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一生與書為伴(七)(1 / 3)

圖書,在中國一直被人們稱為了解世界的窗戶。比如,毛澤東在少年時代曾讀過一本《世界英豪傳》,被書中的華盛頓、林肯等人的事跡所感染,他說,中國也要有這樣的人物。後來,他真的成了新中國的開國領袖。時至今日,無論中美關係如何變化,華盛頓、林肯始終受到中國人的尊重。

長期以來,出於對了解外部世界的渴望,中國對世界文化的引進敞開了越來越多、越來越大的窗口。大量優秀的外國作品被翻譯家們介紹到中國,以圖書的形式與中國人見麵。由此,中國人知道了美國的傑克.倫敦、福克納和海明威,知道了俄國的托爾斯泰和普希金,知道了法國的伏爾泰和巴爾紮克,知道了德國的歌德、席勒和海涅,知道了英國的莎士比亞和日本的川端康成。一些當代外國著名作家的名字和作品,如法國的薩特、普魯斯特,奧地利的卡夫卡、捷克的米蘭.昆德拉,等等,許多中國人都耳熟能詳,文化界更是如數家珍。他們的著作在中國的發行量通常都比在本國大得多,並且深深地影響了中國人。至於外國許多新出現的文學類、哲學類、管理類圖書,更是通過版權貿易大量進入中國。據中國版本圖書館資料室統計,1978年至1990年,全國年均出版翻譯作品2192種;1995年至2003年,翻譯類新書(不包括重譯和多版本譯著)的數量高速增長,年均出版翻譯作品超過一萬種。

中國在了解世界的同時,也在向世界敞開自己,希望其他國家的人民了解自己。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有一些熱情的外國人充當向世界介紹中國的使者。他們愛中國,寫中國,讓越來越多的人了解中國,讓世界了解中國,為中國文化走向世界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一部《馬可.波羅遊記》,拓寬了中古時代歐洲人的地理視野,在他們麵前展現了遙遠的東方那廣袤而富饒的土地,引發了他們對於神秘東方的無限向往,使歐洲人有機會在中世紀的黑暗中辨認並接觸到另一種文明。意大利航海家哥倫布小時候讀了《馬可.波羅遊記》後,非常欽慕中國之文明富裕,向往已極,立誌東遊。後來,他率領船隊向東方進發,結果航行到了美洲,發現了新大陸,開辟了由歐洲到達美洲的新航線。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馬可.波羅遊記》影響了人類曆史發展的進程。而馬可.波羅也成為曆史上為西方世界認識中國貢獻最多的一個人,是中國家喻戶曉的外國曆史名人。

《大地》的作者賽珍珠曾榮獲1938年諾貝爾文學獎,她是一位非常特殊的美國作家,生於美國,長在中國。賽珍珠長年累月在中國生活,通過直接和間接的途徑,對中國文化和社會生活有了較為深入的了解,她平生最大的願望就是盡其所能地把中國如實地寫進她的書裏。在《大地》這部裏,賽珍珠塑造了一個勤勞、堅毅、質樸、善良,具有種種高貴品質的中國農民形象,使西方人發覺,中國人是與他們同樣的人,具有同樣的人性,還具有西方文化價值觀所推崇的某些高貴品質。賽珍珠成功地擺脫了文化上的絕對主義,避開東西方文化孰優孰劣的無謂爭論,追求異質文化之間的和諧相處,以及它們之間的互補和最後可能的融合。這對於異質文化或者說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極具啟發性。

值得提到的文化交流使者還有埃德加.斯諾,斯諾一生共寫了九部有關中國的專著,在西方記者中,這仍然是個世界紀錄。他的代表作《西行漫記》,一直以來被中外人士看做是最早真實地報道當時中國紅色區域的長篇紀實作品,被譯成十幾種文字,幫助外國人了解所謂“紅色中國”的真實狀況,在中國和世界產生了重大影響,斯諾也因此成為著名新聞記者。

此外,還有許許多多翻譯家將中國的作品翻譯介紹到國外。如,被德國人稱為中國文學翻譯大師的庫恩,曾因翻譯《紅樓夢》、《三國演義》和《金瓶梅》等多部中國古典文學名著而被德國聯邦總統授予中德文化交流勳章。20世紀初英國的漢學大師阿瑟.韋利1917年翻譯出版了《170首中國詩歌》,令西方讀者對東方文明大開眼界。隨後,他陸續出版了《詩經》、《論語》和節譯自《西遊記》的《猴子》,向西方打開了中國文學之門。法國思想家伏爾泰畢生對中國文化抱有濃厚的興趣,並高度讚美中國文化,他在促進歐洲人對中國文化的了解方麵功不可沒。作為瑞典皇家科學院院士和國際諾貝爾文學獎評委的瑞典著名漢學家馬悅然在翻譯中國作品方麵碩果累累,他曾譯過《詩經》、《三國演義》、《水滸》,還譯過沈從文和魯迅,也譯過當代作家、詩人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