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熟知一句話:小不忍則亂大謀。意思是小事上不能忍耐,就會壞了大事。作為政治謀略,對此人們多給以貶義的理解。但在現代社會,人們從修養的角度,也可以褒義地理解,即應在小事上謙讓忍耐,不要因計較雞毛蒜皮而影響大局。
再次,盡快擺脫壞情緒。月有陰晴圓缺,人有吉凶禍福,每個人的情緒都會有好和壞的時候。專家認為,情緒可以影響一個人的前景,短則幾小時、幾天,長則幾周、幾個月。好情緒一般對人是大有幫助的,如樂觀和自信使人充滿活力,積極進取的心境像磁石一樣吸引人,把人引向成功;而悲傷、焦慮、氣憤、冷漠、失望、內疚或者還有沒情緒等壞情緒,其影響就是消極負麵的了。它消耗人的精力,使人陷入泥潭,裹足不前。領導者要善於控製情緒,調節自己,盡快擺脫壞情緒,不要被壞情緒所支配。
世間沒有不可醫治的心靈創傷,隻要有時間。但要盡快擺脫壞情緒,還要依賴當事人自己。這就需要在不良情緒侵襲時,理智地分析不良情緒形成的原因,然後具體問題具體對待,最好從根子上加以解決。如果與不良情緒相聯係的實際問題不存在了,不良情緒當然也就消失了。此外,也可以通過適當的交談傾訴、轉移心理注意力等方式,改變心境。如領導者有自己的業餘愛好,看看文藝演出、聽聽音樂、打打球等,可以用來調節情緒。還可以在周末與好友、家人一道去逛逛街,消遣一番,用周末的輕鬆愉快,調節一周的緊張煩惱。
生活是立體的,在它的每個側麵和交叉點上,都蘊涵著成功的契機,不要把自己囿於某一件事情上,應該使自己的願望靈活一些。這樣,一旦遇到了難遂人願的情況,就有思想準備放棄原來的想法。要看到,生活和工作中沒有一個願望是絕對神聖、不可更改的。
最後,發怒得當,善於製怒。這是領導工作中最普通和常見的問題。在一些領導者修養的書籍中,人們囿於固有的思維定勢,總是認為凡是領導者,其待人接物永遠應該端莊穩重,平易和藹;發怒與領導角色的行為規範不符,會損害領導者的形象。有的領導者在工作中即使碰到怒不可遏之事,也強迫自己抑而不發,似乎這樣才夠修養。其實,這與動輒發怒一樣,都會貽誤工作,損害領導者的形象。“氣血之怒不可有,理義之怒不可無。”不應當憑個人意氣發火,但為真理、正義動怒卻是理所當然、必不可少的。在原則問題上、事關重大的緊迫問題上、部屬失職瀆職等問題上,領導者發怒對當事人具有刺激性和震撼力,對旁觀者也有警戒作用,有利於問題的解決和推動工作的進展。這類動怒是領導者忠於職守的表現,適當渲泄自己的感情,也不能算是失控。在很多部門和工作崗位上,如果領導者沒脾氣,虎氣不足,“猴氣”有餘,文文靜靜像個小媳婦,不會發怒,反而成不了好領導。
製怒的有效方式是預防。從心理上說,就是對周圍的人和事有客觀的認識,不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和希望。隻要去掉這些幻想和希望,憤怒便不易產生。作為一位領導者要明白,你不會得到所有人的讚許,任何時候都會有人反對你,世界本來就是如此。工作也不會一帆風順,總會有這樣那樣的波折,都按你預想得那樣發展是不可能的。有了這種思想準備,就能應付不如意的、預料不到的事情,不會輕易發怒。如果意識到自己要發脾氣,就要努力推遲憤怒,比如推遲15秒,然後再發作。等到下一次又要發脾氣時,推遲30秒。這樣多次的延長就是最好的控製,逐漸把不必要的發怒減少到最低限。
從日常工作中容易引起某些領導者氣惱的事情上看,領導者要注意心平氣和地對待工作中與自己不一致的見解、意見。主要有兩類:一類是對開展哪些工作,如何開展工作,怎樣評價工作所取得的績效等有不同的看法;另一類是公開、正式場合直截了當給領導者提的意見,或者是用間接的方式提意見,側麵流露不滿等等。後者更易使領導者麵子上掛不住。總之,不是順耳之言,而是逆耳之言。對這些見解、意見動怒不應該,也無濟於事。要允許人家講話,更要讓人把話講完,做到不僅表麵不怒,內心也確實不怒,叫做拿得起,放得下,睡得著,當然不是不重視,不思索。這就是修養的問題。
