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際先驅論壇報》日前發表文章認為,中國文學在海外的傳播和影響逐步擴大,但翻譯等方麵的問題仍然阻礙著中國文學作品在海外,特別是在歐美地區的進一步推廣。中國出版的外國書籍多來自歐美,但中國大部分圖書的出口目的地是東南亞。文章說,形成這一現象的最重要因素就是翻譯質量差。由於中文與西方語言截然不同,因此推出細致而準確的文學譯作所花費的時間令中外出版商望而卻步。
美國教授喬舒亞.庫柏.雷默在《中國形象——外國學者眼裏的中國》一書中,關於中國的文章最為精彩。他認為一個國家的國家形象直接關係到該國在國際社會的“聲譽資本”,而“聲譽資本”的缺乏會增大改革的風險。對中國而言,一、會增加經濟改革的成本。二、會增大貨幣和金融改革風險。三、會延緩農村改革。四、會增大國際壓力。五、會傷害中國的企業。我認為還應當加一條,會增加與國際溝通的成本,加大與國際打交道的風險。所以,無論中國文化“走出去”的路有多麼漫長,打破翻譯的瓶頸有多麼艱難,我們還是要義無反顧、鍥而不舍、全力以赴地去推動。
中國要成為出版強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現在我們也有著非常好的發展契機。隨著2008北京奧運會的臨近,“漢語熱”加速升溫,像美國已有2400多所中學開設了漢語課,這為中國出版“走出去”帶來了無限的生機。隨著中國社會的進步,隨著我國文化體製改革的不斷深入,中國出版人將會奉獻出更多精品佳作,並將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傳達到世界各地。最近,中國政府提出“和諧世界”的外交思想。在以武力與暴力解決國際衝突的種種國家政策已經被證明陷入困境的今天,充滿東方智慧的“和諧世界”理念在國際上受到廣泛關注。悠久、燦爛的中國文化應當為世界的和平、發展、和諧、進步作出更多的貢獻。而中國文化能不能“走出去”?走出多遠?走出多少?外宣出版物的宣傳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是反映在翻譯的效果上。這就給我國的翻譯界提出了一個重大題目。這個題目,如果從不同的角度來解讀,我們還可以稱之為機遇、挑戰、平台、廣闊天地、時代的呼喚,等等。如何做好這個重大題目,我是外行,可是外宣工作和“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離不開廣大翻譯工作者的支持。所以,我今天僅僅是從“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的角度,想說說對翻譯事業的一點兒期待。
作為“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的推動者,我希望翻譯界為文化走出去作出更多的貢獻:
1.推薦優秀翻譯。漢語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語言,但是使用的地域卻相對有限,而且由於漢語與西方文字分屬不同語係,差別較大,學習漢語對外國人而言非常困難。因此,中譯外翻譯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很多外國有需求的書需要我們譯成外文,或至少要將摘要譯成外文才能走向市場。我們在國際圖書市場上操作不力,表麵上講是我們的對外供應意識不足,其實,深層次的原因是我們的中譯外的人才非常匱乏,特別是那些具有外宣意識,了解如何向外國人解說中國形象的高級翻譯,可以說是鳳毛麟角。因此,要向世界說明中國,讓中國文化走出去,走得多一些,遠一些,我們就更加需要更多的中譯外翻譯,尤其需要高級翻譯。希望翻譯界老中青三代中能夠有更多的人才投身於這個事業。
2.製定規範翻譯詞彙,如京劇、北京、龍等。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各個領域對外開放取得了眾所周知的成就,翻譯在其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一些涉外出版物、對外宣傳品、商品廣告、各地旅遊點的介紹等譯文中還存在著相當嚴重的質量問題,錯譯、語法不通、拚寫錯誤、違反習慣說法,比比皆是,甚至有些譯法在國外公眾中傳為笑談。希望翻譯界更加重視對外宣傳中翻譯詞彙的規範化工作。(例子:八大山人,優生優育)
3.建立聯係。外國漢學家屬於比較理想的譯者。蘇童新作《碧奴》在15個國家的譯本將陸續問世。據擁有該書中文版權的重慶出版集團介紹,該書的英文版由美國印第安納州大學著名漢學家葛浩文翻譯,德文版由海德堡大學漢學家翻譯,日文版由日本漢學家飯宗崗翻譯。其他版本如法文版、斯洛文尼亞文版等也均由國外出版機構尋找外國漢學家擔綱。國外的漢學家既精通自己國家的語言,又了解中國文化,並且有比較深厚的文學功底。目前“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以資助翻譯費的形式助推中國圖書走出去,但僅僅靠這一點是不夠的,“推廣計劃”還將建立外國翻譯家庫,吸引海外漢學家對翻譯中文圖書的興趣。這方麵也需要翻譯界的幫助和支持。
4.尋找作者。最近,我們委托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做了一個關於中國主題圖書在世界主要發達國家出版情況的課題,其中,外國漢學家以及翻譯家同時又是作家的不少,譯協與他們的溝通比其他人優越,可以從中發現作者。我們希望與這些既了解中國、對中國友好的又願意撰寫中國的作者建立聯係,並給予適當方式的支持。
總之,希望各位專家與我們一道,為中國文化“走出去”疏通渠道,搭建平台,並在這個過程中,振興我們的翻譯事業。
(在中譯外論壇上的演講,2007年4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