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一生與書為伴(十二)(3 / 3)

知識就是力量,已成為我們的座右銘。在高科技雄霸天下的今天就更是如此。出版物的魅力就在於能夠準確地告訴人們,“非典”肆虐之時不必驚慌,“非典”可防可治。對每一個公民而言,自己不被傳染,也不傳染別人,如今,就是對國家的一種貢獻,就是對社會的一份責任。

《畫說“非典”防治》是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組織編寫,五洲傳播出版社最新出版的一本漫畫書,初衷是為支援新聞辦的扶貧對象——內蒙古自治區科右中旗的農牧民所編。在中國大城市“非典”病例呈下降趨勢之際,發現疫情已在農村發生,幫助農牧區預防“非典”十分重要。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趙啟正親自為該《畫說“非典”防治》作序,把令人憎惡又不明就裏的SARS防治用最通俗的白話娓娓道來,如敘家常。文中道:“如果自己、親人或你所認識的人突然發燒、咳嗽了,可不要像平時那樣以為是小病,不當回事兒,要快去醫院,或馬上告訴當地衛生部門,要聽醫生的話。還有一點挺重要,國家已經有規定,農民和城市低收入居民得了這個病,到醫院看病是不要錢的。”這語氣,就像叮囑自己的親人一樣。

序言的語言風格,貫穿於全書始終。書中采用問答形式,問的,是老百姓最關心的問題;答的,凡有關防治知識,必遵從科學,凡有關國家法律法規,必出之有據。無論問答,用的全是群眾生活中的語言,簡明、活潑、通俗、易懂。書中最出彩的是由《中國日報》的當家漫畫家擔綱的繪畫,一幅幅漫畫栩栩如生,使一個本來沉重的話題,由此變得妙趣橫生,而樂過之後,又感到形勢真的非常嚴峻。

《畫說“非典”防治》從認識“非典”到防治“非典”,一一敘說,因其新穎,因其通俗,因其為最基層的老百姓,出版後大受歡迎。故應讀者要求,連續再版。

應有關方麵要求,麵向各國駐華使領館外交人員和來華外國人的防治“非典”的出版物正在趕製之中,將於近日發行。

§§§26、多元的文化 多彩的世界

——《在同一世界》跋

當讀完這本書《在同一世界——麵對外國人101題》全稿的時候,我深深地舒了一口氣。想做這樣一本書的念頭源於何時,已經記不清了,也許是第一次出國的“孤獨”,也許是第一次與外國人交往的無措。對外國文化的困惑,心中隱隱地想有個“老師”來指導一下,因為從小到大,一直是受師誨,受書誨,而多於直接的體驗。我這麼多年做對外出版工作,一次次出國,一次次與外國人打交道,仍不時“惶惑”,出這本書的願望隨之強烈起來。

啟正同誌的奇聞逸事頗多,凡與他接觸過的人士都能道出一二。國外對他的評價就更多,在浦東時被叫做“浦東趙”,在新聞辦時被稱為“中國的形象大使”、“中國屈指論客”。他在對外交往中的貢獻和經驗,我們可以閱讀他的大作《向世界說明中國》。我們與啟正同誌的緣,在於“書”。

啟正同誌對於書有一種發自內心的喜愛,辦公室及家裏隨處可見的“書攤”絕不是擺設。作為一個國家新聞發言人,我們看他洋洋灑灑,出口成章,涉獵之廣,知識之淵博,完全是平日裏的積累。正所謂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然而,真正成為作者,出版自己的書,卻是從新聞辦主任退下來後的日子。平日的積累,猶如火山噴發,一瀉千裏,不長的時間裏,就有《向世界說明中國》、《江邊對話》、《浦東邏輯》等四五本佳作問世。

這些書,有著共同的特點,樸實無華,潤物無聲,極其深刻的道理用極其淺顯的語言來表達,還讓人回味無窮。這就是他的本事。

奧運將至,我們與外國人打交道的機會增加了許多。某個偶然的機會,我與遼寧出版集團的同誌談起希望有人能出版一本如何與外國人打交道的書,竟與他們不謀而合,進而討論作者時,我們又一起想到了啟正同誌。如果從理論上論述如何麵對外國人,那不是他之所長,而外交、外宣經驗的豐富,講“故事”的本事之強,正是他的強項。可以說,這本書的目標和寫法,是為啟正同誌量身而定的。應該說,本書實現了預定目標。

遼寧出版集團在中國不是一個很大的出版集團,所處的位置也遠離政治、文化、經濟中心。但是,他們對選題有著極敏銳的嗅覺,有著極強的對內、對外的營銷意識。好作者遇到好的出版者,這件事自然水到渠成。

作為本書的倡議者和第一讀者,我要告訴大家的是,書中所述多為啟正同誌的親身體驗,在麵對外國人時,固然有衣食住行之注意事項,更使人困惑的卻是文化差異。正是由於文化的差異使世界姹紫嫣紅,同時,文化的差異也製造了多種衝突。如何使世界呈現萬紫千紅,減少衝突,促進和諧,是全人類的願望,更是我們中國人的願望。作者正是以這個願望為基點,以他的政治智慧、生活經驗,告訴大家他所親曆的故事,其中的一些故事,我雖然已經耳熟能詳,但讀來依舊耳目一新,就像發生在昨天,就像發生在讀者的身邊。

這麼好的故事,當然應該讓大家分享。作者今攜遼寧出版集團之手,向2008年奧運會、2010年世博會,獻上了一份特別的禮品。

借此機會,還想向讀者推薦將由遼寧出版集團出版的,這本書的姊妹篇——《在同一世界——麵對中國人101題》,大家可以從另一側麵再次領會中外文化的差異,讀出萬紫千紅的文化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