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團結一心、共克時艱的互助精神。中華民族向來葆有團結統一的優良傳統,信奉天下一家,相信互依共存。災難雖然發生在一時一域,但全民族人民卻感同身受,視若己身。災難降臨後,整個中國動員了起來,全體人民行動了起來,地不分南北,人無論老幼,上下歸心、全民一願,一方有難、八方支援,萬眾一心、同舟共濟,在哀悼中彰顯情之相連,在捐款中體現愛之綿延。在一定意義上說,這次抗震救災無疑創造了一次全中國人團結動員的最佳範例,也為中華民族團結一心、共克時艱的互助精神提供了最好的證明。
四是舍己為人、不怕犧牲的奉獻精神。災難危及到生命時,舍己者方顯道德之高;人我利益不可共存時,為人者才稱奉獻之士。在抗震救災過程中,有的人為了那份沉甸甸的責任,放棄了救援自己親眷的機會;有的人為了讓別人獲得生的機會,放棄了自己對生命的眷戀。從教師到醫生,從軍人到幹部,從誌願者到普通人,無數人為了他人的生命、財產而甘願拋開自己的生命和利益,救助別人奮不顧身、為了別人舍生忘死,這樣的例子多不勝舉,這樣的精神萬古流芳。
五是百折不撓、麵向未來的樂觀精神。麵對痛苦,不折不彎,麵對災難,堅強不屈,勇敢地站起來,勇敢地走出去,這是樂觀主義的態度,也是積極的人生精神。在這次災難中,笑對苦難,樂觀人生,不屈不撓、開創未來是中華民族精神得到體現的又一方麵。為了生命,要一直醒著看到曙光再現;為了生活,要一直笑著把痛苦輕輕抹去;為了未來,要迅速戰勝對過去的記憶,甩掉災難的陰影。我們看到,在災難中,災民固然有痛哭,有悲傷,但也不乏鎮靜和幽默,不乏樂觀和堅強。不少遭災者,麵對災難,仍舊從容地笑,堅強地活。不少災區的群眾,在震後一周內就開始為恢複生產、恢複正常的生活秩序而努力,著手重建美好的新家園。這種百折不撓、麵向未來的樂觀精神,是對付災難、醫治災難創傷和痛苦的最好藥劑,也是中華民族精神得以散發和發揮的強力。
中華民族是不畏難、不怕壓的民族,一次災難固然會帶來損傷,但同樣會獲得精神的成長;一場浩劫固然會生出瘡痍,但同樣會提供強大的精神力量。英國著名思想史學家伯林說過:“受傷的民族精神就像被彎下的樹枝,因為是用強力硬壓下的,一旦放開就會猛然反彈。”這句話用在災難境遇中的中華民族精神真是恰如其分。在災難降臨時,中華民族精神得以迸發的大門也就開啟了。在對抗災難的過程中,中華民族精神的偉岸力量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揚。這其中,有著中華民族曆經歲月滄桑和風雨考驗後的成熟,有著倍經錘煉的不畏艱險、果敢勇毅的精神傳統,也有著在變革中漸進、在創新中成長的新時代的民族精神的萌芽。
二、中華民族精神在抗震救災中展現了新的時代特點古語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突如其來的地震大災造成了生命和物質財產的巨大損失,但卻為中華精神的成長提供了機遇。上麵所提到的那些在抗震救災中得到彰顯的中華民族精神,有的是在中華民族形成和發展的曆史上就已經孕育並培育成熟的精神,有的是限於地域和時間而在過去未能得到充分發展和提升的精神的基因或胚胎、但卻在這次災難中得到了充分發揚。民族精神是曆史性和時代性、穩定性和流動性的統一,其發展既具有曆史的連貫性,也具有時代的創造性。在這次抗震救災的偉大戰役中,中華民族精神得以彰顯的主要原因,固然在於民族精神長期的傳承。但是,還有一些原因值得我們思考。這些原因,從另外一個側麵看,恰恰是塑造中華民族精神時代特質和時代元素的條件。如果加以概括和提煉的話,我覺得,中華民族精神在抗震救災中展現的新的特點包括了以下幾個方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