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決策藝術的一般要求(2 / 3)

三、決策藝術的四項要求

古語雲:“天下之事,謀之貴眾,斷之貴獨,行之貴力,慮之貴詳。”概括來說,領導決策貴在“眾謀、獨斷、力行、詳慮”,這是對決策藝術的最基本要求。決策水平不高,是因為領導在決策過程中,或缺乏“眾謀”,或缺乏“詳慮”,或兩者皆缺;而決策執行不好,則是應為領導者在執行決策過程中,或缺乏“獨斷”,或缺乏“力行”,或兩者皆缺。缺乏“眾謀”和“詳慮”,是由於思想方法不正確,而缺乏“獨斷”和“力行”,則由於魄力不夠。“眾謀、獨斷、力行、詳慮”是領導者素質的綜合反映和集中體現。因此,必須在領導實踐中,加強這方麵的修養和鍛煉。

(一)眾謀

“眾謀”,體現了決策民主化的原則,要求領導者必須進行民主決策。這一要求,不僅能保證領導決策的正確性、有效性,也是讓下屬參政議政,發揮其積極性和創造性的重要途徑。在現代社會活動高度複雜化的今天,“多謀善斷”不可能隻靠一個人去完成,而是領導者要廣開言路、集思廣益,調查研究、群策群力,民主集中、集體抉擇。

集思廣益就是要求領導者依靠廣大群眾的眼睛來觀察,依靠廣大群眾的耳朵來傾聽,依靠廣大群眾的智慧來思考。領導者要造成一種無拘無束、暢所欲言的氛圍,綜合地聽取群眾的議論。主動約請有關群眾交談,傾聽群眾的呼聲。

在集思廣益的前提下,領導者要善於決策,就必須調查研究、群策群力。調查研究是領導決策最重要的基礎。沒有調查研究,就沒有信息,沒有信息,就沒有決策的對象。領導決策不是任意的,而是受客體的規定和製約的,是對決策對象及其周圍事件的規律性進行客觀調查研究,做出判斷、抉擇的活動及結果。決策的結果是否合乎客觀實際,並不是決策者隨意決定的,而是由社會實踐作判決。毛澤東指出:“你對於某個問題沒有調查,就停止你對於某個問題的發言權。”陳雲同誌曾說過,領導機關決策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時間做調查研究工作,最後討論做決定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時間就夠了。

領導者的調查研究必須深入實際,深入事物裏麵,精細地研究矛盾的特點,及時了解實際生活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進行科學地分析和綜合的研究。調查研究還應采用新方法,並在現代調查科學方法指導下進行分析加工,既能夠定性,又能夠定量,使決策調查更加科學準確。

群策群力就是發揮群眾的智慧,建立科學的民主決策機製,注重集體的共同決策。決策過程中特別要注意依靠各種智囊組織和各種專家的橫向聯係,形成合理的人才群體,共同進行一係列的決策活動。現代領導者或領導集體要群策群力,就要建立自己的智囊團或決策谘詢機構,並注意:一是克服領導決策的想當然性。領導者不能把決策視為領導者權限、權威的表現。不管自己熟悉不熟悉,了解不了解,硬是要自己表態、做決定的態度是錯誤的。二是支持決策谘詢機構工作的獨立性。即指決策谘詢機構應獨立地研究問題,不受外界的幹擾或幹預,特別是要擺脫領導者的影響,以免受其意誌的左右;要根據客觀實際,按照科學的方法得出研究結論,而不能為了迎合領導者的意圖下結論。三是把握科學決策的綜合性。現代社會中日益複雜化的環境決定了領導者所遇到的問題往往是綜合性的,涉及眾多學科領域,積極依靠單一學科領域的知識和方法難以做出正確的判斷和製定準確的決策。為此,領導者必須注重發揮決策谘詢機構的集體智慧,相互補充,相互啟迪,構成一種合理的智囊體係,為科學決策服務。四是講究問題谘詢的實用性。領導者應要求谘詢機構的專家既要有係統的理論知識,又要有豐富的工作經驗,對實際情況有深入地了解;要以對策性研究和實用性谘詢為主,要從問題出發,而不能從理論到理論。

