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一生與書為伴(十三)(1 / 3)

§§§27、關於中國圖書“走出去”的思考

——《江邊對話》在美國出版發行有感

2008年3月20日,《江邊對話——一位無神論者和一位基督徒的友好交流》一書在美國出版發行。作者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原主任趙啟正與美國基督教福音派領袖路易.帕羅。兩作者的話題,從《聖經》到《論語》,從牛頓到愛因斯坦,從“終極關懷”到社會和諧,從自然科學到神學及社會科學,內容深入而廣泛。雖然作者的文化背景不同,信仰迥異,卻絲毫沒在他們之間產生隔閡。坦誠、真摯又睿智、幽默的對話贏得了中美讀者的歡迎和好評。這是中美文化交流史上少有的一次深層次對話。美國第60任國務卿舒爾茨說:“這一友好對話以卓越的洞察力,深入探討了價值觀與生命本質的相互關係。閱讀此書,您會備受啟發。”中國一代國學大師季羨林說:“這是東西方文化之間、宗教信徒與非宗教人士之間的一次真誠對話,可謂開創之舉。對中美兩國人民更好地理解對方及本國文化,都具有重要意義。”帕羅本人也認為,美國應該學習這種對話方式,即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展開和平、坦誠的對話,美國應該明白,闡明觀點並不需要通過攻擊對方才能實現。

應該說,良好的國際秩序應建立在平等的國家間對話的基礎之上,而好的對話應該具有廣博的視角、時代的高度、開放的胸懷、深刻的曆史眼光、相當的哲學深度,以及對人類前途和命運的關懷等特質。在當今號稱對話時代的大背景下,我們有理由期待高水平的國際間的對話,能夠增進相互間理解和友誼的對話有助於提高國家的軟實力,增強國家的影響力。

最近,《環球時報》記者在采訪“軟實力”概念提出者、美國著名學者約瑟夫.奈時,請奈為中國的軟實力排名打分,奈認為中國的軟實力在國際間處於中間居上,並且還在上升,目前至少可打60分,美國雖然可打90分,但出現下降趨勢。奈的看法應該是很有代表性的。對國家存在的各種軟實力的爭論頗多,但對文化軟實力的認同及其作用幾乎沒有異議。

處於上升趨勢的中國軟實力,特別是文化軟實力的上升,是在中國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的上升。十六大以來的五年,是我黨文化自覺空前提高的五年,一係列新的文化觀念已經形成,並在十七大報告中集中體現了這種文化自覺:包括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源泉,文化軟實力是國家的核心競爭力,改革文化體製,推動文化創新,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等等。當前,文化領域已經成為國家間交往和較量的重要方麵,同時,文化作為軟實力的重要載體,既是意識形態的一個重要方麵,又是經濟領域的一個重要產業,社會的發展越來越依賴於文化的支撐。

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進行國際間對話,需要提高兩個能力,一是吸納兼容外來文化的能力(請進來),二是向外輻射民族文化的能力(走出去),而文化的輻射或傳播,並能產生影響,應該是那種能夠影響他人生活方式的文化力量,是那種極具吸引力的價值觀力量。改革開放以來的三十年,我們吸收外來文化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好萊塢大片、歐美暢銷書等,幾乎能與生產國同步出品。而對外輻射及傳播的能力卻有待加強。為此,中國政府采取了多項措施支持文化企業以各種形式“走出去”。“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就是中國政府鼓勵中國圖書在國外出版發行的具體措施。

“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的實施模式是以資助國外出版機構翻譯費用的形式,鼓勵其翻譯出版中國圖書。這是一種投入少、效果好的模式。僅僅實施三年就獲得國內外出版界的認可和好評,正是因為順應了世界了解中國的需要。三年來,中國已經資助了108家出版機構的645個出版項目,以16種文字在27個國家出版發行。這些出版機構以歐美國家為主,以國際出版集團和專門出版中國主題圖書的出版機構為主,出版的圖書全部進入國外的主流銷售渠道。“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實施以來,大大帶動了中國圖書的對外輸出,圖書版權貿易由過去的巨大逆差——1年的15:1到10:1再到2007年的5:1,逆差在逐年減小,在2006年和2007年兩大國際書展——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和法蘭克福書展連續兩年實現版權貿易順差。

這一計劃的緣起就是借鑒了歐美圖書走出去的成功模式,率先在“中法文化年”推出,當年獲得成功。此後,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與新聞出版總署共同組建了以20個出版集團和出版社為成員單位的工作小組,除了輸出版權給予翻譯費用的資助外,還配套了諸如書號保障、刊號優先、信貸支持、以出帶進等八項優惠政策。從此,中國圖書走向世界的腳步迅速加快。與工作小組機製配套的是,創辦了專門推介中國圖書的英文期刊A BOOK IIONAL和中英文雙語網站,同時成立了外國專家顧問委員會,聘請了貝塔斯曼、哈珀.科林斯、蘭登書屋、施普林格等國外資深出版人作為顧問,為中國圖書走向世界出謀劃策,大大縮短了中國出版界與國際出版界的距離。

“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的推進速度超過預期,以法國為例,其知名度很高的與“推廣計劃”類似的“傅雷計劃”自1992年開始實施,15年來執行的項目不足600項,而中國三年執行的項目已超過600項。

實踐證明,“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的成功是在中國文化大繁榮、大發展戰略指引下的成功,是每一個生動鮮活的案例支撐下的成功。每一個成功的個案基本包含了幾個要素——作者的知名度,話題的關注度,表達方式的國際化以及出版者合作的高度默契。《江邊對話》在中美的成功出版發行,更有力地印證了這種說法。

十七大報告指出: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必然伴隨中華文化的繁榮興盛,我們要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在推動文化的大繁榮、大發展中,將中國圖書推向世界。

§§§28、我們的2008——《中國記憶2008》序

2008,在中國的曆史上,會留下重重的一筆,在世界的曆史上,也將留有重要位置。

這一年,5月12日,一場裏氏8.0級,重創約50萬平方公裏中國大地的汶川大地震,有近7萬人遇難,近1.8萬人失蹤,受災人數超過4600萬,直接經濟損失幾近萬億元。中國政府和人民在第一時間展開救援行動,國際社會紛紛伸出援手,中國與世界手拉手,贏得了抗震救災的勝利。

當然,留在人們記憶中的應該還有一個重要的日子——8月8日,我們舉行了史上最獨特的奧運會,不僅是因為綠色奧運、科技奧運和人文奧運的理念被世界廣泛接受,更是那承載著中國曆史、文化,融彙古今、精彩絕倫的開幕式讓人傾倒,同時令人矚目的還有,中國運動員拿到了有史以來最多的金牌,在表現我們體育實力的同時,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國發展的勃勃生機。

這一年,當我們還沉迷在神舟五號、六號發射成功的喜悅之中時,神舟七號已經升空,宇航員翟誌剛代表中國人在太空中留下了自己的印記。高科技早已走下神壇,來到百姓身邊,成為我們須臾不能離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