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附自我領導的6個關鍵點(1 / 3)

自我領導是領導行為的本源,領導者首先會通過自我領導把握自己,然後成為個人、團隊、組織發展的源泉。

異向思維曆史的經驗告訴我們: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是以封閉到開放,從“民族”走向世界。當今世界是一個開放的世界,世界各國的開放度不斷擴大,國際交往日益密切。領導者要善於在開放中抓住機遇,提高組織競爭力量,為組織的發展開拓一片更廣闊的天空,需要領導者具有開放的思維。開放思維是與封閉思維針鋒相對的,耗散結構的理論表明,係統分為封閉係統與開放係統。封閉係統不與外界發生物質、能量和信息交流,其內部各要素之間表現為時時不變,處處均衡的狀態,猶如死水一潭。開放係統則由於不斷地與外界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流,因而呈現出富有生命力的非平衡狀態。通過交流,組織係統可以揚長避短,不斷發展。

領導者實現自我領導首先應麵向世界,這個世界是一個動態、發展、變化的世界。人們所說的現代指的是現在的時代。這種現在的時代與瞬間即逝的“現在”不是一個概念,它是以現在為中心,考察過去和未來兩側的世界,這種考察是動態的。領導者麵對的世界首先是一個現代的世界,這是任何人都無法選擇的,領導者又麵臨著一個不斷走向現代化的世界。

俗話說“流水不腐,戶樞不蠹”,當今世界發展的節奏加快,科學技術和社會經濟技術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發展,並日趨緊密結合。每一個組織、每一類組織都麵臨著日趨激烈的全球化競爭的挑戰、麵臨著日新月異的世界新技術革命浪潮的衝擊,處於不進則退的境地。

所謂“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這一點在企業類組織表現得更加明顯,正如一位企業家所說的,“別人未想到的你卻意識到,別人未看到,你先看到,別人未當一回事,而你抓住不放,別人未起步,而你已理出頭緒,不斷創新,捷足先登,這就是一個企業家的高明之處”。

組織領導者要不斷換腦筋,要敢於超越常規思維,形成獨特思路。求異也就是求其反常、非常,創新也要求有反常、非常的起點。一般人隻注意常,而思想家,科學家則注意非常。著名科學家庫恩認為科學的起點開始於非常、反常。領導者要不斷深化自己的思維觀念,不固守原有的認識,不墨守已有的陳規。求異並不是刻意地與別人找出歧意,而是站在與別人不同的角度上看同一個問題,萊布尼茨說過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本來就是相異的,而且處於不斷的變化當中而不是停留在一個水平之上。

領導者要敢於批判那些先入為主的東西,人為引起觀念與看法的改變。因為在同類觀念中先入為主的思維,產生了立異圖新的強大阻力,如果要想有創新思維,就必須努力排除這種障礙。對於符合組織發展的事物要堅決支持而對於不利於組織發展的事物要毫不留情地取締。

領導者所麵向的現代化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是不斷地由現在走向未來,現在是立足點,未來是著眼點,未來是過去的積累,是現實的延伸,是尚未展開的現實。把握未來,努力擺脫昨天,不管昨天是輝煌的還是苦惱的。把握未來,最主要的是把握未來的發展趨勢,以明確的超前思維在激烈的競爭中敢於領先。

領導者的創新能力影響著他的開拓能力,領導者要達到一種“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境界,準確把握現在和未來,當然更重要的是未來。

學會自處領導者善於自處是甚為要緊的事。中國古語雲,貴不能驕,富不能侈。隨著地位和經濟條件的變化,有些人就會不知不覺放鬆要求,驕傲自滿,奢侈鋪張起來。因此,領導者一定要把握住自己。要正確對待名利、地位等問題,也就是說要善於自處。

善於自處的前提,是有自知之明。

知人難,知己更難。古人說,人的眼睛能看清楚遠處的東西,卻看不見近處的睫毛。要正確地認識自己很不容易,因為自己看自己,難免帶有主觀的成分、感情的色彩。就像有些家長看不見自己獨生子女的缺點或毛病,這並非他們智力不夠,而是被溺愛之情蒙住了雙眼,迷住了心竅。從實踐中來看,在就任之初,位子尚未坐穩時,領導者通常比較謹慎,能恰當地估計自己。但當工作打開局麵,取得成績,受到表揚、讚揚的時候,往往有些人就不冷靜,容易產生負麵情緒,飄飄然起來。一位領導者因此而變得不謹慎,周圍的人都能感覺到。所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隻知彼,不知己,雖稱得上是智者,但還算不得是明白人。領導者不但要盡可能了解他人,更應該充分地了解自己,清醒地認識自己。具體說,就是要客觀地和辯證地看待自己的長處和短處,恰當地評價自己的成就與不足,實事求是地決定自己能做的力所能及的事情和不能做的力所不能及的事情。無論是過高還是過低地估計自己的德才水平,都會對自身和領導工作產生消極影響。有的領導者認為,不要高估自己的形象,不要高估自己的成績;但也不要低估自己的價值,低估自己的潛力。這樣想,這樣做,較為有利。

