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有朋自遠方來(七)(2 / 3)

我說,隨著中國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關注中國,反映在出版領域,就是以中國為主題的圖書逐漸增多,最近有幾本非常有影響的書,比如瑞典拉格奎斯特的《中國在全球化的中央》、法國魏柳南的《中國的威脅?》,特別是剛剛出版的英國馬丁.雅各的《當中國統治世界》,已經引起各大媒體的廣泛評論。愛德華先生顯然想知道我從這些書裏看見了什麼。我接著說,這些不同國家的作者都在討論中國的崛起,恐怕這是地球人都關心的問題。中國為什麼會有如此快的發展,中國發展後會對世界造成怎樣的影響?

瑞典的拉格奎斯特在《中國在全球化的中央》中寫道:國與國之間的了解比人與人之間的了解要困難得多。對中國這樣一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國家的了解就更難。一個外國人生活在瑞典的一個城市,就可以基本了解瑞典的全貌;但一個外國人至少要在中國的十個城市生活過,才能對中國有個大概的了解,因為每一個地方的發展水平、人們的思維方式甚至當地方言都完全不同。想了解中國的人,至少每年去中國一次,否則你一定以為走錯了地方,中國不是每年而是每天都在發生變化。

馬丁.雅各在新書《當中國統治世界》中說,中國的崛起不僅改變世界的經濟格局,還將顛覆整個西方社會的思維方式,融入西方民眾的生活。其結論是,他們的子孫將在一個不熟悉的世界中長大。兩個多世紀以來,西方人不得不第一次以全新的方式適應和學習其他文化,這將是一個十分令人迷惘和不安的過程。

法國的魏柳南在《中國的威脅?》中雖然不同意“中國威脅論”,但也描述了西方對中國崛起的緊張和不安。因為400年來,西方在經濟、軍事及技術上處處領先,世界秩序和觀念一直由西方主導,標準也由西方製定。西方人在心理上還沒有作好準備,接納一個非西方的國家強大起來。

我很想知道,愛德華如何看中國的崛起,並且對西方對中國崛起的擔心是否認同,對西方那個媒體“妖魔化”中國的做法有何說法?

說漢語的愛德華,思維方式並未漢化,表達方式亦很西化:中國的發展是個大故事,發展中的問題是小故事。問題是有人不願意講大故事,有人把小故事講成大故事,就是你們說的妖魔化。中國的問題是有的,我都知道。

“我們也知道,並且我們從來都不回避,”我接過來說,“我們的媒體天天都在報道,關於貧富差距,關於環境保護,關於天災人禍,關於貪汙腐敗,等等,等等。我們的黨、政府,每天都在著力解決這些問題。”

愛德華笑笑,是的,這些都是小故事,因為中國發展了,並且是飛速發展,因美麗而遭人攻擊,這很正常,不要因此而焦慮,也不要擔心。對於外國對中國的不了解,愛德華認為更不必擔心,因為他們不僅不了解中國,連自己也不了解。我知道他說的是美國,不要說美國的老百姓,就連美國的議員對外國的了解也極其有限。

我不由得想起幾天前聖智出版集團的陳錦煌給我講的故事:在一個商務場合,他被一位美國合作夥伴問及是哪裏人。他回答新加坡時,又被問及新加坡在哪裏?陳希望能找到一個美國人熟悉的國家,於是說,你知道泰國嗎?不知。那麼,知道馬來西亞嗎?亦不知。最後,陳想起一個國家,知道越南嗎?這位美國商人終於知道了,因為越戰,所以他知道越南。陳告知新加坡位於越南的南邊,才算結束這場對話。

我把這個故事講給愛德華聽,他哈哈一笑,見怪不怪,很以為然。他說,中國雖然發展了,但遠遠還沒有達到唐宋時期的輝煌。我知道他指的是GDP和國際影響力。有資料表明,唐朝的經濟總量折合成今天的GDP,占世界的36%,而我們現在大約隻占世界的4%。唐朝皇帝臨朝時,下麵站班的金發碧眼、膚色各異的人不少,那是一景。因為中國有這個“前科”,所以讓人緊張。馬丁.雅各提出當中國統治世界時,會恢複朝貢製。且不說他的說法怎樣,即便如此,中國也不過是在家裏過過癮,不會對別國造成什麼危害,更不會去威脅別國。

愛德華同意我的說法,好像自始至終我們的意見都很一致。他所在的威斯康星大學與清華大學有一個學生交換項目,互派學生到對方最貧困的地方去生活、實習一段時間,這會讓中國的學生看到美國也不完美,讓美國的學生也能更全麵、更真實地了解中國。愛德華認為,中國出口最重要的是年輕人,優秀的年輕人是最好的大使,外國人會通過他們了解中國。

因為我們的意見基本一致,就像他直接用漢語表達使我們的翻譯無用武之地一樣,他對中國的了解和理解也讓我覺得無用武之地。因為新聞辦的任務是向世界說明中國,但你遇上比你還明白的“老外”,你還說明什麼呢?但是,我還是非常感謝他,謝謝他的博學,有他這樣懂得中國的老師,他的學生也會比較容易懂得中國。於是,我建議他將其觀點著書立說,讓更多的外國人分享,至少是接受媒體的采訪,把對中國的理解告訴更多的人。

盼望著中國與外國能夠早日實現無障礙溝通,我們為這一天的到來而努力。

威斯康星大學

威斯康星大學是一所有著超過150年曆史的悠久大學,是全美最頂尖的三所公立大學之一,也是全美最頂尖的十所研究型大學之一。它坐落於美國密歇根湖西岸的威斯康星州首府麥迪遜市,有著風景如畫的校園。

該校已有18位教授或校友獲得諾貝爾獎。2007年,諾貝爾醫學或生理學獎得主奧利弗.史密西斯,就是因在威斯康星大學執教20年間完成研究“基因剔除”工作而獲獎的。在獲獎校友中,還有唯一兩次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著名凝聚態物理學家約翰.巴丁。

§§§26、與書為伍的安德魯

在見到安德魯.衛克安教授之前閱讀他的簡曆,竟發現與我的經曆有很多重合點。他寫書、譯書、教書、編書,直到現在,好像所有的生活都與書相關。這是一個愛書的人。

五年前,安德魯開始與中國出版界打交道,並且在他的學校——英國的斯特林大學為中國出版界培養骨幹,同時,研究中國出版業如何走向世界。2009年,在中國出版集團“第三屆香山論壇”上,他發表了“走向世界的中國——國際出版市場中中國所麵臨的機遇與挑戰”的演講,不僅論述了中國出版“走出去”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並且講了“走出去”的方法。有理論,有案例,受歡迎是必然的。

7月初,不太熱的一天,我們如約在我的辦公室見麵。自然,是從中國圖書“走出去”開始。

安德魯對此很有體會,圖書承載著太多的中國信息,而外國人想了解中國的欲望越來越強,但是,從他與中國出版界打交道的情況看,中國出版界還沒有找到“出口”,這不是說不認識外國的出版社和出版人,而是不知道如何向外國推薦,以及為什麼要推薦自己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