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是觀之,無論是天災之患,還是人禍之虞,它們所賦予中華民族的,難免都有痛苦和悲愴,然而中華民族回敬給災難的卻不是沉淪、不是災難壓迫下的消亡,而是在與災難鬥爭時的奮起,是在災難中獲得的進步和補償。中華民族精神,正是在這樣的境遇中得到彰顯、升華和創新的。
一個多月前發生的令中國震驚、令世界關注的“汶川大地震”是一場千年不遇的特大自然災害。它考驗了我們國家的力量,也錘煉著我們民族的意誌。由於地震破壞的程度嚴重、範圍廣泛、傷亡人數多和地理條件差等原因,災後救援與重建工作都空前艱巨。但是,中華民族卻以最快速度最大限度地行動了起來,萬眾一心,眾誌成城,全民聚力,共赴國難,把中華民族精神發揚到了極致。在我看來,抗震救災中所體現的民族精神,不僅是中華民族素有的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和自強不息精神的大發揚,同時也是中華民族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精神的大發揚。概括起來,這種在災難時期彰顯出來的民族精神,其具體表現有以下幾個方麵:
一是以人為本、關愛生命的仁愛精神。中華民族素有“泛愛眾”的仁義情懷,有“濟世兼愛”的博愛品德。在這次的抗震救災中,我們進一步深刻地體會到、全麵而無遮攔地領略到了社會主義中國充溢著的以人為本、關愛生命的仁愛精神。從胡錦濤總書記那斬釘截鐵的“隻要有一線希望,我們都要千方百計地搶救”的話語,到無數各行各業的救援人員視災民如親人、待罹患者如至愛的情愫,從失去生命時的無比悲痛到救出被掩埋在廢墟中的災民時的無比喜悅,以人為本、生命至上,關愛生命、生存萬歲成了一條牽引和溝通災患內外人們的重要神經線。
二是臨危不懼、頑強奮鬥的抗爭精神。麵對災難,如果不是站起來,就必然會被壓下去。災難來臨後,中華民族強忍著悲痛,以鎮靜的心理、堅強的毅力、果敢的行動迎戰災難,抗擊不測,不僅沒有被災難嚇倒,不僅沒有屈服於災難,反而大膽地站起來,走上去,勇敢頑強地與災難對抗,與死神賽跑,既不放棄一絲一毫獲得生命的希望,也盡最大努力擺脫災難帶來的危險和威脅,力爭早日消除災難的破壞性後果,這種抗爭精神無論是在災民身上,還是在救援者身上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