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天師道對道教的批判(1 / 3)

一般均認為張陵正式成立了道教。在此之前,隻能稱為“道教前史”,乃混雜神仙信仰及方術巫儀而流布於民間者;在此之後,始有製度化之道教。可是從《想爾》來看,我們卻會發現“道教”正是這位“道教創始人”所反對的。他強調自己所遵奉的經文與道法才是唯一的真道,指摘其他修道法門皆非真道,而是“邪文”“偽伎”“斤行”。而這些偽伎總合起來,就稱為“道教”。

被它指斥的流行修煉法門,包括各類與它不同的房中術。因為它正是重視此道的,曾一再說明:“能用此道,應得仙壽,男女之事,不可不勤也”,“陰陽之道,以若結精為生”。故其重視男女性事,正與當時言房中術各家相同。但它的辦法,重點有三,第一是主張男女合精生子,所謂“道重繼嗣,種類不絕,欲令合生”。這是男女性交的基本目的。道貴生,故教人此種男女合精之法。但是,第二,雖教人注意男女之事,卻不讓人太努力幹這檔子事:“年少之時,雖有,當閑省之。年少,微省,不絕,不教之熱力也。熱力之計,出愚人之心耳,豈可怨道乎?”“年以知命,當名自止”,不但年紀大了就該停止,對於性交也要盡量保守,“男欲結精,心當像地似女,勿為事先”,不能縱欲,不要太主動,如此才能結精。第三,這就是它所述房中術的精義,旨在結精成神,曰:“精結為神,欲全神不死,當結精自守。”為了強調這種結精自守的效用,它甚至說有一種人能早早便斷絕了此事:“上德之人,誌操堅強,能不戀結產生,少時便絕。又善神早成,言此者道精也。故令天地無祠,龍無子,仙人(無)妻,玉女無夫,其大信也。”依這種觀點,它不滿當時流行之其他房中術法。它說:“道教人結精成神。今世間偽伎詐稱道,托黃帝、玄女、龔子、容成之文相教。從女不施,思還精補腦。心神不一,失其所守,為揣悅不可長寶。”所謂從女不施,是說在性交時控製不泄精,而使之還精補腦。《想爾》批評此舉將使人在性交時心神不一,故不如任其自然。它解經文“不若其已”為“若,如也。不如,直自然也”,即是此意。

固精不泄而令其還精補腦之法,盛行於後漢,《後漢書·方術傳》注雲容成禦婦人之術即是“握固不瀉,還精補腦也”。此法事實上亦頗為後世道教言房中術者所遵循。然《想爾》以其不射精故不能合精生子,認為它違反了性交的基本目的與“道重繼嗣”的貴生原則,所以並不讚成。從這一點上,我們便可發現《想爾》所具有的特色與地位。

它反對黃帝、玄女、容成等各式房中術,也反對隱形變化之法,故曰:“道意謙信,不隱身形剝。”同時它又指責各種外神附身說和守一存身中神說,謂:“諸附身者悉世間常偽伎,非真道也”,“世間常偽伎指五髒以名之,瞑目思想,欲從求福,非也”。“天地無祠,龍無子,仙人無妻,玉女無夫”,句法較為連貫,原卷作“仙人妻”,疑奪一“無”字。饒宗頤先生解“龍無子”為駁叢辰家太歲在青龍之說,“玉女無夫”為謂人得道,不畏玉女來誘人之意。解較迂曲,不敢苟同。《抱樸子·釋滯篇》:“房中之法十餘家,或以補救傷損,或以攻治眾病,或以采陰益陽。或以增年延壽,其大要在於還精補腦一事耳。此法乃真人口口相傳,本不書也。”葛洪理解的房中術,都是講還精補腦的,可見其時流行之狀況。故當時又認為老子也行此道,《列仙傳》卷上便說老子“好氣養精,貴接而不施”。接而不施,就是《想爾》所批評的方法。

外神附身說,是古來靈媒巫祝慣行之技,傳統悠久。守一存思身中神說,則應屬於當時新流行的道法,《太平經》中即提出了身中神的講法,如《錄身正神法》雲:“非他神,乃身中神也。”謂真神就在自己身中,所以隻要守一、為善、養性便能存神得吉,如《萬三千國始人始氣訣》雲:“一者,心也、意也、誌也。念此一身中之神也。凡天下之事,盡是所感也。”就是以存念身中神為守一。另外,邊韶《老子銘》也說:“規矩三光,四靈在旁,存想丹田,太一紫房。”可見存思法在東漢已頗流行,《太平經》卷七八有《入室存思圖訣》,卷八四有《大人存思六甲圖》皆屬此法。後來道教上清一脈發展此法最為著名。《真誥》卷十八言有“靜室法”,謂閉氣存想即能與功曹使者及龍虎真君相見共語,且稱此乃“漢中法”,蓋即由漢代這種存思法發展而來。上清之祖師魏華存雖出身天師道,時間在《想爾》之後,但這種存思守一之法可能別有授受,也許從《太平經》之後,即已發展出了類似後來《黃庭經》《上清大洞真經》所描述的那種存想身中神形狀名諱之辦法,故《想爾》才會批評道:“今世間偽伎指形名道,令有服色、名字、狀貌、長短,非也,悉邪偽耳”,“世間常偽伎,因出教授,指形名道,令有處所,服色長短有分數,而思想之,苦極無福報,此虛詐耳”。《想爾》批評以上這些說法,表示了它的守一觀念與眾不同。它認為“一”就是“道”,道在天地外,又入在天地之間,所以不能執指身體某一處是一:“一者道也,今在人身何許?守之雲何?一不在人身也。一在天地外,入在天地間,但往來人身中耳。都皮裏悉是,非獨一處。”既然如此,守一也者,就不能是存思守五髒某處,而是守道之誡:“今布道誡教人,守誡不違,陳國符《道藏源流考》附錄四《南北朝天師道考長編》宣化第三論證上清經的存想法,即引《想爾》為證。但此應更上推到《太平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