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一般情況下,領導者最理想的辦法就是後發製人,讓大家把意見都講出來,最後,根據大家的意見作一個權威性的發言。如果領導者認為大多數出謀劃策者或與會者的意見有道理,他就可以不露聲色地放棄自己心中原來的意見,並當場拍板,作出與大多數謀士意見一致的決策;如果領導者認為大多數謀士的意見理由不充分,他就可以擺出自己的獨到意見,反過來爭取說服大家也不遲,即“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例如,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理論界一部分經濟學家要求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呼聲日益高漲,但反對市場經濟體製的勢力仍有相當力量。雙方勢均力敵,以致絕大多數學術雜誌隻用“市場取向的改革”而不敢用“市場經濟”的提法。鄧小平同誌高瞻遠矚,1992年到南方視察時指出,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江澤民同誌審時度勢,在中共中央黨校的一次講話中更進一步明確提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那以後中共中央便正式確認了我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決定。這一決策過程說明,黨的領導人以高瞻遠矚的眼光,站到了爭論雙方中真理所在的一方,當斷則斷,做出了正確的決策。
“謀貴眾,斷貴獨”必要時表現為個人決策方式。除集體決策這一主要方式外,個人決策是具有決策權的個人做出決策的一種方式,即具有決策權的領導者個人有權決斷,並對後果負責。個人決策的優點是責任明確,決策迅速;缺點是個人決策難免受個人知識、經驗的限製,同時也容易造成個人專斷。因此,在一般性的事務中,或對緊急、突發性的事件的處理中,以及眾說紛紜、人們拿不定主意時,以領導者的個人決策方式為好。當然,即使是個人決策,領導者也要注意吸收眾人的謀劃意見。
(三)詳慮
“詳慮”,其實體現了決策的優化原則和可行性原則。現代決策,已經不是隻在非此即彼、是與非之間的選擇,而是在各種方案中進行優化選擇。
為此,領導者要重視不同專家在決策中的作用,並采取正確的態度。在這方麵,周恩來總理為我們樹立了榜樣。抗日戰爭時期,美國工程師薩凡奇曾提出過在南津關河段修建三峽大壩的方案。解放後,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的同誌認為,上述河段石灰岩溶洞正在發育,存在溶洞繞壩漏水問題,地質基礎不容許建壩,另選了基礎好的南津關上遊45 公裏處的美人沱河段為三峽大壩壩址。當時,原蘇聯專家不讚成此意見,認為這樣會損失十米水頭,等於失掉一座二三百千瓦裝機的大電站,還會使美人沱河段至南津關河段的水位降低,有礙航道。因此主張采納薩凡奇方案。周恩來總理作為決策集體中的具體責任者,曾多次聽取中蘇專家的辯論,但隻是靜心聽,從不插話。由於他的正確態度,使中蘇專家之間不同意見的辯論得以健康展開,並取得良好成果。雙方認真研究了自己方案中的不合理性之後,綜合雙方方案的優點,形成了新的合理方案,即“三峽大壩—葛洲壩方案”。除在美人沱河段建三峽大壩外,再在葛洲壩這個地方修建一座大壩。多建一座葛洲壩,即可多發電,又可改善峽穀河段的航道。這一方案兼有“長辦”和薩凡奇方案的優點,又避開了這兩個方案的弊端。
詳慮,也體現了決策的利害原則。領導者作任何一項決策時都必須考慮:是有利無害,還是有害無利,還是有害有利。若有利無害,要權衡利大利小;若有害無利,要權衡害大害小;若有利有害,要權衡利大害小、害大利小還是利害相當。這些都必須詳細地考慮到,利害不清,不能決策。求利是領導者決策時的價值取向。但“利”有“近”“遠”“大”“小”之分。高素質的領導者,總是高瞻遠矚,有大係統觀;居高臨下,有大局觀。詳慮,需要大智大勇。放棄眼前利益,以求長遠的發展;犧牲局部利益,以求全局發展。領導者決策的成功,來自對利害的正確取舍和對機會選擇的智慧和勇氣。
(四)力行
力行,體現了決策的效益原則,是決策與執行環節間的關鍵性轉化。決策能否達到預期的效果和目的,關鍵在力行,也就是領導者的決策必須是可行的,領導者在決策時一定要量力而行,循序漸進。
那麼,領導者決策時如何做到力行呢?
首先,領導者在決策時,不做不可能成功的事,不求不可能得到的東西,不去幹力所不及的事。這一條原理盡管簡單,但人們卻屢屢在這一方麵犯錯誤。1958 年,中國提出了“超英趕美”的口號,在這一口號的鼓舞下,人們頭腦發熱,出現了“畝產6.5 萬公斤”的稻田,“日產幾萬噸”的高爐,整個社會沉浸在一片狂熱之中,資源遭到掠奪性的破壞。最後結果是出現了“三年困難時期”,經濟也倒退了好幾年。
二是領導者要清楚自己的實力,盡量做好自己所能做到的,盡量做好適宜自己做的,把握好事物發展的度,這是決策成功的關鍵。在當前經濟發展時期,由於好大喜功、急功近利思想的影響,在經濟決策時,有的企業公司領導往往忽視客觀事物的度,總認為多比少好,大比小好,“過”比“不及”好,存在著爭先恐後、盲目上馬的現象。例如,河南省鄭州百文股份有限公司的盲目擴張決策,導致企業瀕臨破產。其領導人在企業發展決策中,不是量力而行,而是在資金、管理能力等不具備的情況下,超負荷盲目擴張。正如鬆下幸之助所說:“隻有25 公斤力氣的人,要從事35 公斤力氣的工作,就會失敗。”
三是集中力量,重點突破,留有餘地,不滿打滿算。領導者凡事要想到事情的多種可能性,估計情況的多個方麵,好的和壞的,順利的和困難的,可能辦到的和可能辦不到的,盡可能慎重一些,周到一些。領導者要研究如何使自己所擁有的有限資源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要集中這些有限的力量使之用到刀刃上,而決不能把戰線拉得太長,顧此失彼,從而使每一樣都落空。
四是“知止可以不殆”。領導者還必須注意,有時候,前一個決策已經取得成功,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必定可以繼續已經成功的決策,必須適時“知止”。隻有知道“止”,才不會發生危險。“聖人不違時”,領導者不可能把昨天變成今天,也不可能把今天變成明天;但他必須做到“時至而弗失”,即時機一到,就要抓住機遇,否則,就會錯過決策的大好時機。珠海巨人集團的案例就是一個很好的說明。
五是正確的決策要量力而行和循序漸進,領導者要力戒急於求成、弄虛作假和浮誇吹牛。眼下,有的領導者為了顯露政績,務虛求名的浮誇現象愈演愈烈。具體表現為,有的製定經濟發展規劃不切實際,搞脫離現實的高起點、高指標,似空中樓閣;有的隻追求任期政績,隻搞看得見、摸得著、見效快的“門麵”工程,拚設備、拚消耗、拚人才,拔苗助長,殺雞取卵;有的彙報成績虛打冒算,胡編濫造,搞“數字遊戲”,結果是“官出數字,數字出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