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深謀遠慮
“深謀遠慮”是領導者的決策的深層表現,也是其決策力能正確運用的基礎。作為領導者隻有具備深謀遠慮的能力,才能在大多數場合取勝。
美國成功學家奧裏森· 馬登說:未經深謀遠慮的決策,必定不會成功,執行了這樣的決策也隻是徒勞而損失。
領導者怎樣才能深謀遠慮呢?
第一,“先謀後事者逸,先事後謀者失”。諸葛亮在 《便宜十六策· 治軍第九》 說:“智者先勝而後求戰,暗者先戰而後求勝。”其意思是說,聰明的領導者總是有了勝利地把握再去求戰,而愚笨的則是先幹了再說,在幹中求勝。美國管理學家哈羅德· 孔茨曾提出過類似的原理:“從邏輯上說,計劃位於所有其他管理職能的履行之首。”
的確,無論是什麼樣的決策,領導者都需要周密考慮,認真謀劃。在這一方麵,既有“先謀後事者逸”的成功經驗,也有“先事後謀者失”的困厄教訓。例如,1972 年,石油危機彌漫全球,在能源危機日益蔓延的時代,日本豐田汽車公司注意到石油危機會對汽車市場產生較大的影響。他們預測到在能源危機之後的汽車市場中,那種省油、價廉、汙染少的小型汽車必然會暢銷,為此他們采取了相應的新決策,由此而取得了汽車市場競爭的領先地位。又如1950年,美國在發動對朝戰爭之始,美國著名的智囊團——蘭德公司就預測到“中國軍隊將跨過鴨綠江”,但這一預測並未引起美國政府的重視。結果,美國在一個“錯誤的地點,錯誤的時間,由於錯誤的估計發動了一場錯誤的戰爭”,遭受了災難性的後果。
第二,領導者為了做出正確的決策,應該開闊視野,縱觀全局,啟迪心智;想問題起點要高,重點要明,切入點要準,落腳點要實;要善於站在更高的層麵上、從更廣闊的範圍內和整體上去思考問題,把思維定位在“萬事之謀,全局之謀”上,不被眼前各種紛繁複雜的矛盾和困難束縛,才能對事物了解得更全麵、更可觀。美國前總統尼克鬆說:“領袖人物一定要能夠看到凡人所看不到的眼前利害以外的事情。他們需要站在高山之巔極目遠眺的能力。”看不到事物的發展趨勢,不能未雨綢繆,就很難適應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
無論是一個國家還是一個企業,其領導必須把自己放到整個世界發展形勢下去考慮問題,才能做出符合時代要求的決策。因此,現在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再局限於閉關鎖國時代或計劃經濟體製時期的模式,僅僅考慮自己所管轄範圍內的事,而是要更加重視國內國際在經濟、政治、技術、金融、管理等各方麵發展的新趨勢。
例如,加入WTO就是中國共產黨人以世界的眼光著眼未來做出的重大戰略抉擇。關於中國加入 WTO,談判之初,是機遇大於挑戰,還是挑戰大於機遇?是利多還是弊多?這是人們議論最多的話題。如果僅站在眼前看和局部看,就會得出“狼來了”、“鬼來了”等結論,可能就會認為,挑戰大於機遇,弊大於利。其中隱含的是對挑戰的膽怯和對機遇的冷漠,體現的不是遠見卓識,而是目光短淺,急功近利。反之,高瞻遠矚,著眼未來,站在世界看中國,用世界眼光去審視加入WTO,我們就會認為,挑戰就是機遇,機遇來自挑戰。
第三,領導者計劃任何一次行動,在期望成功的同時還必須考慮到如果失敗怎麼辦;在考慮到有利方麵時,還要考慮不利方麵,並且做到“兩害相權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隻有這樣,才能做出正確的決策。因為,兼顧利害兩方麵,在有利的情況下考慮到不利的方麵,事情就可以順利進行;在不利的情況下考慮有利的方麵,禍害就可以消除。
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試驗,是采用飛機高空投擲的方式進行的。當周總理聽了專家們的彙報後,他提出:“飛機投彈投不下來怎麼辦?你們想過沒有?”專家們回答,這是不可能發生的,在反複訓練中也未發生過這種事。周總理說:“一個很會下蛋的老母雞有時就生不下蛋來。我們的飛機就好比這樣的老母雞,你能保證他萬無一失把氫彈(蛋)下在沙漠上嗎?”
“老母雞生不了蛋”的情況,專家們確實從未想過,大家隻想氫彈扔得準不準,卻未去想過扔不扔得下來。真是智者千慮,不免一失。經周總理這麼一提醒,專家們驚出一身汗,立即研究克服飛機投彈不成,怎樣保證飛機載彈安全著陸問題。無巧不成書,當飛機載著氫彈投彈時,駕駛員在航區裏3 次投彈均未投下(據說故障的發生是由於飛機投彈部位的一螺絲釘擰得太緊所致)。然而,由於專家們預先采取了投彈不成的補救措施,使飛機載有氫彈在發生故障時安全著陸,創造了中國核武器發展史上的又一個奇跡。
同樣,由於市場經濟的競爭越來越激烈,企業越是要有緊迫感、危機感,要樹立正確的風險意識,要居安思危。對企業來說,不論現在處境如何,都要必須對前景做好兩手準備,隻有把“利”和“害”都認真分析考慮到,才能事先找好對策,變被動應付為主動對待。特別對一路順風地走過來的企業,不能認為前景一如既往,一片玫瑰色,可以高枕無憂,致使有時臨近懸崖都不察覺,毫無防備,結果在危機麵前隻能是措手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