴,不允許諷刺、挖苦、歧視、嘲笑哪怕是做了錯事、犯了錯誤的人。“士可殺而不可辱”,侮辱他人是自貶人格。需要批評下屬時,為維護下屬的尊嚴,可多強調下屬工作的重要性,如“你是單位的關鍵人物”,“你的工作直接關係到單位的榮譽”,“有多少雙眼睛在盯著你”,“你更該給那些新同誌做出個榜樣來”,等等。一個人感覺到自己舉足輕重,就能以積極的態度對待批評,更加完善自己。
自尊的人自珍自愛,絕不會自暴自棄,怨天尤人。每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都是一個獨特的個體,有自己的麵貌特征和個性特點。無論是高個子還是矮個子,長相漂亮還是不漂亮,軀體強健還是有殘疾,自尊的人都會正視自己的特點,自豪地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
並不因自己的自然品貌和特征而感到羞愧,掩飾自己的外貌,人為地改變自己的自然本色。
舍棄自己擁有的身心而去刻意模仿別人,東施效顰,矯揉造作,正是缺乏自尊者所為。還有,自尊的人承認自己的價值,相信自己的能力,必然有堅強的耐受力,無須抱怨他人。有的人整天牢騷滿腹,怨天尤人,這是失去自尊和自我依賴的表現。如有的人“叫苦”,有的人“喊累”,這說說也未嚐不可,但成為一種怨言,讓別人去承受,實際上是把他人做為依靠,忘記了自己的責任。很多情況下,這種抱怨的消極作用對自身影響更大,不如埋頭去做些切實的事情。
自尊的人希望得到應有的社會地位、榮譽、名望,這種自尊心無論對領導者還是下屬都無可非議。“天生我才必有用”,人人都能對社會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得到社會應有的肯定。問題在於要通過自己勤奮努力、創造性的勞動去獲得,並從中實現和體現自己的尊嚴。
“天助自助者”,不但是“天”,人也是一樣,喜歡幫助那些勤勉奮進的人。
領導者的自尊往往還通過儀表風度顯現出來。注重儀表,修飾得體,衣著莊重整潔,言談舉止優雅,待人彬彬有禮,這是自尊的表現。不修邊幅,衣著邋遢,不講基本的禮貌和規矩,這是缺乏自尊,從性格上說常常是自尊心不強者所為。作為領導者,層次越高,越要注意衣著外表。有一篇講“觀人術”的文章說:“大人物都注重自己的儀態,所以他們從頭到腳都經過細心的打點,如果你注意看的話,會發覺他們的鞋子不但拭得晶亮無比,而且雙雙都出於名師製作。”在我們看來,人從內心到外表都應該是美的,莊重的服裝和儀表會反過來更加規範人的舉止行為,就像人們進入高雅的場所格外注意自己的一舉一動一樣。
自尊自重,這是領導者最可寶貴的品質。領導者做工作,一靠真理的力量,二靠人格的力量。人格的力量要靠真理的力量陶冶、鍛煉,真理的力量則更靠人格的力量去支撐。領導者人格的力量,也就是領導者在下屬心目中的形象和威信。古語曰:“有威則可畏,有信則樂從,凡欲服人者,心兼有威信。”領導者的形象和威信,是領導者以自己自尊的言行,長期塑造和培植起來的,絕非一朝一夕之功。但要損害和破壞其形象、威信,降低人格的力量,由於領導者所處的特殊地位,隻需一個有失檢點的行為即足矣,這恰似千裏之堤,潰於蟻穴。培根說:“美德有如名香,經燃燒或壓榨而其香愈烈,蓋幸運最能顯露惡德而厄運最能顯露美德也。”如果說擔任領導職務是一種幸運而不是厄運的話,領導者更要加強修養,謹慎處之。
鍛煉自控能力自控是抑製自己的感情和情緒,控製自己的行為,使自己以最合理的方式行動。自控的反麵是失控,如感情衝動、表情異常、言行出格、一反常態,以及平時所說的魂不守舍等。
教育家馬卡連柯說:“偉大的意誌不僅善於期待並獲得某種東西,而且也善於迫使自己在必要時拒絕某種東西。沒有製動器就不可能有機器,沒有抑製力也就不可能有任何意誌。”
自控不等於凡事都無動於衷。該喜不喜,該悲不悲,該怒不怒,沒有脾氣個性,“一錐子紮不出血來”,那是麻木不仁。人的正常的喜怒哀樂的反應都是理所當然的。領導者在工作中表現出來的喜怒哀樂,對於被領導者的情感、行為能夠產生較強的導向作用,也是一種感染力和驅動力。問題在於這種喜怒哀樂要圍繞和服從於組織目標,並且適度,即程度相當,不因此而喪失理性。
良好的自控能力是領導者重要的意誌品質,也是衡量領導者的涵養氣度的尺度。領導者的自控包括很多方麵。
首先,危機時保持冷靜。危機可以鍛煉人,也可以毀滅人。工作中的危機和個人的危機,都是對領導者的考驗。而且,越是在危機中,“政敵”往往也就出現了,因此更是慌亂不得。盡曉危難於心,袒露鎮靜於態,這是危機中需要的領導品格。在生活中常見有兩種人,一種是遭遇一點不幸就捶胸頓足,呼天喊地;另一種是對於麵臨的橫逆,盡管也不免感到痛苦,但絕不會因此而失態,更不會一蹶不振。他們知道,如果不能克製自己,勢將招致更大的不幸。即使在麵臨不可逆轉的命運的時候,也能泰然自若,保持豁達的心境。領導者在部屬麵前,理應如此。
“滄海橫流,方顯出英雄本色。”從一定意義上說,危機正是給領導者提供了大顯身手的舞台,危機中恰恰常包含著轉機。在困境和逆境中,鎮定自若、沉著應對、穩健地處理問題,才能穩住陣腳,掌握時機,保持主動,適時化劣勢為優勢,如果領導者顯露驚慌失措或悲觀失望情緒,就會像疾病一樣迅速傳染他人,局麵愈發不可收拾。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斯大林在法西斯侵略者兵臨城下時,仍照樣舉行節日慶典和閱兵典禮,不愧為雄才大略的軍事統帥。曆史上還有許多失敗的英雄,他們的鎮靜和自尊保持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令後人欽佩、景仰。
其次,不為內耗所幹擾。領導工作中最令人頭痛的事情之一是內耗。當人際群體處於某種無序或不協調狀態時,其係統內各種力量之間相互抑製和衝突,從而使有用力量減損和抵銷。換言之,內耗是一種無組織力量,它瓦解群體的內部結構,削弱群體的外部功能。群體內的爭權奪利,爭鬥不休,是不以人的主觀意誌為轉移的客觀存在,屬“樹欲靜而風不止”。有的領導者不得不把相當多的時間和精力用於考慮如何應付複雜的派係關係。有的被閑言碎辭所縛,被他人捉掇和左右,被內耗“耗”得心灰意冷,難以施其才,達其誌,失去了工作的進取心和銳氣,失去了自我。內耗是值得專門研究的問題,其中可能有原則性爭論不能回避。但既為內耗,大量都是無關大局、擺不到桌麵上的無原則糾紛,或兼有上述兩方麵因素,因處置不當,才演變為內耗,及至把領導者自身也牽卷進去。因此,對這類問題一方麵要通過正常的組織途徑來解決,另一方麵要善於自控。包括對待圍繞領導者個人的流言蜚語、成見,不負責任的、自由主義的小動作甚至於背後的挑撥離間、惡語中傷、人身攻擊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