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中英合作共贏,出版獨辟蹊徑
各位來賓,下午好:
我參加過多次出版論壇,但像這樣中國——英國一一對應的論壇還是第一次。從論壇的議程上看,無論是發言還是討論題目都是與中國出版“走出去”相關。所以應該感謝論壇的主辦方——英國駐華使館為中國出版“走出去”所作的努力和幫助。
中國和英國的關係,按照布朗首相的說法,是正處於曆史最好時期(專家們認為,沒有最好,隻有更好),布朗認為,中國的發展,對英國是個機會。這個說法和態度受到中國政府的歡迎(《國際先驅論壇報》認為布朗是一個現實主義者,財政大臣出身的布朗曾說,世界上隻有兩種財長,一種是失敗者,一種是及時退出者,但做了十年財長的他卻創造了第三奇跡,從財政大臣走上了首相的位置)。中英關係的發展是平穩的,盡管貿易額沒有中德、中法那麼大(上百億歐元,年初布朗訪華隻簽了8億美元的貿易協定),但內涵豐富,英國的金融、教育、文化、服務業對中國有吸引力,對我們來說,英國的出版業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國際知名的企鵝出版社率先高價購買了《狼圖騰》的版權(10萬美元),帶了個好頭,蘭登15萬買了《兄弟》,哈珀.科林斯表示要買第二個“狼圖騰”。這些都說明,國外出版界對中國圖書表現了極大的熱情,實際上這是對中國表現出的熱情,是在中國快速發展、國際影響力逐漸加強的大背景下發生的。去年,在法蘭克福書展的一個訪談節目上我被問到:中國圖書為什麼要“走出去”?政府為什麼推動這件事?(在座的英國朋友恐怕也有這樣的問題)我回答,中國的曆史很長(5000年的文明史),但開放的時間很短(今年我們將隆重紀念改革開放30年),開放之初,我們打開國門,首先做的是“請進來”,學習國外的先進科學技術、先進管理經驗,乃至發展理念,我們越來越多地了解世界,了解中國之外的方方麵麵,在了解世界的同時,我們發現,世界對中國的了解是極其的少,到目前為止,實事求是地說,中國對世界的了解仍然遠遠大於世界對中國的了解。今天來的是英國朋友,你們可以做一個實驗,在倫敦和北京街頭同時采訪,隨機訪問英國和中國公民,看他們對中國和英國的了解程度。這樣的采訪我們在2000年“中華文化美國行”活動時也曾做過。記者在紐約街頭采訪美國人,問起對中國的印象和了解,結果是:一、熊貓,二、長城,三、春卷。而中國人對美國的了解就要廣泛得多,也深入得多了。正因為此,我們要給世界了解中國增加渠道,中國圖書“走出去”的目的就在於此。
2005年,我訪問英國,拜會了企鵝出版集團的總裁麥肯森先生。我說,我很喜歡企鵝的那套“黑皮書”經典係列,盡管也收有中國選題,但太少了,我希望有更多的中國圖書進入“黑皮書”經典係列。去年,在法蘭克福書展,我們再次見麵,又談起這件事,麥肯森先生問了與2005年同樣的問題,你希望我們出什麼樣的書?這次在美國拜訪哈珀.科林斯和蘭登書屋時,我也被問到這樣的問題。我想,這是我們中外出版界麵臨的、應該共同思考的問題。
應會議主辦方英國駐華使館的邀請,讓我講講“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鑒於“推廣計劃”在國內外出版界有廣泛的認知度,我講一個剛剛結束的案例:
2月20日,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原主任趙啟正和美國著名神學家、基督教福音派領袖路易.帕羅合著的《江邊對話——一位無神論者和一位基督徒的友好交流》一書的美國版首發式在紐約舉行。這本書2006年8月在中國出版中、英文版,2007年由貝塔斯曼出版俱樂部版,這次是哈珀.科林斯旗下的宗德萬出版社出版市場版。應該說,這本書的出版是成功的,而成功的因素有多種,在此,與大家分享:
第一,有知名作者。中方作者趙啟正曾多年擔任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深諳對外的溝通與交流,他的物理專業學曆背景使他邏輯思維嚴密,哲學功底深厚。而帕羅博士則是美國著名的基督教福音派領袖、阿根廷裔的布道家,經常穿梭於世界各地傳經布道,每每聽眾成千上萬,還曾出版過幾十部專著,其個人魅力及學識、口才可見一斑。因此,兩位知名人士的對話自然容易引起關注。我們希望知名作者寫中國,不僅是中國的,更希望有外國的,比如,《大趨勢》的作者約翰.奈斯比特,《第三次浪潮》的作者托夫勒,《軟實力》的作者約瑟夫.奈,這些世界知名的作者目前對中國的興趣多多,據說奈斯比特已在天津南開有了工作,並且計劃寫《中國大趨勢》。我們非常歡迎這些國際知名的作者寫中國。約瑟夫.奈去年曾在北大作講座,前些時候又專門接受《環球時報》的記者專訪,談中國的軟實力,他認為中國的軟實力目前至少可打60分,但處於上升趨勢,美國的軟實力目前可打90分,但處於下降趨勢。我們希望他們能寫出關於中國的書,是為了讓更多的讀者通過他們的客觀描述了解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