在現代,集中的基礎在於民主,沒有民主,就不可能有正確的集中。民主基礎上的集中主要是指集中大多數人的正確意見。在集中正確意見的基礎上,做到統一認識,統一政策,統一計劃,統一指揮,統一行動。一方麵,正確的集中隻能建立在民主的基礎上;另一方麵,集中要能夠集中正確的意見。集中的最終表現形式主要是集體決策。集體決策是由具有決策權的領導集體成員共同做出抉擇的一種方式,參與決策權的全體人員,以多數通過的形式,做出決策。

“眾謀”的優點是能夠集思廣益,充分發揮集體的智慧和經驗,避免個人意見的片麵性和局限性,從而有利於提高決策的成功率和科學性。它還有利於做到協調一致。但也存在缺點:首先是速度慢,有時會導致貽誤戰機;其次是職責不清,因為眾人共謀,往往會導致相互推諉,無人負責。因此,“眾謀”的原則一是隻有事關大局的重大問題宜采用“眾謀”的方式;二是決策前周密準備,決策後一致執行;三是決策中領導集體成員充分討論,允許發表各種不同意見。

(二)獨斷

對領導者來說,既要有現代的民主意識,率先垂範實行民主決策;又要在此基礎上,牢記自己是決策的主人,不能人雲亦雲。“獨斷”也就是決策的集中原則。領導者應該明確智囊團或決策谘詢機構的主要職能是“謀”,而自己才是“斷”。“當斷不斷,反受其亂”,領導者要審時度勢,當機立斷,善於運用好自己在決策過程中的主導地位和重要作用。

古人講“謀貴眾,斷貴獨”。其意思是,在謀劃時貴在吸收眾人的意見,在決斷時貴在獨立思考精神。拿破侖講,猶豫不決和準備不足,必然會在戰場上招致失敗。同樣,決策與執行的分工、謀與斷的分工、行為與評價的分工是現代社會的三次大分工。就像農業從原始采集、狩獵中分離出來,手工業從農業中分離出來,商業從工農業中分離出來的三次大分工一樣,現代決策體製就是“謀”與“斷”的相對分工。“謀”就是專家們提供決策的備選方案,“斷”就是領導者對決策方案進行抉擇,謀斷分離是現代決策的顯著特點。

例如在美國,布什任總統之前隻是美國一個州的州長。顯然,他並無多少治理全國內政外交的能力。但是,美國的謀斷分離製度,使得布什身邊有一大批智囊人物為之出謀劃策,而布什隻要最後拍板就行了。

在中國,最高領導人往往從高層領導圈中選拔。這一方式應當說是符合中國國情的,優於美國總統的民選方式。這是因為最高領導人原先就處於高層領導圈子,熟悉國內外形勢,能夠很快挑起重任。但是,即使這樣,我們仍需建立與決策層相分離的、能夠獨立地提出自己見解的智囊機構。在一個較長的時期內,由於黨的最高領導人善於發揚民主作風,聽取來自各方麵的意見,並作了正確的判斷,因此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的勝利。

“謀貴眾,斷貴獨”的關鍵是領導者要“後發製人”,即領導者在廣泛討論時不應首先發表意見,而是讓出謀劃策者或與會者先把意見都充分表達出來後,再最後決斷。“後發製人”之所以是“謀貴眾,斷貴獨”的關鍵,是因為如果領導者一開始就亮出自己的意見,就可能會出現兩種情況:一是其他謀者攝於領導者的權威,不敢發表與領導者不同的意見。這樣一來,言路堵塞,就不可能做到“謀貴眾”。另一種情況是,其他謀者對領導者一開始亮出的觀點感到不妥,並以強有力的論據加以反駁。這就把領導者置於尷尬地位:如果承認自己意見不妥,自己的威信無疑受到了損害;若一意孤行堅持己見,組織將因自己的錯誤決策遭到損失,自己的權威性也不見得能保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