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一生與書為伴(十四)(1 / 3)

§§§30、一部中國改革開放的史詩之作——讀庫恩的《中國30年》

羅伯特.庫恩博士的第一身份是銀行家而不是作家,至少不是專業作家,但卻出版了至少20本書。以中國為主題的圖書有《中國製造》、《中國的銀行與金融市場》、《他改變了中國:江澤民傳》和這本《中國30年:人類社會的一次偉大變遷》,等等。從書名我們就可以看出,他不僅寫書,而且都是大手筆。真不知道一個繁忙的銀行家怎麼會有時間從事創作,並且伴隨著大量采訪和談話。

《中國30年》首發時,我正在越南訪問,接到上海世紀出版集團總裁陳昕的電話,我就有一種衝動,想盡快讀到這本書。因為雖然我們親身經曆了30年,卻從來沒有認真地回顧過,更不要說總結。有些事已經淡漠了,有些事可能從來就沒有進入過視野。而這30年,無論是對國家,還是對個人都是最最重要的時期。尤其是我們這些與改革開放一起成長的人,對改革開放充滿感情的人,就更想在第一時間讀到這本書。當拿到書時才覺得,近50萬的中文字,要讀完它實在不是件容易的事,讀完尚且不容易,那麼寫它呢,豈不是難上加難。用了幾乎三個月的周末以及零零星星的時間,斷斷續續,終於讀完了這本書。其間,也聽到對這本書的種種評論,有人問我的看法,我一直堅持說,讀完才能發言。

當掩上書卷時,我自問,如果讓我寫這樣一本書,會有如此的視野嗎?會有如此的激情嗎?會將中國的改革開放30年描繪得如此淋漓盡致而又波瀾壯闊嗎?

有人說,紀念改革開放30年,圖書市場好像沒有什麼太有影響的書,我不能妄加評論,因為讀得不多,但是我敢肯定,凡是認真讀過庫恩博士這本書的人一定會大有收獲。這真是一本難得的好書。

外國人寫中國,角度不同,《大趨勢》的作者奈斯比特先生告訴我,中國人就像遊在魚缸裏的魚,而他們是站在缸外,因此他們能看見整個魚缸,而缸裏的魚是看不到的。因此,他能遊刃有餘地寫《中國大趨勢》。庫恩先生的這本《中國30年》與奈斯比特的《中國大趨勢》有異曲同工之妙。

從1989年起,庫恩博士開始訪問並研究中國,幫助中國做投資以及金融改革有20年的曆史。其間,他行走於中國的各個地方以及各個領域,與各行各業的人有過或深或淺的溝通和交流。他在書中信手拈來的某人的故事、某人的感受、某人的做法,無不充滿了他的勤勞與智慧。《中國30年》是一幅中國改革開放的曆史長卷,不僅有清晰的改革脈絡,並且有改革的做法、運行的機製,以及各領域、各地區改革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與解決問題的辦法和經驗。

首先,庫恩將中國改革開放的指導原則總結為四條八個字——自尊、穩定、責任和遠見。我和朋友討論過,這四條從哲學上講,並不在一個層麵上,但確實構成了中國改革的基礎和工作運行的理念。他是從與中國領導人的接觸中,從中國改革的實踐中體會和總結出來的“說法”,也許不夠“理論”,但卻鮮活,有說服力。仔細想想,還就是他說的這麼回事。用庫恩自己的話說,是“提出了我認為中國領導人思考問題的四種核心方式,這些基本觀念構築了決策,絕大部分政策皆源於此”。

第二,庫恩為我們勾勒了中國改革的大致脈絡,其中不僅有不同曆史階段改革中的探索和成果,也有彷徨和困惑。比如“解放思想”的大討論,比如國企的改革闖關。由此,我們不僅確立了經濟模式,也確立了從“鄧小平理論”到“三個代表”再到“科學發展觀”的理論指導思想。這對我們這些與改革開放同時成長的人是一種複習和梳理,而對出生於改革年代前後的年輕人則是一種教誨。複習和梳理有助於總結過去,繼承和發揚改革的成果;而教誨則是告知年輕人中國走過30年的不易,你們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向更高的目標前進。

第三,庫恩博士描述了改革的運作機製,就是“中國模式”的形成與確立。中國的改革從農村開始,是從安徽鳳陽小崗村的18個農民包產到戶引發的。此後,中國的改革開放也像中國解放運動一樣,以農村包圍城市的方式迅速展開,就有了從區域到全國、從個別領域到全方位的改革。其中涉及的問題之多,前所未有。因為中國的改革模式,無章可循,無式可鑒,我們隻能當探索者,“摸著石頭過河”,凡是有利於生產力的解放,有利於國家綜合實力的增強,有利於最廣大人民利益的事情都可以嚐試。從此,中國開始鋪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創建“中國模式”。30年的實踐證明,“中國模式”的可行與正確。當然,庫恩博士也指出了中國的問題,比如對資源的過度使用而導致與環境的不和諧,比如城鄉之間發展的不平衡,貧富差距拉大,比如官員腐敗造成信任危機,如此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