自以為是,盛氣淩人,誇誇其談,自我炫耀,在會議上或到群眾中去時,總是自己先說一大通,把別人想說的話都堵回去,自己把自己封鎖起來,是缺乏自知之明的典型表現。

要做到具有自知之明和善於自處,必須樂於自省,嚴於解剖自己。省是察看、檢查的意思。自省即是自身的反省,這既是自身修養完善的手段,也是通過修養而達到的一種習慣美德。中國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近代偉人毛澤東說:“我們決不能一見成績就自滿自足起來。我們應該抑製自滿,時時批評自己的缺點,好像我們為了清潔,為了去掉灰塵,天天要洗臉,天天要掃地一樣。”前蘇聯著名的領導人季米特洛夫也說過:“要找出時間來考慮一下一天中做了些什麼:是正號還是負號。假如是正號——很好,假如是負號,那就采取措施。”

樂於自省的人是工作、生活中深思熟慮的人,樂於自省是自覺性的表現,能這樣做,其進步必然快,因為能及時總結經驗教訓。古人雲:“反己者,觸事皆成藥石。”一個人隻要多做反省,任何事都可以變成自己的借鑒,作為自己行為標準的藥石之言。自省可從以下三方麵進行:

1.對自己的思想活動、言行表現等進行反省,冷靜地分析對錯得失,明確努力的方向。很多領導者都有這方麵成功的經驗,如每天下班後、就寢前“過過電影”,堅持寫日記、周記等。有一位老教育家說過:“日記雖小事,然作時多在深夜,追省一日所為,有益於防患未然,懸崖勒馬皆在此時。若日日無間斷,雖無意自省已盡自省之功矣。”

2.從自己的工作對象即周圍人和事的反映中,來反思自己的表現和形象。心理學家柯裏說:“人與人之間可以互相作為鏡子,都能照出他麵前的人的形象。”別人對自己的態度、評價等都是自我認識的參照點,有心人在員工中隨時會捕捉到自己的不足,從而警醒。這是在員工中照鏡子,從中客觀地評價自己。當員工中讚譽之聲鵲起時,要會“正麵文章反麵看”,及時“返璞歸真”,找出差距。當員工中有怨言時,要認真仔細分析,怨言中有民情可察,有民意可知,有時往往是不滿情緒的預兆。尤其在不足和不良傾向方麵,要做到見微而知著。生活中不乏這樣的領導者:員工意見較大,甚至有點“四麵楚歌”的味道,可自己“自我感覺良好”,把批評和自我批評的傳統,演變成了表揚和自我表揚,這就太愚鈍了。

3.與別人相比較對照檢查自己。所謂“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就是這個意思。人都是在一定的社會關係中生活的,隻有把自己與其他的社會成員進行比較,才能確定自己的社會位置以及長處和短處。有比較才有鑒別,沒有其他人作為參照,就不能有效地認識自己,認識自己是要經曆一個比較過程的。自省更要自覺地放開眼界,特別注意向曆史上和現實中的優秀人物學習,因為他們的優點長處更為集中,學習起來也更明確。領導者要做學先進、趕先進的帶頭人。

樹立遠大的目標理想人自懂事起就向著自己的理想不斷前進,人們的動力來自於這個理想,沒有理想的人就像沒有頭的蒼蠅毫無定著,碌碌無為。托爾斯泰將理想比喻成指路明燈。對於一個組織的領導者來說,理想目標乃是他不斷有所追求,有所進取的內在動力。

領導者實現自我領導的第一步就是樹立遠大的目標理想,要有“隻顧攀登更高峰”的精神。但是這種攀登也必須是理性的,需要以一定的現實作為基礎,並要注意道路的方向,這條道路必須真是理想與現實統一的細節,必須是主觀和客觀的統一。主觀因素是要發揮“攀”的能動性,客觀則是強調主觀努力與客觀的符合。

要敢於堅持自己的理想,不管遇到何種困難。理想目標是屬於明天,而現實屬於今天。

未來的理想越高,轉化為現實的過程就會越漫長,曲折性就會越顯著。領導者要使自己及所有成員為理想而作的奮鬥要成功而不要失敗,就需要發揮極強的韌性與意誌力,頂住各方的壓力,力排各種困難與阻力。

理想是對未來的一種追求,需要有一種對事業執著的追求熱情和堅韌不拔的精神,還要有對失敗坦然的心態。任何高明的領導者總有失算的時候,麵對失敗,是逃避還是繼續,也許正是成功者與一般人的區別所在。優秀的軍事家也有失敗,但他們在失敗麵前從來不服輸,有一種什麼困難都壓不倒的氣概,他們敢於承擔責任,正是因為這樣,他們常常把握住反敗為勝的契機,保持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姿態。美國的艾科卡是一位從浪尖到低穀幾經滄桑的企業家。他曾為福特公司立下過汗馬功勞,但由於老板的猜忌而被解雇。用艾科卡自己的話說是從珠穆朗瑪峰頂上被踢了下來。但他沒有認輸,他重新受聘於瀕臨倒閉的克萊斯勒汽車公司後,仍抱有堅定的信念。他的堅韌的意誌與頑強的精神給他帶來了成功,克萊斯勒“複活”了,艾科卡也被譽為美國企業之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