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奈斯比特先生寫的新書《中國大趨勢》,實際上它是講了新社會的八大支柱。《中國大趨勢》對趨勢的預測不多,對中國模式的總結占了主要分量。八大支柱是講支撐新社會的八個方麵,理論非常強,但是用什麼來支撐,是一個個鮮活的故事來支撐八大理論。所以,我們在邀請外國人寫中國主題圖書的過程中,實際上是在學習他們組織書的結構、他們的話語方式、他們講故事的方法,這對我們都是非常有啟發的。
現在這本書是中國吉林出版集團與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出的中文版,他們在整個運作上學習了國外的先進營銷模式。比如說先出試讀本,然後請方方麵麵的人看,提了意見再出正式版本,這是國外營銷圖書的一個非常好的方法。
主持人:也就是說中國出版業在這麼多年的摸索中,也從國外借鑒了很多先進的經驗,而且要把中國圖書推向世界,必須像您說的要有一種受眾國或者受眾國讀者的思維模式,讓他們讀得懂,讀得有意思。
吳偉:否則的話就是雞同鴨講。我們現在說你寫的東西首先要讓人看得懂,看得進,最後是讓他們能夠接受下來。如果寫的這個東西他根本就看不懂,他就沒有興趣再看,看懂之後是看得進,然後才是接受,你才能影響他。否則你說你寫了半天,我們過去確實有很多這樣的問題,我們自己覺得不錯,我們自己感覺很好,但實際上不是這樣。所以推動和歡迎外國知名作者來寫中國,這個工作我們會長期堅持下去。我們也希望國際出版集團能夠在這方麵作貢獻,同時也希望通過中國網向國內外業界以及作者有一個宣示,就是我們歡迎外國作者來寫中國,特別是那些在國際上有影響,又客觀、公正的人來撰寫中國,來描述中國,向世界展示一個大家還不很熟悉甚至是陌生的中國,但是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的中國。
主持人:我知道吳局長這麼多年以來一直從事中國圖書的對外推廣,在這裏做了很多工作和努力。在節目的最後,請您給大家預測一下,中國圖書要真正地走向世界,您覺得還需要多少年的時間呢?
吳偉:媒體界的朋友們在采訪我的時候也喜歡問這個問題,你是不是能夠預測我們什麼時候算是真正的“走出去”了?我說我也不是奈斯比特,我不是未來學家,我不能預測。但是,我應該通過中國網和業界朋友說一句話,就是路漫漫,中國出版國際化的路是長的,我們現在不過是剛開始。但是我們有信心,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隨著外國人對中國興趣的加大,中國出版“走出去”的路一定會比較順暢,中國出版國際化的速度一定會加快,比我們剛開始做的時候快很多。所以,我們還是要不遺餘力,要讓中國出版業在國際化的進程中不斷地學習,不斷地提高。
說到家,中國出版業的國際化就是為了向世界說明中國,那麼向世界說明中國做什麼?實際上是要讓中國融入世界。中國如果發展了,是對世界的貢獻。如果中國的問題很大,那也是世界的問題。我們要用我們的努力,為世界作貢獻,我們不僅希望中國和諧,也希望世界和諧。和諧中國融入的應該是一個和諧的世界。我們要為這個大的目標作出我們非常具體、非常實在的工作和貢獻。
主持人:今天非常感謝吳局長做客中國訪談,在這裏我們也祝福在2009年法蘭克福國際書展上,中國主賓國的活動能夠取得圓滿成功,也歡迎來自世界各地的出版商和讀者在這次書展上與中國圖書有一次零距離的親密接觸。
感謝各位網友的收看,下期節目再會。
§§§8、讓圖書成為向世界說明中國的橋梁
各位來賓,上午好!
很高興與中外出版專家一起討論“出版產業的創新與發展”這一全球出版家都關心的問題。
我所供職的機構——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的工作任務是向世界說明中國,就是讓外國人了解中國、認識中國。了解中國、認識中國,特別是了解認識一個完整的、真實的中國並不容易,困難在於中國是一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發展不平衡的國家,用中國一個家喻戶曉的成語來說,就像是盲人摸象,摸到鼻子的認為大象是軟管,摸到腿的則認為是圓柱。人們親自接觸得出的結論應該是很權威很真實了,但了解到的隻是其中的一個片段。特別是現在,中國正處在不斷變化的時代,政治、經濟、社會的各方麵都處在改革的過程中,每一天都有新進展,這種進展不僅表現在GDP的增長上,還表現在中國人觀念和思想的發展變化中。這種發展變化,既有淺層次上有目共睹的,也有深層次上潛移默化的。有許多變化是深深根植於中國傳統文化土壤中的,而其開花結果的過程,則同時受到世界其他文化陽光雨露的影響。要了解認識中國、中國人、中國文化、中國的現實狀況,或者說中國這頭大象,有很多手段和途徑,圖書則是其中最好的方式之一。
全球化潮流使地球變小,人們之間的距離縮短。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各地的人們較之從前更需要彼此了解,而彼此了解的必經途徑是文化上的相知。在全球化的今天,人們仍然在追求個性之外屬於全體人類的普世標準,這些標準包括對和平與秩序的基本認知。尤為重要的是,當我們討論文明、平等、民主、發展等種種觀念時,人們必須了解來自不同文明的不同理解,以及這些不同理解的曆史淵源和理由。任何一個民族傳播自己文化的過程,也都是爭取融入國際大家庭、被其他民族所理解的過程。隻有通過理解,建立在這種文化基礎上的國家理念,才會更容易為世界所接受,各個不同文明之間才會相互尊重,和諧相處。也就是說,隻有相知,才能相容和相融。
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包括古代文明與現代文化,都是人類文明的共同財富。它們之間相互影響,互相補充,應該說,這種相互影響是有益的,不同文化的互補是主要的,當然,也會有衝突,但衝突是次要的,人類應該在相互影響中增進了解,相互包容,共同進步。中國的改革開放剛剛二十多年,在曆史的長河中不過一瞬間,中國與世界展開廣泛深入的接觸和對話的時間也不算很長。有些人在與中國交往時會產生某種困惑,這一點也不奇怪。困惑的產生主要源於文化背景的不同。正像戴高樂將軍曾說過的那樣:人和人之間的距離比地球和月亮的距離還大(Going to the moohe greatest distao cover is still between us)。外國人要了解中國文化,中國人要了解外國文化,這就需要建立了解的平台和橋梁,出版業恰恰提供了這樣一個合適的平台和橋梁。因為人與人之間的直接交往是有限的,人們對世界的認知,對其他文化的認知往往是間接的,在很多情況下是通過書本知識來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