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成為文化強國,讓世界上更多的人認識中國,接受中國的價值觀,必須建立一條有效傳遞文化價值的市場化通道。資助國外出版機構翻譯出版中國圖書,就是這樣一條通道。
冷戰結束以後,國與國之間的較量越來越表現為意識形態的衝突,表現為價值觀的衝突,無論是意識形態還是價值觀的衝突,主要體現為文化力的較量。亨廷頓關於“意識形態的衝突將讓位於不同文明之間的價值衝突”的理論雖然沒有得到普遍認同,但世界各國都更加重視自己的文化價值,將文化安全與國家安全聯係得更為緊密。當一個國家的價值觀被接受的範圍越大,這個國家的安全係數就越大。而檢驗價值傳播是否做得最好,標準就是其文化產品的國際市場份額是否最大。
“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正式實施始於2006年,標誌是成立了由20個成員單位組成的工作小組,其後,開始建立中英文雙語網站“中國圖書對外推廣網”,創辦全英文季刊A BOOK IIONAL,聘請包括哈珀.科林斯、企鵝、施普林格、聖智等國際出版集團CEO在內的外國專家顧問團,形成一套有隊伍、有媒體、有顧問、有資金的完整健全的配套機製。
“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實施三年多來,到2008年底,已經執行了990個項目,1380多種圖書,涉及20多個文種,有30多個國家的150多家出版社得到資助,總金額超過4000萬元人民幣。其中既有像《狼圖騰》、《於丹<論語>心得》這樣的國內暢銷書,也有“重述神話”這樣的全球同時出版的國際項目,還有大量反映中國科技進展的科技類及中國國情、中國文化類的圖書。
今年,我們又啟動了“推廣計劃”的加強版——“中國文化著作翻譯出版工程”,從過去的隻資助翻譯費用擴大到資助出版乃至推廣費用,加大了支持中國出版國際化的力度。同時,向世界發出強烈信號,力邀有國際影響的作家學者寫中國,比如,奈斯比特先生的《中國大趨勢》、庫恩先生的《中國30年》。
中國出版的國際化,“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就用這句話結束吧,與出版界的同人共勉。
(《出版廣角》2009年第10期卷首語)
§§後記
§§§後記
我把這本小書取名《有朋.有書》,是書名,也是我此生所追求的境界。因為有朋友,我不寂寞;因為有書讀,我更加不寂寞。朋友給我友誼,給我溫暖;書籍給我知識,給我智慧。友誼和智慧伴隨我成長。
當然,這本書中所寫的朋友,都是來自遠方,來自不同國度的非我族裔的朋友,而在我身邊的,時時鼓勵我、支持我、給我幫助的朋友,還留在我的心中。對他們,我並非惜墨如金,並非不想寫,而是怕寫出來會將朋友分出親疏厚薄,怕寫出來心中就沒了念想。也許,有一天,我會用另外一種形式來寫伴我成長的朋友。
本書中所涉及的具體的書目很少,無書似有書,實際上是對我所從事的工作進行了一番梳理,其中,更多的是對圖書傳播的理念。希望有一天,能將我對具體的書的解讀,特別是影響我、指引我的那些書的故事,說給大家聽。
感謝我的老領導趙啟正先生,他的“向世界說明中國”的外宣理念對我的影響,在書中或隱或顯,細心的讀者一定能體會得到。
感謝柳斌傑署長,他對現代出版的詮釋,特別是對對外出版的指導,為我的圖書傳播理念提供支撐。兩位前輩為我這本小書作序,使這本小書不僅華麗而且厚重。
感謝俞曉群先生,這位大腕出版人,一直鼓勵我,督促我將原本不成文的東西“化腐朽為神奇”。
還要感謝這本書的責任編輯呂鶯、我的同事李新、設計師小閆,本書的出版,處處留下了他們的痕跡。
當然,還有我的女兒和夫君,如果說我的工作還有些可圈可點之處的話,是因為他們一直是我的堅強後盾。虎年的春節,我一直在埋頭整理書稿,而沒有太多地理會他們,對他們的歉意和謝意一並在此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