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一生與書為伴(七)(2 / 3)

許多學者、翻譯家和出版家為向世界介紹中國、讓世界了解中國作出了努力,所有這些人和他們所做的一切,曆史是不會忘記的,中國人民是不會忘記的!

馬悅然先生曾說,近百年來中國誕生了很多優秀的家、詩人,很多人完全有資格拿諾貝爾獎,但或多或少都是因為翻譯的原因而未能被西方接受。是的,不僅僅是文學作品的翻譯,還有包括政治、經濟、法律、曆史、地理等各個領域作品的翻譯,都需要繼續努力和加強。在向世界說明中國這一方麵,我們肩上的擔子還很重,要走的路還很長。

一百多年來,人類從內燃機時代飛奔到目前的信息時代,媒體越來越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傳媒不僅具有傳統意義上的信息功能、教育功能、娛樂功能以及廣告功能,還特別具有為了國家或某些集團的利益製造輿論的力量。21世紀的信息技術革命,使發達國家利用經濟、技術優勢進一步擴大了新聞傳播優勢,掌握了更多的話語權,而經濟、技術力量薄弱的發展中國家讓世界聽到自己的聲音變得更加困難。東西方傳媒實力存在相當大的差距,有資料表明,西方發達國家流向發展中國家的信息量,是發展中國家流向發達國家信息量的100倍。這種差距同樣表現在文化產品的貿易上,中國圖書、報刊、音像製品、電子出版物在國際貿易中逆差很大。盡管如此,中國在入世後,仍然承諾外資可以進入報刊、音像製品的批發、零售市場,因為他們會在進入中國市場的同時,將比較先進的經營經驗帶進中國,前幾年德國貝塔斯曼集團在中國推行的“書友會”業務便是一個成功的例子。

中國的GDP僅占世界GDP的4%,人均剛過1000美元,中國的出版業規模較小、機製不夠靈活、競爭力不強的弱點在入世後更加突出,目前中國每年出版的圖書在15萬.20萬種,但銷售收入無法與國外的出版集團相比。文化產品貿易上的巨大逆差,阻礙了世界了解中國,明顯的事實是,中國每年大量進口圖書、期刊以及音像製品,特別是大量購進版權,使得中國對世界的了解比世界對中國的了解要多得多。這種巨大的反差,除了經濟上的影響之外,還會帶來一些更為嚴重的後果。對中國和中國文化缺乏了解,容易使各國政府和民眾在與中國打交道時,在合作和相處上有可能發生更多的困惑,走更多的彎路,產生更多的誤解,付出更多的代價,甚至發生不必要的衝突。相信這是所有人都不願意看到的。因此,中國政府借鑒其他國家的經驗,在資助法國出版社出版中國圖書獲得成功的基礎上,適時地推出了“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the Program to Popularize ese Books Abroad——簡稱PPCBA計劃),這一計劃從長遠看,既是中國的需要,也是世界的需要,甚至可以說是和平的需要,是互利互惠之舉。這個計劃的主要內容,就是更多地敞開我們的書架,通過資助翻譯費的形式,鼓勵外國出版商和出版機構出版發行關於中國的圖書。我們將重點推薦那些能夠反映中國文化和中國麵貌的圖書。我們已將首批推薦的書目翻譯成英文,並在明天開幕的BIBF書展上辟出專門的展區,展覽這些圖書,希望感興趣的國外出版商能夠去看一看,選一選,如果有一些你們中意的圖書,可以申請翻譯方麵的政府資助。具體申請資助的辦法在書目及展區中有詳細的說明,容不贅述。無論有沒有看到你們感興趣的圖書,都希望留下你們的看法和想法,我們對國外讀者對中國的閱讀需求也有興趣。我們的合作應該是多種形式的,其中包括合作出版——美國耶魯大學出版社與外文出版社合作出版的“中國文化與文明”叢書就是一個成功的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