工作中有不同意見,哪怕是針鋒相對的意見,都是正常現象。不能要求所有人考慮問題都和領導者一模一樣,那反倒是怪事了。一位高級經理人員說得好:“你的地位越高,就越要聽取正反兩方麵意見。如果你的人隻會對你一味稱是,你們兩個就肯定有一個是多餘的人。”一位領導者聽到不同於自己的意見就坐不住,或拍案而起,激烈反擊,或事後耿耿於懷,不僅做不好工作,還失去了領導者的氣度。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各陳己見,相互討論,盡可能求得一致,或者求大同,存小異。當場不能解決的爭論或問題,亦不必強求,不妨暫放一放。事緩則圓。
至於如何正確對待別人對自己的批評和竟見,很多道理都是眾所周知的,重要的是在於實踐。這裏隻從自控的角度講一點:有時候,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這與自尊並不矛盾,但可能使人的心緒更易於平靜。從生活中觀察,真正做到聞過則喜實屬不易,確是修養到了高尚的境界方能為之。然而平靜地接受人家的批評和意見,盡管麵子上一時可能有點下不來,但卻認真地思考,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從不與人計較,這是每個領導者起碼應該做到的。
追求高質量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即人的意識的生命活動展開和實現的模式或樣式,它表明了生活的主體在一定生活條件的基礎上和生活觀念的指導下,為滿足生存、享受和發展需要而進行的能動的生活活動采取什麼樣的形式,達到什麼樣的水平和程度等。
人類進行改造世界過程伴隨著他們生活方式的接受過程,總的趨勢是人們的生活質量不斷提高。
越來越多的領導者認識到生活質量的重要性。他們日益關注職工的生活質量,並注意提高自身的生活質量,但也有不少領導者忽略了這個問題,他們一年四季就是一個“忙”字,一天到晚就是一個“累”字,除了品嚐工作的苦樂,很少享受閑暇的情趣。有的下班後無所事事,幾乎是在電視機前消磨時光。有的則沉溺於過量的、沒完沒了的應酬與交際中。
領導者要提高自身的生活質量,創造一種文明、健康、科學的閑暇生活方式,必須打破傳統的保守性與慣性、形成新的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中職業活動的單一與閑暇活動的多彩,緊張的工作節奏與悠閑的生活情趣,是對立統一,相輔相成的。根據自身生活條件和生存、享受、發展的需要,自覺調整生活方式中的一與多、靜與動、快與慢、重複與創新、嚴格規範與自由活潑之間的關係,適時適當地隨著生活活動領域的轉換,實現活動方式向相反的方麵轉化,以求得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平衡,這是生活的真諦和生活方式的和諧之所在。換言之,要自覺、主動尋求閑暇生活的多樣化,在閑暇時間自由選擇不同的生活內容。
總之,領導者不要成為人們所常說的“隻擁有周末,卻不擁有閑暇”那種類型的領導,所謂隻擁有周末,是指每位領導者都有休息時間的周末,卻不擁有閑暇是指領導者在周末時間並沒有真正得到放鬆,沒有獲得真正意義上的閑暇。閑暇指的是一種內在閑適、自在的悠悠之情,是精神上的徹底放鬆。現代人平時的生活極度緊張,神經像上緊的發條,所以需要真正的閑暇。當然閑暇並不是什麼事都不幹,那是無所事事,工作之餘熱衷於從事自己喜歡的活動,津津有味,興致勃勃,忘了自我,這是一種真正的閑暇。
閑暇的生活方式是多種多樣的。例如,唱歌、跳舞、吟詩、作畫、攝影等藝術活動,而打球、跑步、滑冰、遊泳、登山、下棋、健身等屬於體育型活動,看電影、戲劇、文藝表演等是觀賞型活動,這些多種多樣的生活方式是積極的休息,使身心得到放鬆,情緒得到渲泄,肢體得到鍛煉,又陶冶情操,啟迪心智,拓展胸懷,使氣質精神進一步美化。
領導人還應該有普通人的感情,也需要進行感情交往和體驗閑暇活動。適時地到公共場所擠一擠,轉一轉,到大的中心商場購物,去親朋好友家聚會等,都是有益的。領導者的家庭生活是應該引起高度重視的另一個活動天地,家庭由有親緣關係的人組成,是一種親屬關係模式,領導者回到家庭,在與家庭成員打交道時,又處在家庭角色的地位,家庭成員比外界人士可以更多地看到他的全部行為。家庭成員期望他不僅成為好的領導者,還要成為家庭的好成員,勝任自己的家庭角色,要知道事業的輝煌並不是生活的全部內容,一個人事業的成功,還有賴於穩定的有益的家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