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活動的間隙,他還不忘帶我沒來過美國的中國同事上街觀景。我與其聊天,說點工作之外的事情,諸如小孩在中國讀書好還是在美國讀書好,在中國生活好還是在美國好,等等。鮑勃雖然來中國的時日不多,次數有限,卻由衷地認為,在中國生活好,東西便宜,學校的教育特別是基礎教育中國比美國要好。我打趣說,等你有了小孩,送到中國來吧,我可以做孩子的監護人,鮑勃竟當真地邊笑邊點頭。
可能是太投入了,也可能是太累了,接近活動尾聲時,鮑勃病了,嗓子啞得說不出話。他終於沒能陪我們活動到最後,提前回家了。在機場與我們分手的時候,我們竟然有依依不舍的感覺。
回京不久,鮑勃又寫來幾封電子郵件,我因為忙一直沒有回信。有一天,鮑勃的郵件中有一個附件,是他剛剛誕生的兒子。小家夥兒幸福地眯眯笑著,大概是慶幸有一個好父親吧。
鮑勃的熱情、友好,對工作的細致而又不張揚,給我們代表團的每一個人都留下深刻印象。過去概念中的美國人,都是大大咧咧、張揚外向的,鮑勃完全顛覆了這個概念,他是一個踏踏實實、埋頭苦幹的美國人。
§§§19、韓國的樸根太
韓國與中國,韓國人與中國人,既遠又近。從地理位置上看,距離是近的,坐飛機從北京到首爾,不到兩小時,比我們到雲南、新疆甚至上海還要省時間。見到韓國人,隻要不開口說話,很難從外表上看出與中國人的不同。說遠,是因為我們過去很少來往,中韓建交不過十幾年;說近,是因為最近若幹年,韓國人在中國或中國人在韓國,已經是隨處可見了。
據說,在中國的韓國人超過100萬,在韓國的中國人也有60萬之多。北京的望京、太平洋新城已形成韓國人的聚居區,在青島、煙台等地的韓資企業聚集著更多的韓國人,中韓兩國的留學生數目也非常可觀。由於韓國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豐富多彩的文化產品漸漸形成“韓流”,眾多的“哈韓族”為之傾倒。我周圍的不少女性看韓劇看得“鼻涕一把眼淚一把”,我的一位熟人居然看過100多部韓國電視劇。我不知道中國的各家電視台總共引進了多少韓劇,但我敢肯定沒有這個數量。因為時間關係,我隻看過《大長今》和《商道》兩部韓劇。實事求是地說,它釋放出的價值觀,它所頌揚的真善美,不能不讓人為之感動。據說,所有的韓劇都是大同小異,雖然多數講的是家長裏短、婆婆媽媽,但因為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就像發生在你身邊的事情,讓人牽腸掛肚,由不得你不被劇情牽著鼻子走,由此,其核心價值觀也就潛移默化地被接受了。文化產品能做到這樣,也應該算是極致了。韓國的人口是中國的二十幾分之一,國土麵積是百分之一,卻有著如此大的文化爆發力,比之同樣先進的現代技術、汽車、電器等毫不遜色,應該說更具影響力。據說,韓劇在日本也頗受歡迎,一部《冬日戀歌》幾乎迷倒了所有日本女性。這就是文化的力量,或曰軟實力。
我對韓國和韓國人的認識,從概念到真實,始於2008年,是從對韓國的訪問,以及認識韓國希傑集團中國本社的總裁樸根太開始的。
2008年5月,中國作為主賓國參加韓國首爾國際書展。我隨團赴韓,在韓國見到了很多文化界出版界的同人。一個感覺,同其他外國人相比較,韓國人與中國人最為接近。他們對人熱情,有禮貌,喝酒要“一口悶”,悶完還要把酒杯倒扣在頭頂以示一滴不剩。對中國文化感興趣,在版權貿易中,中國輸出國外的版權韓國排在第一位。機緣巧合,剛從韓國出訪歸來,就認識了韓國希傑集團中國本社的樸根太總裁,使我對韓國人的印象更趨深刻和真實。
樸先生在中國工作多年,見證了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社會變化,他熱愛中國文化,喜歡交中國朋友,樂意助人。知道我的工作與出版有關,他就將韓國最大的出版集團熊津出版集團的朋友介紹給我,希望我們能有些業務上的往來。之後,他又推薦我看了幾場韓國的歌舞劇和演出。我知道樸先生的企業並不生產文化產品,但他對韓國文化的推廣與傳播可謂不遺餘力。由此我想,中國有那麼多產品和企業已經走出國門,如果我們的老總也能像樸先生一樣熱心推廣中國文化,何愁中國文化走不出去?我還是非常感謝樸先生讓我了解了很多韓國文化和韓國精神。除了精神文明,樸先生還送物質文明,希傑集團精致的蛋糕和餅幹,使我知道,韓國不僅有好吃的泡菜,還有美味糕點。韓國不僅能將電器做得精美,也能將點心做到極致。
希傑集團
希傑集團是韓國最大的綜合性食品企業,成立於1953年,曾孕育了著名的三星集團,其前身是從事製糖業的釜山製糖工廠。20世紀70年代跨入食品製造業,90年代進軍餐飲、娛樂和文化行業,旗下有電影院、電視節目製作、電視和網上購物,以及世界前6E高爾夫球場等。經過半個多世紀,希傑公司已經形成了擁有食品餐飲、生物工程、新流通、娛樂&媒體等四大核心產業的綜合性跨國企業集團。
目前,希傑集團在中國擁有14個工廠、22個辦事處及26個法人代表,共有職工5800多名,其中中國員工5700名、韓國員工10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