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一生與書為伴(十四)(2 / 3)

接下來,庫恩為我們講述了中國各領域的改革,其中有關文化、新聞出版的改革,我們感同身受,許多事情就是我們親力親為。對書中關於“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的描述倍感親切。

中國已經走過了30年,未來的前景會怎樣?庫恩博士這樣說,在未來的數十年中,“在世界各大國中,中國的實力不斷壯大,影響與日俱增,責任也愈益重大,成為一個關鍵的利益相關者”。

庫恩寫這本書的目的,是向世界講述有關中國和中國領導人的真實的故事。這事看似簡單,因為他的講述,都是他親眼所見,親耳所聞,又經過他的縝密思考,應該是一個既真實又富有哲理的故事。但是,這故事一旦冠以中國,事情就變得不那麼簡單。因為大部分西方媒體已經形成固有的偏見,原本的事實就會變形,原本的顏色也會失真。當然,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妖魔化中國越來越沒有市場,越來越不受歡迎。有越來越多像庫恩這樣的外國人,用自己的眼光,站在客觀公正的立場,講關於中國的故事。我想,這樣的人多了,故事又講得好聽,聽眾自然會越來越多。

我們期盼著有更多好看的關於中國的故事問世,使世界更加了解中國。

(刊於《文彙讀書周報》2009年6月12日頭版)

§§§31、中國出版“國際化”之“路漫漫”

《出版廣角》是一本挺好看的雜誌,在上麵經常能看見很多熟人,發表振聾發聵的文章,我很受益。在法蘭克福書展即將開幕之際,《出版廣角》希望為“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出一期專刊,邀我說幾句話,既讓我感動,也義不容辭。

當今,中國出版界的一個熱門話題,是“走出去”,這是一個極其形象的說法,還特別有動感,一看到這三個字,就有一種衝動。實際上,我們要做的事情,確切地說,是國際傳播。“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也是一個極直白的說法,如果用“國際傳播”可能比“對外推廣”要貼切,好在英文表達是A BOOK IIONAL,外國人一看就懂。鑒於“推廣計劃”已在國內外有了相當的知名度和認知度,我們也就約定俗成了。

在國際傳播或曰“走出去”的潮流中,“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已經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為中國出版的國際化走出了一條切實可行的路。

時光追溯至2004年,“中法文化年”中的一個項目,中國作為主賓國參加法國圖書沙龍,為此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資助法國出版機構翻譯出版了70種中國圖書,得到時任法國總統希拉克及法國民眾的歡迎,圖書銷售情況非常好。由此我們得到啟發,這應該是一條走得通的路。其實,從莎士比亞時代就知道,“說對方的語言,根據聽眾來調整傳播技巧的重要性”。我們卻艱難地行走了很多年,曲曲折折始終離目標太遠,此番尋得正道,也是多年上下求索的結果吧。

有人說,圖書承載文化,而文化就是傳播,文化所包含的價值是政治、經濟、社會的集中體現。外國人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認同,應該體現在對文化的認同。

中國是文化大國,但還不是文化強國。為什麼不強?因為我們的傳播不夠。一個國家的傳播力通常與國力成正比。美國的曆史雖然不長,但一個麥當勞、一個好萊塢,使美國文化風靡世界,在近百年的曆史上一直處於強勢,因為美國的綜合國力無人能比。

我們國力強盛的時候也有過絲綢之路,有過玄奘取經,有過鄭和下西洋。他們是中國文化的傑出使者,因為他們,使世界用上了中國的絲綢、瓷器和茶葉,也知道了中國的傳統文化。此前的四大發明,對世界的文明及進程更是意義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