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都是講五行休王的。所謂五行休王,《淮南·地形》雲:“木壯、水老、火生、金囚、土死,火壯、木老、土生、水囚、金死,土壯、火老、金生、木囚、水死,金壯、土老、水生、火囚、木死,水壯、金老、木生、土囚、火死。”已提出了這樣的公式,直到《論衡·難歲篇》仍說:“立春:艮王,震相,巽胎,離沒,坤死,兌囚,乾廢,坎休。王之衝死、相之衝囚,王相衝位,有死囚之氣。”所謂王、相、囚、死、胎、沒、休、廢,乃卦之八氣,指“八卦休王”。《太平經》所說的則是“王、相、休、囚、廢”,屬於五行休王。此外尚有“幹支休王說”。又或以五色合四時以判王相囚死,用以論麵相,斷人吉凶。大抵均不離生克之理。《想爾注》雲“發囚刻(克)王”“發王克囚”,即指此類。另外,《太平經》卷七十二《齋戒思神救死訣》雲:
四時五行之氣,來入人腹中,為人五髒精神,其色與天地四時色相應也。畫之為人,使其三合,其王氣色者蓋在外,相氣色次之,微氣最居其內,使其領袖見之,先齋戒居閑善靖處,思之念之。作其人畫像長短自在。
齋戒思神,可以救死扶危。其法,配合王氣、相氣、微氣三者,謂之三合。同書卷六十九《天讖支幹相配法》雲:
夫五行者,上頭皆帝王,其次相,其次微氣。王者,帝王之位也。相者,大臣之位也,微氣者,小吏之位也。王者之後老氣者,王侯之位也;老氣之後衰氣者,宗室之位也;哀氣之後病氣者,宗室犯事失後之象也;病氣之後囚氣者,百姓萬民之象也;囚氣之後死氣者,奴婢之象也。死氣之後亡氣者,死者丘塚也。故夫天垂象,四時五行周流,各一興一衰。是故萬民百姓,皆百王之後也,興則為人君,衰則為民也。
說明王氣代表“興”,“興”則為君,而“衰”為民。民即是瞑,昏暗衰弱的意思,見於董仲舒《春秋繁露》,為西漢以來之說,故以民為“衰”。這是以政治上之興衰,比喻精神上的興衰,教人在精神上須保持王氣,使常處主宰地位。
凡此種種,其實都是上述氣論的發揮,勸人配合天地陰陽四時五行八卦之氣以養生。這樣的一大套氣論,以氣言道,且將之關聯於萬物,實為老莊所無,也不是先秦儒家的講法,而是漢代哲學發展出來的一種思想格局。漢代不論是道家、儒家及陰陽家、五行家,雖各有其偏重與差異,但大體都脫離不了這個格局,道教尤其是在這個格局中綜攝各家之說而形成它的基本框架。
以《太平經》來說,《太平經》一百七十卷皆扣住“天地格法”來立論,反複申說,有時不免治絲益棼。不過總括起來看,它認為天地之常道,確是依三統、四時、五行、六甲、七星、八卦、十天幹、十二地支配合而成的。所謂三統,是天地人配一二三、君臣民、日月星、三皇、三命等,三又分三,所謂“天有三統,各有大無初。一者天皇,二者帝,三者王,四者霸”,這就由三轉入四的結構了。天皇一,起於甲子;帝二,起於乙醜;王三,起於丙寅;霸四,起於丁卯。其中甲子、乙醜雲雲,稱為天曆;單舉子醜寅卯,則稱為地曆。皇、帝、王、霸四者又配北、東、南、西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