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領導者在作決策時需要理智,絕不能意氣用事,要更客觀地、科學地洞察與企業前途命運有關的各種情況。不僅如此,領導者還要具有高瞻遠矚的眼光,不能計較眼前的蠅頭小利,而是用長遠的、發展的戰略眼光來規劃事業。即使眼前的利益受到一點損失,但隻要對事業的長遠發展有利,也應樂此不疲。
日本經營者說:“成功的經營者必須采取青蛙式的經營方式。”青蛙跳一步,就停下來環視四周,確定安全以後,再向前跳一步。任何一點決策上的失誤,運籌上的閃失,都有可能給企業帶來滅頂之災。
看看柯達公司發展的軌跡,我們就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荀子說的:“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的這種深謀遠慮的思想的重要意義。與柯達公司競爭的主要是日本的富士、德國的愛克發等產品。為了維護自己身價居全球第一的市場定位,柯達公司於20 世紀50年代就精心製定了長遠的發展戰略。60 年代柯達照相機銷售量穩居世界第一。麵對日益看好的銷售形勢,柯達並沒有被眼前的利益所陶醉,而是繼續檢查長期策略,采用“撇取定價法”,逐步降低照相機售價,使之成為開拓柯達係列產品的尖刀,謀求係列產品的總體利潤,並適時推出新的產品。70 年代時,柯達推出超小型匣式照相機,風靡世界,銷售量超過1000 萬架。消費者在“人人買得起”、“個個能滿足”的情感交流之中和“行為互動”的刺激下,爭相購買,人們親切地稱之為“傻瓜相機”。
第五,領導者需要考慮和總結以往的經驗教訓,估計和衡量未來的發展趨勢,再參考當前的實踐,如果有成功的把握,就可以做出決策。
一般而言,領導者麵臨下列四種情況就可以當機立斷:一是對不用費力就能比較容易獲得成功的事,要是可以就作出決定。二是對費力而又辛苦,但又不得不做的事,如果可以就作出決策。三是對有利於消除隱患和憂患的,如果可以便作出決策。四是對能實現人幸福或福利的,如果可以就作出決策。
§§第五章 領導的用人藝術
在美軍中,馬歇爾將軍是最早將現代管理方法引進軍事領域的將領之一。他那獨特的用人之道,曆來為西方管理學家所推崇。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美國陸軍軍官隊伍老化現象比較嚴重。就連備受羅斯福總統信任的馬歇爾本人,出任陸軍總參謀長時也已近60 歲。馬歇爾深知論資排輩陋習的弊端,因此,他始終將大膽提升經得起“績效考驗”的軍官作為一條“鐵則”。他一接任陸軍參謀長,便提升了一批中、青年軍官,把他們放在重要的崗位上,其中就有後來成為盟軍總司令的艾森豪威爾。
1941年7月,身為上校的艾森豪威爾被調到第三集團軍任司令部參謀長,他在一次大規模模擬演習中受到了司令克魯格將軍的賞識。演習結束後,馬歇爾要求克魯格推薦一名適合任陸軍作戰計劃處處長的人選,克魯格當即推薦了艾森豪威爾,馬歇爾遂把艾森豪威爾的名字記了下來。回到華盛頓後,馬歇爾讓助手克拉克將軍推薦作戰計劃處處長人選,克拉克也舉薦了艾森豪威爾。於是,馬歇爾便任命艾森豪威爾為作戰計劃處副處長。馬歇爾對艾森豪威爾不了解,因此想親自考察一下。在艾森豪威爾報到的那一天,馬歇爾簡明扼要地向他介紹了西太平洋上的軍事形勢,然後問:“我們的行動方針應該是什麼?”艾森豪威爾沉默了一會兒說:“請讓我考慮幾小時。”幾小時後,他把結論告訴了馬歇爾。這一結論正和馬歇爾的結論一致。從此,馬歇爾便十分信任艾森豪威爾了。不久,馬歇爾又提升他為作戰計劃處處長。
艾森豪威爾任處長期間十分稱職,而且解決了許多以前未能解決的問題。1942年6 月,在馬歇爾的提議下,艾森豪威爾越過了陸軍中許多高級將領,成為歐洲戰區司令。同年11 月,又由於馬歇爾的提議,艾森豪威爾被任命為進攻北非的盟軍統帥。
艾森豪威爾私生活不夠檢點,但這並沒有影響馬歇爾對他的信任。1943年12月,在馬歇爾支持下,艾森豪威爾又成為盟軍最高統帥。戰後,美國陸軍部長史蒂生十分欽佩馬歇爾慧眼識人的本領,曾對馬歇爾說:“將軍,勝利的首功應該歸於您,因為是您選擇了艾森豪威爾。”
馬歇爾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此人能夠做什麼。”在他的辦公桌右上方的抽屜裏,總是放著一份名單,上麵寫著適合擔任各種職務的軍官的名字。1942 年,美軍準備派一個裝甲師赴埃及對德作戰。在選調師長時,艾森豪威爾推薦了巴頓少將。當時有許多參謀人員表示反對,馬歇爾也不喜歡巴頓那種“少爺型的軍人性格”。但艾森豪威爾介紹說,巴頓是一位坦克專家,戰鬥意誌旺盛,作戰不循規蹈矩。馬歇爾聽後認為,巴頓雖有缺點,卻不影響發揮其特長。他批準了這一任命,後來還多次為巴頓辯護,使巴頓獲得在沙漠戰場大顯雄風的機會。
對於沒有任何特優表現和突出建樹的軍官,馬歇爾總是毫不猶豫地將其調往別處,從不留情麵。他認為,若不將濫竽充數者調走,就會剝奪其他人發揮才幹的機會。
馬歇爾將軍用人的故事告訴我們:慧眼識人對一項事業的成功是至關重要的。沒有馬歇爾正確的識人、用人,二戰的進程可能會改變,而且不會那麼順利地取得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