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的形成是一個漫長的曆史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僅民族主體自身在不斷的交流、融合中得以建構,而且民族共同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也得以積累。其中,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也得以錘煉形成。費孝通先生指出,中華民族是一個由56個民族組成的“多元一體”的民族實體,在這個民族實體中,56個民族是基層,中華民族是高層。中華民族精神就是處於多元一體格局最高層的民族實體——中華民族的精神。考察中華民族形成和發展的曆史不難看出,生活在中華大地上的各民族在不斷擴大的交流和融合中締造著共同的曆史,也培育著共同的精神。盡管各個民族都有屬於自己的精神品質,但長期共同的生活和生產實踐卻在不斷形成著民族精神品性和精神特征的一體性和共同性,而中華民族精神正是由構成中華民族的56個民族的民族精神聚合、交融、凝練、升華的結果。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現和尊崇的精神,它對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團結、凝聚、興旺和發達來說是普照之光。中華民族精神是一個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思想體係。它和中華文明同步,已經具有五千多年的發展曆史(隨著考古發掘的新發現,這個曆史時間還可能向前提)。具體地說,五帝時代已經有了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精神的萌芽,夏代則是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精神的開端。從民族精神的角度來看,其形成和發展有三個關節點:起點是夏代由多個民族聚合而成的華夏民族的形成;中點是秦漢時期由華夏民族和其他多個民族聚合而成的漢族的形成;新的起點是清代由漢族和其他多個民族聚合而成的中華民族的形成。
在中華民族精神形成和發展的曆程中,中華民族追求民族進步發展的實踐是孕育中華民族精神的不竭源泉;中華民族積澱、傳承和不斷發展的優秀傳統文化是孕育中華民族精神的思想母體;世界其他民族的優秀民族精神是形成中華民族精神可資借鑒的寶貴資源。到了近現代,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社會主義道路的選擇,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相結合,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並產生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的偉大創造,與中華民族精神之間有著密切的聯係。一方麵,從馬克思主義本身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無一不是在與中國本土的精神傳統相互溝通、融合中產生的,這種新思想的介入和生發的過程,理所當然地不是文化拒斥、思想割裂的結果;另一方麵,這些代表著時代精神和民族思維精華的理論成果,由於其思想的高端性和思維的超越性,對中華民族精神自然也能夠起到凝煉、升華、推進和創新的作用。