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富國安民(1 / 2)

身體與國體前引王重陽《金關玉鎖》中曾有一問,謂:“何者是富國安民?”王重陽答:“男子女人身中各有九江四海。”問的是國家,答的是身體,豈非牛頭不對馬嘴?不然,這正是道教身體與國體合一的表現。

這種觀念,可以上溯於《老子河上公注》。王重陽大弟子馬鈺《丹陽修真語錄》中曾載馬氏語雲:“學道者,不須廣看經書,亂人心思、妨人道業。若河上公注《道德經》、金陵子注《陰符經》,時看亦不妨也。”可見重陽門下對這兩部經典情有獨鍾,而正好身體國體一如之說,正是這兩本經典的要旨。

《老子河上公注》把每一章都立了一個章名,第三章名“安民”,十八章名“俗薄”,二十章名“異俗”,三十章名“儉武”,三十一章名“偃武”,三十二章名“聖德”,三十五章名“仁德”,三十七章名“為政”,六十章名“守位”,都與治國有關。而這本注解之基本理論,則是治身如治國,它說:“說聖人治國與治身同也”(三),“治身者愛氣則身全,治國者愛民則國安”,“治身者呼吸精氣,無令耳聞。治國者布施德惠,無令下知。治身當如雌牝,安靜柔弱;治國應變和而不唱也”(十),“人君不重則不尊,治身不重則失神。人君不靜則失威,治身不靜則身危”(二十六),“聖人用之則以大道製禦天下,無所傷割。治身則以大道製禦情欲,不害於精神”(二十八),“聖人守大道,則天下萬民移心歸往也。治身則天降神明往來於己。萬物歸往而不傷害,則國家安寧而致太平矣。治身不害神明,則身體安而大壽。用道治國則國富民昌,治身則壽命延長”(三五),“道之無為,無為之治,治身治國也”(四三),“人能知於止足,則福祿在己,治身者神不勞,治國者民不擾,故能長久”(四四),“兵甲有用,卻走馬以治農田也,治身者卻陽精以糞其身也”(四六),“道生於萬物,非但生而已,乃複長養成就覆育,全其性命,人君治國治身亦當如是”(五一)……

治身與治國,本於同一原理,長生久視之法,即是治國安民之術,顯然就是《老子河上公注》的基本觀點,所以反複言之。漢代有此注解,無怪乎《漢書·藝文誌》要說道家老子學為“君人南麵之術”了。其後如《道藏》洞神部玉訣類所收邵若愚《道德真經直解》謂老子書“下有留形住世長生之術,中有保國安家久長之法,上有出離生死常存之妙”雲雲,亦是衍河上公之緒。

同部另有玉賓子鄧錡《道德真經三解》不但延續這種說法,而且直接以身體說國家,例如“身中賢行,自不知尚,民誰為爭?身中實貨,自不知貴,民誰為盜?”這個身中之實貨、賢行,是用來解釋老子“不尚賢,不貴難得之貨”的。依老子意,應是指不特別推重賢人或特別珍寶難得之貨,此注卻將之朝身體內部去解釋,顯然是把老子之說身體化了。正因為如此,所以它解“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雲雲,才會說:

聖人,神之主也。帝,心神也。百姓,五髒六腑之屬也。如五髒皆有神,心藏之。五髒有精,腎藏之。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故得主其神矣。神平則心和,心平則氣和,氣和則四象五行九竅之要,相生相克無不得其所矣。如是,聖人與天下渾其心,人神與五髒渾其氣。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選於眾,舉皋陶,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選於眾,舉伊尹,不仁者遠矣。不仁既遠,斯不為之安平泰乎?(第四十九章)國家中的君、臣、民關係,完全類比於精神與五髒的關係,說身即說國,說國即說身,兩者完全混為一談。如果讀者不明了道教身體觀中有此身體即國體之說的傳統,恐怕讀來隻會覺得一頭霧水。像第三十二章“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賓”,明明隻是講治國的,它卻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