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圖書“走出去”是國家戰略,也是中國出版業走向國際市場的道路中麵臨的一項挑戰。作為一個文明古國,中華文明在曆史上早就漂洋過海,傳遍了世界,不僅對同屬東方文明的周邊地區,也對與我們有著不同文化淵源的世界其他地區產生過極大的影響。當然,這種文明的對外影響是與中國當時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相對應的。
現在,很多人都在談論硬實力和軟實力的概念。在國際間經濟與文化交流的過程中,這也表現為一種國力與文明之間的較量。經過二十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的國力在不斷增強,這種硬實力的增長有目共睹,諸如GDP的持續高速增長,對外貿易的連年順差,“中國製造”已經成為世界各國消費者家喻戶曉的名詞;而我們的軟實力,諸如表現我們中國的核心價值觀、悠久曆史、燦爛文化的產品,對外的交流與影響卻十分有限。這使得我們的國家形象在國際上受到很大影響,我們自認為的國家形象與國際認可的國家形象存在較大的距離。
一般說來,世界上每個國家都存在硬實力和軟實力是否平衡的問題,有的國家差距大一些,有的國家差距小一些,甚至沒有差距。因此世界上幾乎所有國家特別是發達國家,都有對外推行本國文化的計劃,因為文化輸出對於保護、發展和擴大本國在世界的影響力,塑造國家形象有著重要意義。中國也是如此,我們正在進行的“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我長期從事出版及出版管理工作,現在主要的工作內容就是要通過對外出版工作,通過推進版權貿易和實物出口,來增強中華文化的對外傳播能力。作為中國文化產業的核心部分,中國出版業要擔起繼承、發展和傳播中華文化的重大責任。而長期以來,中國版權貿易逆差的情況與中國的地位不符,與中國的發展現狀不匹配。以圖書為例,每年中國出版圖書20萬種以上,應該算是出版大國了,但在出版貿易上無論是實物出口還是版權貿易一直都是逆差,2005年版權貿易進出口的比例為7:1,進口是出口的七倍(以前的差額更大)。版權貿易逆差是中國出版業長久以來的心結。中國政府和中國出版人意識到了自己的使命並通過艱苦的努力取得了成效,從2006年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和法蘭克福國際書展開始,情況有所改善。在2006年9月的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上,首次實現了版權貿易順差,輸出1096項,引進891項,輸出引進比為1.23:1。10月,在法蘭克福書展上,中國展團版權輸出再創新高,累計輸出1936項,引進1254項,順差再現。雖然僅僅兩個展會的順差並不意味著我國的版權貿易將進入順差時代,但較之2005年的7:1,以及1年逆差高峰時的15:1,2006年的版權貿易逆差明顯縮小。
如果作為一個課題加以研究,中國在版權貿易上的逆差是由很多因素造成的,我們可以為此另外開一個研討會。今天我們隻說其中一個因素,這個因素與其他諸多因素相比,可謂舉足輕重,這就是翻譯問題。目前,翻譯問題已成為中國出版乃至中國文化“走出去”的瓶頸。中國和外國的出版機構都承認,能否用地道的外文、用外國人能理解的方式,表達中文原著的意思,是中國圖書在國際市場上有無立足之地、有多少立足之地的關鍵。在座的許多人都聽說過這樣的例子,摘得第三屆老舍文學獎長篇桂冠的《受活》,在2004年底就分別與日、法、意、英四國出版機構簽訂了版權輸出合作協議。但直到今天,四個譯本無一問世。作者閻連科說:“老外一看本子,都縮回去了,說翻譯不出來。”很多中國出版物都有與《受活》類似的經曆,由於找不到好翻譯而使外文譯本難產。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和美國湯姆森學習集團共同出版的《漢語900句》於2006年8月30日首發,該書將向全球50個國家推廣使用。湯姆森學習集團亞洲分支機構高級銷售經理透露,這本書最初的譯本因為不夠地道,幾乎全部返工重來。現在的譯本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但還有不地道的地方。
中國每年出版的圖書超過20萬種,但這些書很難被國外出版商見到。世界上使用漢語的人最多,但使用漢語的國家卻幾乎最少,這是中國與世界交流的一大障礙。中文的難度讓很多外國人卻步,所以,翻譯一直是中國圖書“走出去”的障礙,同時也是中國圖書“走出去”的必經之道。為此,中國政府采取了多種措施,其中,“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就是一項強有力的措施。目前,該計劃已經納入中國“十一五”文化發展重大工程。
這個計劃是以資助翻譯費的形式鼓勵國外出版機構翻譯出版中國圖書。自2004開始試驗,2005年啟動,到2006年已初具規模,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實施機製和操作平台。我們有一個由28家國內出版集團和出版社組成的工作小組,有一本英文季刊A BOOK IIONAL和一個網站“中國圖書對外推廣網”,3月份,我們與穀歌聯手開通了這個網站,希望我們的翻譯專家經常光顧這個網站,裏麵有專門的翻譯名家欄目,推薦的還不夠多,希望有更多的優秀翻譯在裏麵出現。“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自實施以來,共資助20多個國家的五十幾個出版機構翻譯出版中國圖書,資助項目近500個,資助金額超過2000萬。
海外市場確實需要中國圖書。我們在法國圖書沙龍有成功的先例。很多不為國內出版界熟悉的海外中小出版機構也都表現出對中國圖書的興趣。英方公司 Greene先生用“huge”(巨大的)這個詞來形容中國圖書在英國市場的前景。他說:“中國文化、中國圖書在我們國家很流行。但是,中國書需要用我們喜歡的方式走近我們的讀者。”Greene建議,中國圖書輸出到國外時要改變圖片小、文字多的版式,還要提高價格以便與英國市場保持一致。最重要的還是要用外國人習慣接受的方式去講述中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