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有朋自遠方來(二)(1 / 3)

§§§4、金、木、水、火、土

龍先生為編寫《中國》畫冊頗費了一番心思。很長時間後,他給了我一個提綱,有石,有風,還有靈、水、木什麼的,雖然顯得有些零亂,但很有新意,與我過去看過的畫冊完全不同。我又請一些專家看,然後開座談會,請大家提意見。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何況我們請的個個都是頂尖的專家。意見出來了,專家們建議用中國的五行——金、木、水、火、土作為畫冊的架構,表現當今中國的方方麵麵。龍安誌非常興奮,連連說就是這個意思,就是這個意思,隻是過去不知有五行,所以沒有用這種方式來概括。

架構確定之後,龍安誌開始編寫文字並且親自找圖片。有一段時間他整天泡在製作公司,一邊看著排版,一邊與工作人員談他的想法。第一稿出來後,版式很熱鬧,花花綠綠,搞得人喘不過氣來。我對他說,編書、編畫冊,這就像演戲,一定有開幕有閉幕,有高潮有低潮,起承轉合、有張有弛才好看;如果一部戲從頭到尾都是高潮,就沒有高潮了,會讓人很累。他聽懂了,但還是不願放棄他的方案。我與設計師商量,重新設計一版,用實際效果來作個比較。兩個設計稿都出來以後,龍安誌認可了新的版本。

《中國》畫冊出版以後,被放在了中國各大酒店和外國人經常走動的場所,也被當做禮物送給各國政要和來賓,好評如潮。畫冊從遠古開始,從甲骨文、竹簡到活字印刷,講到電腦排版及其前後中國發生的變化,特別是1978年以來發生的社會變革。從衣食住行到行為觀念,從五千年文明到前衛的藝術,都被畫冊活靈活現地展示在大家麵前。中國古老的五行文化被賦予了全新的含義和概念,有種自由行走於五千年之中的感覺。外國人覺得好,中國人也覺得新鮮,還從來沒有人這樣編過畫冊。這本畫冊2002年出版,到2008年修訂再版,一直用了六年,好評不斷。有的外國公司在培訓本公司在中國工作的員工時,甚至就用這本畫冊作為教材。

2008年《中國》畫冊再版之前,我找到龍安誌聊天,希望他能為這本畫冊的修訂版再出一個新的Idea。龍先生冥思苦想,尋求突破。最終的結果,他的新方案還是不被看好。可能是第一版太成功了,也可能是這種架構已經非常深入人心,無論怎麼做都很難逾越這個經典的模板。“臭皮匠”和“諸葛亮”一時也都無計可施,最後決定維持原架構,從內容上突破。新版《中國》沿用了金木水火土的架構,隻是圖片更加考究,文字也多了哲學的色彩。有人說,這本畫冊更“深刻”地展現了中國。也許,看這本畫冊的讀者需要“升級”為對中國有較多了解的人,因為中國ABC的年代已經或正在過去。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腳步越來越快,國門越開越大,了解中國的人越來越多,要求越來越高,我們的出版物也要不斷“升級”,以饗讀者。

龍安誌的書受歡迎,在於他不僅自己經曆了、了解了中國,還願意將自己的體會與他人分享,告訴外國人一個真實的,他能看得見、摸得著的中國,一個生活在其中的時間比在自己國家還要長的國家。

現在,龍安誌在中國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他不僅繼續寫書,還進軍影視界,我們經常能在電視屏幕上看見他。他還新創辦了一個香巴拉文化藝術公司,把文化理想和商業手段結合起來,致力於自然和文化遺產的保護,為此常常往返於他在北京的四合院和拉薩的藏式客棧之間。

希望他能夠繼續為客觀、公正地說明中國做工作,以一個美國人的眼光。

由龍安誌(Laurence J. Brahm)創辦的香巴拉公司,致力於自然與文化遺產的保護、開發和可持續發展,以及與原生態文化建設相關的環保旅遊項目。在北京設有四合院餐廳和賓館,每一間客房的陳設各不相同,體現了從清朝到新中國的不同時代的曆史變遷。在西藏拉薩的八角街擁有三家藏式賓館,以傳統的藏式庭院建築為主,集住宿和餐飲於一體,並設有藏式SPA和瑜伽館等。香巴拉公司認為,城市的風貌是旅遊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主張保護和修繕傳統建築,使鮮明的民族特色與現代環保理念相融合。公司還開發了多個手工藝品項目,如藏式手工地毯、手繪吊燈、手工床飾、靠墊、藏香和藏銀、綠鬆石首飾等,使傳統的民族手工藝得到了有效的傳承。

§§§5、美國的知識增補公司

美國有一家知識增補公司,專門為中小學提供關於其他國家內容的補充教材,公司雖小,卻做了不少大事。比如,製作關於瑞士、韓國以及沙特等內容的補充教材,發送到全美的數萬所中小學校。

2001年,這家公司想為美國的中學生製作關於中國內容的補充教材,希望得到中國的幫助。因為有輿論認為,21世紀是中國的世紀,而美國人特別是學生,對中國的了解甚少。所以,這家公司想為美國的學生增加關於中國的知識,為他們做補充教材。鑒於他們已成功地為瑞士和韓國以及沙特做過此事,我們願意提供幫助。知識增補公司從需求和接受能力出發,首先編寫的是高中的內容。全部教材分為三個部分:一是為學生編寫的三頁可複印的課文;二是一頁教師用的背景知識和研究提示;三是一張雙麵掛圖,包括中國地圖和反映中國情況的圖片。同時送給學校的還有信息反饋卡,希望使用者能將使用情況告知。

美國有高中的學校有19,000多所,知識增補公司將補充教材通過郵局寄給每一所學校,看來使用情況不錯,因為收到了很多反饋意見。接著,知識增補公司又為初中、小學三~五年級,以及小學一~二年級分別做了關於中國的補充教材,每一套教材都有一個主題,分別是:“讓我們訪問中國吧”,“感受中國”,“發現中國”,“中國,在前進的道路上”。其間,為了讓美國學生更全麵地了解中國,特別是了解中國5000年的文明史,知識增補公司還為初中和高中學生專門編寫了“改變世界的中國十大發明”和“中國九大工程奇跡”。說實話,對他們的編法我也很好奇,因為我們不這樣“歸總”,我們通常說“四大發明”,指的是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藥。這不僅在中國深入人心,也得到全世界的認可。我懷著好奇心看他們“總結”的“十大發明”(1.熱氣球,2.獨輪手推車,3.造紙,4.火柴,5.舵,6.機械鍾,7.紙幣,8.火藥,9.指南針,10.印刷術)和“九大工程奇跡”(1.鑄鐵技術,2.萬裏長城,3.大運河,4.趙州橋,5.武當山古建築群,6.紫禁城,7.三峽水利工程,8.上海世界金融大廈,9.神舟五號)。教材引言中說:“‘十大發明’是從公元前700至公元1100年間中國成千上萬發明中選取的十項,這些發明對歐洲和世界的影響無處不在。”教材在介紹背景時說:“我們大部分人對中國古代發明以及這些發明改變了西方印象模糊,但是英國科學家、曆史學家李約瑟(1900—1995)的研究證明了這一點,並在中國找到了這些發明的起源。他發現有近30種震驚世界的發明是由中國傳到歐洲的。”“直到十六世紀,中國還是世界上技術最發達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